..續本文上一頁爲心。下釋非心,過去已滅,現在不住,未來未生,叁際求之,了不可得。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有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此明福德性空之文。前雲無土可嚴,無生可度,則布施亦無福,故以性空之福大明之。初問,若人滿大千界七寶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答言:此人離相無倒行施因緣,得福甚多。佛與空生發明,若福德有實則住相,成有漏因,其福則寡;以福德性空,則離相,成無漏因,其福則多。已下叁節校量文,皆因便舉爾。
【「須菩提!于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不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此明佛身非相之文。前雲無菩提可得,何有相好之佛,故以即非具足明之。經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亦引應住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之文。具足色身,即八十種好;具足諸相,即叁十二相。即非具足,好即無好,相即無相。
佛在忉利天,爲母說法,下來人間。蓮華色比丘尼,化作輪王,先往見佛。佛言:空生岩中宴坐,先見我矣。又雲:若人百千劫,常隨于如來,不了真實義,盲瞑不見佛。是名具足者,妄無自性,全體即真。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此明無法可說之文。前雲佛本無相,雲何說法?故以無法可說名之。亦引應住無有定法可說之文。初遮錯解:汝勿謂如來作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以如來無說而說,說而無說;若言有說,則不解如來所說義。下示正見:說法者,無法可說,如空谷答響,無心無緣,離諸分別,終日言而未嘗言。楞伽雲:無已說今說當說,不說是佛說。老子雲:言滿天下無口過。是名說法者,不妨隨機演唱故。
【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衆生,于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須菩提!彼非衆生,非不衆生。何以故?須菩提!衆生衆生者,如來說非衆生,是名衆生。」】
此明衆生非衆生之文。前雲,無菩提,無相,無說,故問未來衆生,聞此經典,能生信不?以顯難信之意。佛以無衆生發明,意顯有信。彼非衆生者,本性空故;非不衆生者,五蘊和合故;衆生,衆生者,小品雲:重牒之文,如言世尊世尊,菩薩菩薩等。言衆生之所以爲衆生者,我說彼非衆生,無和合相故;是名衆生者,不壞假名故。
前雲: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尚未明無衆生之義。次明叁心不可得。今明衆生相不可得,方顯實無衆生之義。
如舍利弗問辯才天女雲:何以不轉女身?天女言:求女人相,了不可得。又如龍女,于須臾頃,變成男子,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寶蓮華,成等正覺。豈可以男女老少善惡凡聖之相而分別乎!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爲無所得耶?」「如是,如是。須菩提!我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複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
此明菩提無得之文。空生悟無相,無說,無生,知無法得菩提,故呈解先明「無上」名菩提,言佛得菩提,爲無所得耶?佛印贊如是,無有少法可得明菩提,無少法者,言菩提心,迷時輪轉六道,亦未嘗減。楞伽雲:轉叁十二相,入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悟時迥出塵勞,亦未嘗增。六祖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次明「正等」名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名菩提者,法界性中,無形無相,了無差別,故名平等。以平等故,不以佛爲高,衆生爲下。離能所相,廓爾無朕,故雲無有高下。古人雲:過去諸佛如是,西天四七,唐土二叁諸祖亦如是,某甲亦如是。
肇雲:諸法不異者,豈曰續凫截鶴,夷嶽盈壑然後爲不異哉?言凫鵛雖短,續之則憂;鶴鵛雖長,截之則悲。但高處高平,低處低平,長者任其長,短者任其短。頌雲:任短任長休剪綴,隨高隨下自平治。
下明「正覺」名菩提,以無四相,修一切善法,則得菩提。前雲:無有少法,及是法平等,恐人墮于無修無證斷滅深坑,撥無六度萬行。古人雲:雖然舊閣閑田地,一度贏來方始休。故雲:無四相,修一切善法。起信雲:雖知法性本無悭貪,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下拂迹,既無菩提,雲何有善法?故雲:即非善法,以幻化佛事,修即無修,是名善法者,世俗谛故。
【「須菩提!若叁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他人說,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此校量持經福德之文。若大千界須彌七寶持用布施,是有漏因,其福尚寡;持說此經,一四句偈,是無漏因,功德無量。
【「須菩提!于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衆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衆生如來度者,若有衆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衆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爲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此明如來無生可度之文。前雲是法平等,無有高下,雲何如來亦有生可度?故雲:汝等勿謂如來作念度生。汝等莫作是念。前雲叁心不可得,又雲衆生相空,豈有衆生可度?若見有生可度,如來亦著四相。如來雖說有我,元非有我,而泛常之人,以爲有我。衆生既非衆生,凡夫亦非凡夫。是名凡夫者,五陰假合故。上文交互破我相、法相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叁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則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叁十二相觀如來。」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
「若以色見我 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見如來】
此明法身不可以相見之文。前雲:不可以具足相好見如來。向下欲破非法相,故引前叁十二相以問。待空生答出以相見,則住常情;不以相見,墮于斷滅。初問,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不,正是世尊探竿在手,影草隨身,若非手親眼辨,不免落在世尊殼中。空生答雲:如是,以比智知,可以叁十二相觀如來,如隔山見煙,便知是火,既了相即無相,便可以相觀如來。佛以凡聖不分難之,若以相見如來,則金輪王具叁十二相,亦是如來。以輪王雖具叁十二相,不了非相,是凡夫故。空生一撥便轉,順理以酬,不應以相觀如來。佛印見聞不及,若以色見法身,以音聲求法身,是行邪道,不見如來,以色身非是佛,音聲亦複然。古人雲:東坡居士太饒舌,聲色叢中欲透身,溪若是聲山是色,無山無水好愁人。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法不說斷滅相。】
此明不住斷滅相之文。前雲不可以相見如來,雖不住有,又恐空生住于斷見。不待其問而告之曰:如若作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然亦不離色聲,見佛神通力。東坡雲:溪聲即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下明毀相之失。若作念發菩提心,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肇雲:譬如逃峰而赴壑,俱不免于患矣。何故發心不說斷滅,以發菩提心人,于法不應說斷滅相。語雲:甯起有見如須彌山,莫起增上慢空見。上文破非法相竟。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此校量得忍菩薩功德殊勝之文。若菩薩將七寶充滿恒沙世界布施,不如得忍菩薩功德殊勝。以有相無相不同故。忍者,無生法忍也。前雲:不可以相見如來,則不見有生;不可以非相見如來,則不見有滅。以此無生無滅之法,忍可于心,名無生忍。初住菩薩境界。前雲: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征雲:何故知無我菩薩功德殊勝以菩薩不受福德相故。空生複問:菩薩既有福相,雲何不受?佛雲:菩薩所作福德之相,不應貪取執著,起斷常見,是故說不受福德。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此明法身無去來相之文。上雲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雲何如來現有去來?若有人言,如來有來,則以相見;如來有去,則以非相見。是人不解佛義。如來者,法身也。無所來,則不住生死;無所去,則不住涅槃。淨名雲: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雲: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可見者,不可見相。前雲: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古人雲:夜深不向蘆灣宿,迥出中間與兩頭。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叁千大千世界碎爲微塵,于意雲何?是微塵衆甯爲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衆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衆,所以者何?佛說:微塵衆,即非微塵衆,是名微塵衆。世尊!如來所說叁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此明法身應身無一異相之文。前雲應有去來,則有異相;法無去來,則有一相。故以塵界明之。初明碎界爲塵塵不有,若人以世界碎爲微塵,甯爲多不?答言:甚多。若微塵實有,則不名多;以微塵性空,是故言多。則應身無去來之異相。
下明合塵爲界界元無。以世界性空,元無一相,則法身無一相。
下破和合相,若世界實有,則是微塵聚爲一和合相,既說叁千,則非一合,以第一義中無實體故;是名一合相者,世俗谛故。
上來空生顯解,向下佛與發明。一合相者,實際理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故雲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見和合相,迷于事法,貪著有無,起諸異見,所謂擬心即差,動念即乖。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于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于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此破我、法二相之文。前雲四相,說破即是非相。又雲四見,尚未發明,此乃說破亦無四見。或雲四執,或雲四取,名別義同。無法相義,應住降伏俱未說破,故此明之。
初除我執。若人言,佛說四見,是人解我所說義不?答言: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佛說四見,以性空故,即非四見;世俗谛故,是名四見。
下破法執,總提起前問辭雲:發菩提心之人,于自利利他法中,應如是知者,即知一切法無我,得成于忍;如是見者,即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如是信者,即一念淨信,及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如是解者,即深解義趣,及信解受持。又如是二字,與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相照應。不生法相者,即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下拂迹,我見即非我見;如來所說法相,即非法相,離分別取著故;是名法相者,但假名故。上文節節皆破我法二執,以法相非法相,皆法執故。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于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爲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爲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爲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
此校量持經功德,及說經軌則之文。先明持經功德,若人滿無數世界七寶布施,不及持經之福。雲何下,說經之法,前雲爲人演說,依何軌則,說法無過?即法華說四安樂行之義。說經之法,不出定慧,「不取于相」者,言達境唯心,離諸分別,「如如不動」者,上「如」相似義,下「如」不變義;不動者,即定也。終日說法,無法可說;終日度生,無生可度。上言定,下言慧。何故如如不動,觀一切有爲生滅之法,如夢從妄見生。圓覺雲: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于醒,了無所得。
如幻者,如結巾爲兔,縛刍爲狗,咒力往來,無有實體。肇雲: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
如泡者,因風而有,不可久立。
如影者,因形而有,形實影虛,有待而成者也。
如露者,春霜曉露,見日則晞。
如電者,似閃電光,刹那不住。一切諸法,虛妄不實,應作如是觀照,方得說法無過。
正宗分竟。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此明流通分,要將此法,流通天上人間。四衆八部,非無余衆,但文略耳。比丘,此雲乞士;尼,即女也;優婆塞,此雲近事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阿修羅,此雲無端正,男醜女美。法喜充心,故皆大歡喜,聞而思,思而修,故雲信受奉行。
《33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筆記(明.如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