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P7

  ..续本文上一页、非法、非非法。】

  ﹝谢灵运曰﹞非法则不有,非非法则不无,有无并无,理之极也。

  ﹝王日休曰﹞此法为众生而设,非有真实之法,故云非法;然亦假此以开悟众生,又不可全谓之非法,故云非是非法也。

  ﹝陈雄曰﹞如来所说者,无上菩提法也。可以性修,而不可以色相取;徒取,则何以深造于性理之妙。可以心传,而不可以口舌说;徒说,则何以超出于言行之表。须菩提所以辨论两言其不可也。是法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一以为有耶?虽有而未尝有,一以为无耶?虽无而未尝无,此非法非非法之意,真空不空,其若是乎。

  ﹝李文会曰﹞不可取者,空生深恐学人不悟如来无相之理;不可说者,深恐学人执著如来所说章句也。非者,无也。非非者,不无也。

  ﹝黄檗禅师曰﹞法本不有,莫作无见,法本不无,莫作有见。谓无即成断灭,谓有即成邪见。

  ﹝傅大士曰﹞菩提离言说,从来无得人,须依一空理,当证法王身(子荣曰:先悟人法二空,然后证涅槃妙果),有心俱是妄,无执乃名真,若悟非非法,逍遥出六尘。

  ﹝川禅师曰﹞是什么。颂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也不得,廓落太虚空,鸟飞无影迹,咄。拨转机轮却倒回,南北东西任往来。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钞曰﹞未了人空法空,皆名执著;了此二法,即曰无为。菩萨能齐证二空,声闻方离人空,未达法空,故云离一非,以证前之义,故云而有差别。

  ﹝六祖云﹞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浅深,故言差别,佛说无为说(编者注:「说」疑是「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施,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也。

  ﹝王日休曰﹞其言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者何哉,盖谓于无为法得之浅者,则为贤人,若须沱洹之类是也。得之深者,则谓圣人,若佛与菩萨是也。此所以为差别欤。

  ﹝颜丙曰﹞佛问须菩提!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答云:如我解佛所说义理,皆无一定之法,可名可说,何故如来所说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法属有,非法属无,执有著相,执无落空,所以道不是法,不是非法。又以者用也。无为者,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故一切贤圣,皆用此无为之法,然法本无为,悟有浅深,遂生差别,见到头则一也。

  ﹝李文会曰﹞无为法性,本无浅深定相可取,若有定相,应无差别,有差别者,谓根有利钝,学有浅深,故曰差别,既有差别,即无定相也。

  ﹝海觉元禅师曰﹞一金成万器,皆由匠者智,何必毗耶城,人人说不二。

  ﹝傅大士曰﹞人法俱名执,了即二无为,菩萨齐能证,声闻离一非,所知烦恼尽,空中无所依,常能作此观,证果定无疑。

  ﹝川禅师曰﹞毫厘有差,天地悬隔。颂曰:正人说邪法,邪法悉归正,邪人说正法,正法悉皆邪,江北成枳江南橘,春来都放一般花。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王日休曰﹞三千大千世界者,此日月所照,为一小世界,其中间有须弥山,日月绕山运行,故南为阎浮提,东为佛婆提,西为瞿耶尼,北为郁单越,是名四天下,日月运行,乃在须弥山之中腰,故此山之高,其半出日月之上,山上分四方,每方分八所,中间又有一所,共三十三所,谓之三十三天,梵语谓之忉利天是也。日月运行于此四天下,谓之一小世界,如此一千小世界,谓之小千,如此一千小千世界,谓之中千,如此一千中千世界,谓之大千,以三次言千字,故云三千大千,其实则一大千耳,如此方谓之一大世界。宁为多不者,此宁字,乃译师之言,盖若助辞耳,不必深考也。

  ﹝六祖曰﹞此是如来问起此意如何,布施供养,身外之福,受持经典,身内之福,身福即衣食,性福即智慧,虽有衣食,性中愚迷,即是前生布施供养,不持经典,今生聪明智慧,而贫穷无衣食者,即是前生持经听法,不布施供养,外修福德即衣食,内修福德即智慧,钱财见世之宝,般若在心之宝,内外双修,方为全德,此是赞叹持经功德,胜布施福也。

  ﹝疏钞云﹞七宝者,金,银,琉璃,珊瑚,玛瑙,赤真珠,玻璃,佛意欲显无为之福,先将有漏之福,问及善现,三千世界尽著七宝以用布施作福,所得其福德宁为多不?下文须菩提答。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谢灵运曰﹞福德无性,可以因缘增多,多则易著,故即遣之。

  ﹝六祖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持用布施,得福虽多,于性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履践佛行,即非福德性。

  ﹝僧若讷曰﹞空生谓大千七宝,宝丰福胜,故曰甚多,是福德者,事福也。即非福德性者,非般若福德种性,既非理福,不趋菩提也。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者,于世间事福,乃云多也。

  ﹝僧子荣曰﹞住相布施,唯成有漏之因,而得人天福业报;离相持经,则证无为之理,得福无有边际。

  ﹝陈雄曰﹞聚宝布施,持经精进,皆六度之一也。佛化度众生,未尝沮其布施,而独喜其精进,盖谓世人计著,多用金银,琉璃,珊瑚,玛瑙,真珠,玻璃。为求福地,殊不知以觉性之宝,修其性上福德,故并为二者设为之问,以较其优劣,持经精进者,率性而修也。性弥满六虚,其福德亦如是,夫是之谓福德性。聚宝布施者,藉物而修也,物有限而其福亦有限,又非福德性之比。故须菩提辨论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且断之曰:如来说福德多者,以其有限,得以计其多寡故也。五祖尝曰:自性若迷,福何可救。六祖亦曰:功德在自性,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又曰:自悟自修,是自性上功德。二佛之言,深契玄旨。

  ﹝颜丙曰﹞佛问若人满世界七宝舍施得福多不?须菩提答福德虽多,毕竟非福德性。

  ﹝川禅师曰﹞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此是住相布施,希求福利,得福虽多,而于识心见性,了无所得,故事向无心得。颂曰:宝满三千及十千,福缘应不离人天,若知福德元无性,买得风光不用钱。

  ﹝傅大士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故知住相布施,即非福德性,若人心无能所,识心见性,方名福德性也。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疏钞云﹞此经者,人人俱有,个个周圆,上及诸佛,下及蝼蚁,亦具此经,即妙圆觉心是也。无物堪比。

  ﹝颜丙曰﹞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受者,直下承受,持者,时时行持,更为他人解说,如一灯传百千万灯,其福胜彼。如何便见得胜彼处,彼以七宝乃住相布施,纵得浊福,福尽堕落;此因经悟性,四句现前,福等太虚,历劫不坏,故云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又四句决疑金刚经者,乃大藏经之骨髓,而四句偈者,又金刚经之骨髓,若人受持是经,而不明四句下落,又岂能超生脱死而成佛作祖也哉。古今论四句偈者不一,或指声香味触法是,或指经中二偈是,或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或云眼耳鼻舌,或云有为句,无为句,非有为句,非无为句,或云有谛无谛,真谛俗谛,各执己见,初无定论。唯铜牌记云:天亲菩萨,升兜率宫,请益弥勒,如何是四句偈,弥勒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也。六祖大师复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是也。若果执此两转语,便为倒根,何异数他人珍宝,于自己无半文之分,幸而傅大士曾露个消息,最是亲切云: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以是而观,则四句偈者,初不假外求,而在吾心地明了,方真四句也。不然六祖何以注四句偈云:我人顿尽,妄想既除,言下成佛,向使此偈可以言传面命,可以聪明测度而到,则我佛乃天人之师,住世四十九年,广为众生说法,三百五十度,而于此经凡一十四处举四句偈,而终不明明指示端的,岂我佛吝其辞而不为说破耶?盖恐人执指为月,而徒泥纸上之死句,而不能返观内照于自己之活句也。且我佛尚不敢执著指示,况其余者乎,吾之所谓活句者,死生不能汨,凡圣立下风,在于常行日用中,字字放光,头头显露,初无一点文墨污,若是个汉,直下承当,早是蹉过了也。何更容些小见识解会,而分别此是彼非也。唯有过量人方知鼻孔元来在面上。

  ﹝傅大士颂曰﹞宝满三千界,赍持作福田,唯成有漏业,终不离人天,持经取四句,与圣作良缘,欲入无为海,须乘般若船。

  ﹝玄宗皇帝云﹞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百丈禅师曰﹞眼耳鼻舌,各各若不贪染一切诸法,是名受持四句偈,亦名四果仙人,亦名六通罗汉,若能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功德广大,胜彼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

  ﹝陈雄曰﹞三昧经云:一切佛法摄在一四句偈中,故得之者不在于文字之多,但一念顷,即入实谛,而其性天昭彻矣。若更有勤行修进,受之不忘于心,持之不厌其久,说之普得闻知,非特觉一己之性,且将觉亿万人之性,其为福德莫大焉,比之多施七宝之福为胜。

  ﹝李文会曰﹞受持者,身口意皆清净是也。晓解经义,依教而行,如舡如海,无所不通,亦名受持,既不晓解经义,而又懈怠,心口相违,如入小港,即有断绝,非受持也。四句偈川禅师注载在卷末应化非真分中。

  ﹝张若尽曰﹞佛为无上法王,金口所宣,圣教灵文,若一诵之则为*轮转地,夜叉唱空,报四天王,天王闻已,如是展转,乃至梵天通暗通明,龙神悦怿,犹如纶言,诞布诏令,横流寰宇之间,孰不钦奉诵经之功,其旨如此,若止形留神往,外寂中摇,寻行数墨而已,何异春禽昼啼,秋…

《28 金刚经百家集注大成(明.永乐皇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