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P38

  ..续本文上一页即眼等之本性实际。由颠倒心亦能现证彼本性故,则修梵行徒劳无益。由此眼等缘起性,非本性故。为证彼性而修梵行。所破自性,是破眼等即是实际。所许自性,是许眼等之法性为本性。故破诸法有自性,与许诸法之法性本性,全不相违。如是法性,亦是依世俗谛唯名言有,说为无所造作,不待他成。说愚夫通常心不能见之法性,名为本性。甚为应理。唯许此世俗有,非是胜义有事亦非真实之无事。以彼即是自性寂灭故。非但龙猛菩萨自许有此法性本性,亦能令敌者许有此义。故辩论究竟,即立此本性为自他共许也。

  有计热等为火等本性者。毕竟非理。以热等是缘生性,是造作故,待因缘而生故。则说眼等本性,无所造作。不待因缘,皆不应理。次跋曹译云:“言彼中者,谓无胜执法故,于世俗中明如是行相义故”。拿错译云:“此中谓无胜执性故,于世俗中,如义成立故”。译为“此中谓”较为妥善。馀义:谓无实执所著之境事,于世俗中则明有造作及观待他之行相义故。

  由此所说龙猛菩萨许有本性。则法界赞中:“尽其佛所说,显示空性经,皆为灭烦恼,非失坏此界”。说显示空性之经,唯是灭坏实执烦恼之所缘,非说失坏破彼所缘而显之空如来界。亦可了知。

  此言眼等由眼等空者,是显眼等由自性空。非说眼等由离作者我故空,如声闻部计。亦非如唯识,谓眼由异体二取空。计眼等自性不空。由此一法无彼一法,说名空性。

  寅二 释馀三空

  〖由本性尔故,色由色性空,声香味及触,并诸法亦尔,色等无自性,是名为外空。〗

  相续不摄之色等六境,由自性空之无自性,名为外空。外色由色自性空,即彼色之本性故。声香味触法,性空之理,当知亦尔。此空及馀空,经说:“非常非坏”。如前内空时所说,应当了知。又颂曰:

  〖二分无自性,是名内外空。〗

  内识相续所摄之根依处,由是识相续所摄,诸根不摄,故是内外法,此法之无自性,名内外空。馀义如上。又颂曰:

  〖诸法无自性,智者说名空,复说此空性,由空自性空,空性之空性,即说名空空,为除执法者,执空故宣说。〗

  内外诸法,如前所说是无自性。善巧真理之智者,说名空性本性。内外诸法之本性空性,复说由空性之自性或实有而空。如是所依空性上之空性,即说名空空。说空性由实有而空者。是为遣除执实法者,执空性法性为实有之妄执。故般若经宣说空空。出世赞亦云:“为除诸分别,故说甘露空,若复执著空,佛说极可呵”。有说唯遣除实法,名胜义谛,然执彼为实有。有说非唯遣除所破,要如青黄各自成就,乃是法性,复是实有。此文即说彼二种执,俱是佛所呵责也。

  丑二 释大空等四空

  “由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无量喻无边,故方名为大。”

  离东西等方,别无情器世间。由方能遍一切情器世间故。又修慈等四无量时,缘十方所遍一切有情而修。由所缘门立为无量故。喻如十万无有限量。如是修行亦无边际。无有限量。故十方名大。又颂曰:

  “如是十方处,由十方性空,是名为大空,为除大执说。”

  如是东西等十方,即由十方自性空,此名大空。是为遣除执诸方大为有自性之大执而说。邪执诸方者,如胜论外道,执方为常住实法。又颂曰:

  〖由是胜所为,涅槃名胜义,彼由彼性空,是名胜义空,为除执法者,执涅槃实有,故知胜义者,宣说胜义空。〗

  胜义之义字,有于所为说名义者,如云:“此中有义”。有于所知说名义者,如云:“五义”。此中是说涅槃法身。涅槃是此胜所为故。即此法身,由自性空,名胜义空。是为遣除执实法者,妄执涅槃法身为实有之妄执。故了知胜义之佛陀,说胜义空。又颂曰:

  〖三界从缘生,故说名有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有为空。〗

  由从缘生,故说三界名为有为。即彼三界由彼自性空,说名有为空。又颂曰:

  “若无生住灭,是法名无为。彼由彼性空,说名无为空。”

  若法无有生,住,异,灭,是名无为。即彼无为由彼自性空,说名无为空。

  丑三 释毕竟空等四空

  〖若法无究竟,说名为毕竟,彼由彼性空,是为毕竟空。〗

  若执常断一边,即堕险处,说名究竟。非执无为法常,与阿罗汉断绝业力生死相续,亦为究竟。故当分别,所治品险处之常断,与常断之差别也。若于何法,堕边执见之常断二边,都不可得。即说名毕竟。即彼毕竟由毕竟自性空,是为毕竟空。如三摩地王经云:“断除有无与净不净二边,亦不住中间”。断除二边执中间实有。为除彼执故说此空。如唯识师远离自宗所说常断二边,许彼中道以为实有。又颂曰:

  〖由无初后际,故说此生死,名无初后际,三有无去来,如梦自性离,故大论说彼,名为无初际,及无后际空。〗

  如云:此前非有,自此乃有。是为初际。如云:此后便无。是为后际。由生死无彼二际,故说生死名曰无际。即彼三有无自性往来,犹如梦事,由彼三有自性远离。故般若大论,说彼名为无初后际空。又颂曰:

  〖散谓有可放,及有可弃舍,无散谓无放,都无可弃舍。即彼无散法,由无散性空,由本性尔故,说名无散空。〗

  散谓有放自弃,无散谓无可舍者。以彼自体,任于何时都无可弃。即不可弃舍之大乘,彼无散法,由无散自性空之空性,说名无散空。以彼空性,即无散法之本性故。又颂曰:

  〖有为等法性,都非诸声闻,独觉与菩萨,如来之所作。故有为等性,说名为本性,彼由彼性空,是为本性空。 〗

  有为等之法性,说名本性。以彼有为等之法性,都非声闻独觉菩萨如来所作。本来如是安住故。即彼本性由本性自性空,是为本性空。

  问:于空空时岂非亦说此义。曰:前所说者,是为破执内外诸法空性,由是理智所成,计为实有。此中说者,是为破执都非由他所作之本性,而为实有。故无重复之失。若能了知,于法性上虽有此二疑难,然能破实有,都不相违。则计胜义谛,都非任何智慧所能通达之邪分别,皆可息灭也。

  丑四 释一切法空等四空分三,寅一一切法空,寅二 自相空,寅三 不可得空与无性自性空。今初

  〖十八界六触,彼所生六受,若有色无色,有为无为法。如是一切法,由彼性离空。 〗

  一切法,谓眼等所依六根界,眼识等能依六识界,色等所缘六境界。眼触乃至意触等六触,六触为缘所生六受,及有色无色,有为无为等诸法。如是一切法,即由彼自性远离而空。是为一切法空。

  寅二 自相空分三,卯一 略标,卯二 广释,卯三 总结。今初:

  〖变碍等无性,是为自相空。 〗

  色蕴自相谓有变碍。等字等取乃至一切种智。一切染净诸法各各自相。此等无自性,是为自相空。

  卯二广释分三,辰一 因法自相,辰二 道法自性,辰三 果法自相。今初

  “色相谓变碍,受是领纳性,想谓能取像,行即能造作,各别了知境,是为识自相。蕴自相谓苦,界性如毒蛇。佛说十二处,是众苦生门。所有缘起法,以和合为相”。

  何为色等之自相?谓变碍是色自相。如经云:“诸比丘,由有变碍,名色取蕴”。此诸自相,是举能表各各本性者,非说各别定义。受是苦乐舍三种领纳性。想则能取青黄等外像,与苦乐等内像。像为形状分齐。行即造作,谓除四蕴诸馀有为,各别了知色声等境,是识自相。五蕴之自相谓苦。诸界之自相体性,谓能令有情摄取生死,如同毒蛇捉待于他而作损害。佛说十二处能生众苦,是苦生门。此三约生死中之蕴界处而说。缘起之自相,谓因缘和合。

  辰二 道法自相

  〖施度谓能舍,戒相无热恼,忍相谓不恚,精进性无罪,静虑相能摄,般若相无着,六波罗蜜多,经说相如是。四静虑无量,及馀无色定,正觉说彼等,自相为无嗔。三十七觉分,自相能出离,空由无所得,远离为自相,无相为寂灭,第三相谓苦,无痴八解脱,相谓能解脱。 〗

  布施波罗蜜多自相,谓身,财,善根,皆能放舍之心。尸罗自相,谓无烦恼之热恼,获得清凉,忍辱自相,谓不嗔恚。即能忍耐心。精进自相,谓摄持无罪善法勇悍为性。静虑自相,谓为摄一切善法故,于善所缘心一境性。般若自相,为不贪著。为趣涅槃,于任何法都不贪著,破实执故。上来所述六波罗蜜多之自相,是经中作如是说也。初静虑等四种静虑,慈无量等四种无量,及馀空无边处等四无色定。正觉佛陀,说彼等之自相,为无嗔恚。由离嗔恚乃能得故。三十七菩提分法之自相,谓能获得出离解脱。空解脱门之自相,谓实执所得诸分别垢不能染故,以远离为自相。无相解脱门,由相不可得故。寂灭为相。第三无愿解脱门之自相,谓于行苦性正观为苦,更不希愿三有盛事。及以真实慧,观察诸行本性。於出世果位,亦不执为实有,而生希愿。故以苦及无痴为相。八解脱之自相,谓能解脱诸等至障。八解脱,谓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此二是变化障对治。释论本多将第二,作内有色想,文有误失。净解脱第四静虑相是为第三。此是乐变净色,不乐变不净色杂染心之对治。现法乐住之道有二,一住顺解脱道,谓四无色等至解脱。二住寂灭道,谓想受灭等至解脱。

  辰三 果法自相

  〖经说善决择,是十力本性。大师四无畏,本性为坚定,四无碍解相,谓辩等无竭。与众生利益,是名为大慈。救护诸苦恼,则是大悲心。喜相谓极喜。舍相名无杂。许佛不共法,共有十八种,由彼不可夺,不夺为自相。一切种智智,现见为自相。馀智唯少分,不许名现见。 〗

  下文所说之十力,当知以善决择为自相。由善决择诸境,于诸境上无碍而转,故名为力。自称于一切所知成正等觉。自称我已永尽诸漏并诸习气。自称我说贪等是障解脱法。自称我说勤修地道能尽众苦。不见有一人,能依法立难,谓非如是。佛此四无所畏,以极坚定性为自相。任何敌者不能动故。法义词辩诸无碍解,以辩等无竭无尽为相。与诸众生利益安乐,是大慈相。救护一切苦恼有情。是…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