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1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晋.僧肇)▪P3

  ..续本文上一页故?离一切诸相,则名为佛?」】

  相尽解极,则是为佛?故知惑见我人,解则无矣。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述成须菩提之言。如汝所说,是而非虚也。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

  即以忍辱,明无我人。安耐为忍,加毁为辱;无我人,谁加谁忍?故非忍之也。○「无」上疏有「既」字。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故忍即非忍耶?即引忍事以为证也。有人受割,可名为忍;既无我人,割忍何生也?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何故尔时无我人相耶?若有我人,必生忿恚;而能怡然,无我人明矣。○「怡」疏「恬」。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事理非虚,重引益明。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提以相尽为极,故宜以忘怀而期心也。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

  离一切相者,不住色声等也。

  【「应生无所住心。】

  无相可缘,心何所住?

  【「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住相则心动,故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还举前宗会以成义,政以理无所住,故应忘心而布施也。施不住色,无财物也。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施不望报,利益必深。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

  诸相皆无,不见施者。

  【「又说一切众生,则非众生。】

  既非众生,受者亦无。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真不伪,实无虚,如必当理,不诳则非妄语,不异则始终恒一。圣言不谬,故宜修行也。

  【「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寄实以非虚,何实之可得?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阇,则无所见;】

  住相非晓则实若夜游。○「实」疏作「冥」。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无或三事,则不住相也。慧见为目,理镜为日,万行显别,为种种色。○「镜」疏作「境」。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如来所见,理周非谬,明劝将来,宜加修勤也。○「周」疏作「用」。「修勤」作「勤修」。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

  分一日为三分,故言初中后分也。施重又多,功德弥旷矣。

  【「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

  施则有限,信心无极。

  【「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但言已信,况复持弘者也。○「已」疏作「以」。「持弘」作「弘持」。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

  理圆道极,言不尽美,提宗表实,约言之耳。物莫能测,不思议也;算数不该,不称量也;荡然无崖,无边也。取要言之,备此三句。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

  广运无崖,谓之大乘;三乘之胜,谓之最上,自非其人,不谬说也。

  【「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

  人高道旷,唯佛见之。

  【「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千载不坠,由于人弘;住持运行,荷担义也。○「住」疏作「任」。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何故人能荷担耶?心虚解旷,道军必强也。

  【「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地是无知,法处故贵。道在于人,而不尊乎。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

  罪起由惑,福生于解,福解既积,宿殃灭矣。

  【「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累灭解生,菩提可登也。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祇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心限则福,旷则功多。○「福」下疏有「少意」二字。「功」下亦有「德」字。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

  解通人旷,德必无崖,狂乱不信,不足以明道。

  【「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

  万行渊深,义能难测。○「难」疏作「谁」。

  【「果报亦不可思议。」】

  菩提妙果,岂有心之所议。第二章讫。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此第三章,明菩萨空也。夫解不顿生,教亦有渐,何者?始开众生空、法空,明境空也;次辩般若,即慧空也。此下云:实无有法,发菩提者,即行人空也。又更料辩二行始终之义,始习众生空为降伏,终得法空为住。然此二空,十地未穷,唯佛乃尽。是为十地通有始终降住之义。故众生空,以自有降住,法空亦尔。是为初地之住,则是二地之降;降亦住也,住亦降也。重问之旨,义兼于此。何以知之?举二行为两问,混一空而并答,一空始终,降住备矣,事以逍遥而非重出,虽幽关难启,善拂易开,岂敢独悟,实希共晓。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何故无灭者?以失明,得理可知矣。见我则非,忘我为是,既无我人,岂得有灭也。

  【「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所以有我相则非菩萨者何?我法则我能发心,无发心者,故知无我,计我为惑,故非菩萨也。无发心者,即行人空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即引自昔得记之解,以证今记。○「今记」作「前说」。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圣心难测,义推可图,得记由于无相,无相之中,则无所得也。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若见有法,则乖菩提,何容得记?

  【「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无法则会理,会理则向极,故得记也。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何以故无法便得记耶?诸法性空,理无乖异,谓之为如;会如解极,故名如来。有相则违,无相则顺,顺必之极,故宜得记之也。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说有如来得菩提者,此俗间人语,非理中言也。

  【「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人也,菩提道也,既无人法,谁得菩提乎?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

  向来辩有得为非,无得为是。寄是以明非,非谓有是。寻言著是,故复遣之。是非既尽,则会菩提。菩提之中,不见是非。非实则无是,非虚无非也。

  【「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以违一切法理为邪,圣人以顺一切法理为正。正则觉悟,故皆佛法者矣。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一切法以何为理,而言皆佛法耶?诸法缘假,自性皆无,会而解者,名得一切法理,为悟佛法矣。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直举人身,类上诸法,缘假故长大,无性则非身。又况下菩萨观众生,如身假名,则可度;无自性,故无灭者;若见实众生,而欲化者,则非菩萨者矣。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

  合譬也,元无众生,而横见众生,犹无身而见身耳!见则乖道,非菩萨者也。

  【「何以故?须菩提!无有法名为菩萨。】

  菩萨自无,何有众生?

  【「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收结上义也。以无菩萨,亦无众生,一切法都无我人也。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

  虚矜进道,严土济物,济物之行,方便慧也,解空无相,谓之为慧,缘假不著,谓之方便,若言我能庄严国土,众生可化,见惑违道,何名菩萨之耳!○「矜」疏作「襟」。

  【「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无存于化而土自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

《15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晋.僧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