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十正理论释▪P5

  ..续本文上一页强加於圣者身故。是故彼(16)之教义是说,圣者得彼等无自性,凡夫则相反地计为有自性。圣者所得的无自性是胜义谛,内外一切法是世俗谛。凡夫计为有自相,这在世俗中也是没有的。问曰:经说『完全无见者是真实见。』故得无自性不合道理。答日:若是通达无自性,则息灭一切显现,是从无见门中通达,如於净眼不现毛轮;又如若有瓶则应有所见,瓶既不可得,则安立为通达无瓶,并非另成立通达无自性。这是显示通达真性的理趣,亦非安立『完全不见,即是真实』。否则,何故不立不见石女儿也即是见真实的名言?

  庚三、二谛的定数

  由於量有名言量和胜义量的二数决定故,所以彼二量的境,决定只有二谛。

  庚四、抉择二谛建立

  应当了知如何修习境道果。立量云:此唯现法,(有法)无自性,是缘起故。於此一宗全具二谛。由於因中即摄世俗谛,法(宗法)中即摄胜义谛。於此宗中,通达缘起的心,即是通达无自性的方便。因为通达所立(宗)的心,必须从通达因而生起故。初由修习通达缘起的心,即於道时积集福德资粮,後由修习通达无自性的心,即是智慧资粮。广则六波罗蜜,由通达无自性,断除障蔽缘起所摄的所知,尽所有的不染污无知,彼心当成为修习佛地之方便故。彼二是方便和方便所生。如《入中论》说『由名言谛为方便,胜义谛是方便生气又说『世俗真实广白翼,鹅王引导众生鹅;复承善力风云势,飞度诸佛德海岸』。

  有些人认为若不加他宗前或错乱识前有的简别语,就不知道安立名言中有。所以彼许二谛如同水火各不相容。因此不能建立方便和方便所生,并且不能建立胜义。假若建立胜义,则许世俗非有,如同石女儿故。彼宗虽作各种言辞,但是,由於把空性义执为是完全无有的意思,故许四圣谛是不能成立的。如圣龙树说『若一切不空,则无有生灭;四圣谛诸法,於汝应成无。』(17)这就说明中观自宗无有不能成立四圣谛的过失。又圣龙树的《释菩提心论》说: 『知此诸法空,而依业果者;甚奇中甚奇,希有中希有。』这就显示二谛在一量上虽不能俱有,而在一事上可以俱有,犹如色声。但这并不是许有不观待心的善法,因为世俗如於花绳妄计为蛇,唯有分别的行相,但有名言,而蛇与自己的所依事(18)是一或异都不能成立。又如说某人愚蠢得像牛,也不能用角之长短来观察他像牛,如是也不能用一异的理来观察因果。有些人不了解此义,便起错觉,妄用理智观察,则一切世俗都成毕竟无了。故不应作此思维。因为这是在理智前不能成立的,而世俗的不共意义,就是在破除一切戏论後,有可成立的故。因为了达缘生如幻,须观待破除谛实戏论故。谤清辨阿阇黎等诸大论师者,唯独损害自己而已。

  己二、别义分二:一、破生边;二、破灭边。

  庚一、破生边

  问曰:许有自相生如何与缘生相违耶?

  论曰:依彼彼缘生,即非自性生:既非自性生,如何说性生。

  若依彼彼因缘所生之诸法,即非是有自性地生。问曰:为什么?答曰:生若在因之先而有,即不待因,因之先若无生,那么,生时亦如影像即成造作,如何是有自性生耶?虽然是无自性地生,但有唯生,现见有『色生』之名言故。问曰:彼唯生若有,则有自相地生也应有,因为一切假法是依实法而有故。答曰:彼既不是有自性地生,如何说彼是有自性地生?因为依自性地生的法,亦毕竟无有故。有说『若无有自性地生,即无有生』。作是语者,是未观察前後文义。因为在略义中曾说『理智观察之无生气破灭边中亦说『尽是无自性』故。

  庚二、破灭边

  论曰:由因尽熄灭,乃说名为尽,非有自性尽,如何说性尽。

  诸有为法的住,是依赖能住的缘,住缘若无,当成坏灭故。因此,由能住的因——灯心和油等若尽即灭,灯光亦尽而减的息灭,乃可说名为尽和灭。尽是观待因,并非是有自性地尽,因此如何说彼是有自性地尽。彼既非是有自性地尽,即不应建立由有自性的他性尽。

  戊三、结尾

  论曰:若无少法生,即无少法灭。

  如是以正理观察,若无少许法是由自体和他体而生,那就无有少许法是由自体和他体而减,这就是诸瑜伽师所说的『无有少法可得』之义。

  丁二、断违教之诤分四:一、明佛说生灭是不了义;二、依生灭通达无自性之理趣;三、明有执著者不能通达真性;四、诸有胜解者通达真性之理趣。

  戊一、明佛说生灭是不了义

  问曰:设若没有生灭二法,为什么世尊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

  

   (1)此论为清辨所作。

   (2)『所遍』如所作。

   (3)『能遍』如无我

   (4)二实事师:经部师与有部师。

   (5)疏:月称疏。

   (6)此是所立的『宗』。

   (7)此是『因]。

   (8)观待法:缘起。

   (9)『前面所说』指『缘起虽有,但非圣根本智所见』。

   (10)『但求解脱』指『小乘』,『一切智』指『大乘』。

   (11)『彼等』指『十六行相』。

   (12)四种名言量:现量、比量、圣教量、譬喻量。

   (13)有境:心。

   (14)彼等:梦中的象马和有血肉的象马

   (15)此处的胜义谛非指圣者所证之胜义谛,是指凡夫执为实有。

   (16)『彼』此处指《入中论》。

   (17)见《中论·观四谛品》

   (18)事:绳。

  灭已,寂灭为乐”耶?若无生灭,则佛说它是得涅槃的方便则不合理。但是佛已宣说故,所以生灭是有自性。

  论曰:说生灭之道,是有所为义。

  佛陀未曾说生灭是有自性的,是为世间趣向非正士之道者,令彼乐欲修习真实性,而说此生灭之道,以能通达真实性故,所以说通达真实性的方便·是有所为义。佛说生灭经虽是不了义,但是如实而言,故中观自宗承认生减,并且许彼生灭与空性在一事上而有故,假若不是这样,缘起悉成谛实。戊二、依生灭通达真性之理趣分二:一、正说;二、利益。

  己一、正说过:说生减法有何所为?论曰:由知生知灭,知灭知无常:由知无常性,正法亦通达。

  为了遮止愚夫贪爱色欲故,世尊说生减法。由于了知生便能了知灭,因为灭是以生为根本故。由于知灭,即了知与灭一义的无常性。由于了知住在三界无常烈火炽焰之中,故欲希求解脱三界苦惑,并且了知趣向真实性,即当证悟与佛所说的正法涅槃无异的——离戏论空性。

  己二、利益论曰:诸于缘生法,远离生灭相;彼等了知者,越渡见有海。

  如前所说之次第,诸具足专求真实性之胜慧的士夫,了知缘生法远离有自性地生灭相,则不为断常见所碍,由于断常见是三有(12)“儿童”此处比喻凡夫、愚夫。海,故乘通达空性之船,定当越渡断常见的三有海。

  戌三、明有执著者不能通达真性论曰:异生执实我,有无颠倒过:为惑所转者,是自心欺诳。

  如其所有业和烦恼趣向各各生处者,名为异生。由执我与五蕴无异,名为执实我者,或者由执有为是法我,执彼有为具有异生的我,名为执实我者,或者执著有为法为实有者,名为执实我者。论谓诸怖畏空性者,由于执有为有自性与毕竟无,而起实执颠倒邪分别的过失,即随贪嗔等烦恼自在而转者,决定不知无生,由于是自心的执着欺诳而流转生死。

  戊四、诸有胜解者通达真性之理趣分三:一、诸所作已办者通达之理趣;二、阿阇黎自己现见之方规;三、彼之建立应理。

  己一、诸所作已办者通达之理趣论曰:智者于有为,无常欺诳法:危脆空无我,是见寂灭相。

  诸智者对于空性从不认为如同险处,并且以为通达其性是诸法之胜义,及趣向涅槃之道的。于诸有为法善巧的诸智者,见有为法是寂灭而自性空相i建立彼义有五差别:有为法具有刹那刹那坏灭之本性故,名为无常;犹如幻化本来无自性,而现为有自性,名为欺诳法;不能久住而体性微弱,故名危脆;离法我之自性,故名为空;离补特伽罗我故,名为无我。

  己二、阿阇黎自己现见之方规论曰:无处无所缘,无根无住者:无明因所生,离初中后际。

  如芭蕉无实,如干达婆城:痴暗城无尽,诸趣如幻现。

  此说阿阗黎在后得位现见情器世间所摄的诸趣是如幻显现。过:如何是如幻显现耶?答曰:有四方面建立彼义:就违缘(1)门建立处或所依无谛实;所缘亦非有谛实;由种子之理趣建立无根并不住;由上三缘之理趣建立无住者。过:诸趣若无自性,如何现有种种行相耶?答曰:虽然无自性,但有显现的因差别,即是从无自性因所生而有显现,是故不破显现。为明一切法无自性故,即说远离初有自性地生,中有自性地住,后有自性地灭。犹如芭蕉无有少许之实体故,又如干达婆城,虽然现为谛实,若观察时,则彼自体完全无有故。但是这也是从无明因所生。诸趣差别者,即身语随愚痴城转,很难从彼损自己之中,而得还灭,故云无尽,阿阇黎现见诸趣,如是显现。

  己三、彼之建立应理分二:一、 以教成立;二、 以理成立。

  庚一、以教成立

  论曰:此梵等世间,显现为谛实:于圣说彼妄,除彼岂有余。

  世间中能见超越根的境者,世人共许为殊胜的梵天,此等内外之世间,悉皆显现为谛实。但世尊说“唯涅槃一法是真实殊胜,有为是虚妄欺诳之法气故于者说彼皆是虚妄。除彼岂有余法不成如幻?完全无有。

  庚二、以理成立

  论曰:世间无明暗,随顺爱流行:与离爱智者,见如何相同。

  梵天等世间人,由无明翳暗遮蔽慧眼,随顺颠倒爱水河流而行的异生,与智者清净慧眼,饱饮此正法甘露精华,远离贪爱的诸正士的见,如何相同?若是相同,则有圣者应是凡夫,凡夫应成圣者的过失。

  乙二、成立佛说蕴等是不了义分三:一、明讲说真性之次第;二、明佛说蕴等是有需要;三、明佛说无生是了义。

  丙一、明讲说真性之次第分三:一、正明次第;二、…

《六十正理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