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事实,而无需明确地表达概念 ——「接触、接触」。他应觉察在当刻刚刚生起的接触感觉,而他的专注,亦应与觉察同时期出现。这三件事情 —— 接触(Touch)、觉察(Awareness)和专注(Mindfulness)—— 应同时发生。
实相(Reality)是应该在它发生的当刻去把触的,如果专注由于任何干扰的影响,而未能在实相生起的当刻与它同时被唤醒起来,那么,在那期间,实相将会逝去和消失,而任何对此过去事件的意识,亦祇不过是回顾所得的后知后觉吧了。
如果接触的赤裸事实未能在其刚发生的时刻被专注地把触住,是由于为了要生起「接触、接触」的概念,那么,无论多快,就在生起那概念的时候,那接触的事件将会已经生起和完结了。任何事后所把触到的都祇能是一个记忆、一个由内心生起的触的影像(Image)、一个实相的复制品。如此说来,这方法的首要特色就是:它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或概念思维的影响下,直接在接触生起的当刻,如其实在地把触到它的实相的能力。
这方法应能完全克服感官对象的吸引和内心追求感官欲乐的欲望。为了要把禅修者的注意移离感官对象,使它安住在专注的对象上,同时要清净心内任何徘徊不舍的爱欲,这是必须的。
任何的分心,即注意离开了专注对象而去留意任何感官对象,都会产生一种干扰,令禅修者错过了当刻,以及最后失去深入洞察诸法实相的能力。一颗心,受到就算些微的爱欲所染,将会发觉,那爱欲会不断地打扰着对实相的把触,就像是玫瑰花瓣与手掌之间的手套一样。除非肯自我承担和全心全意地去做(Full Commitment),否则,实相是永远也不能被把触到的。由于感官对象的吸引力和心内的爱欲都很强劲,那方法必须能产生强劲的推动力,就像火箭推进器的推动力一样,可以把火箭推至脱离地心吸引力。换句话说,它必须是勇猛精进和密集的方法(Intense method)。
这方法必须不会使禅修者神经紧张。在禅修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心理波动,这方法必须能够将它们平伏、抑制并且消除;换言之,消除心理波动必须在禅修之中进行。在用这禅修进行消除心理波动时,应不会对禅修过程产生不良影响,亦应不会对禅修者的身心造成损害。
这方法必须不遗弃病者、弱者和伤残人士,它应可让他们像健全人士一样,能完整地和圆满地修习。正当的方法应能导致身心健康,而非使人生病或神经错乱;它应能使人获得清晰的知见,而非使人心理不平衡;它要获得这个成就,应是通过:(一)圆满地建立那具治疗作用的专注力;(二)完全深入洞察那具康复作用的实相。
这方法必须能摒除噪音(令噪音要升级才可以干扰到禅修者),它应能让人们在普通居住环境的噪音强度下、甚至或间中有汽车响号的情况下仍能修习。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他不可设法产生比原来的干扰噪音更强的声音。当然,用强劲的呼吸声,像保护罩般保护着禅修者是一个方法,可是,它的效用祇限于抵抗比普通的呼吸声稍响的噪音。此外,这种利用强劲呼吸作保护罩的方法,虽偶有作用,却非禅修时用它的本意。强劲的呼吸,应在有必要唤醒勇猛精进而又密集的专注力时用的。禅修对象应能紧紧地吸引住禅修者的注意,以致噪音不能干扰到他;并且,这方法应能迅速地建立起心的集中力;祇有这样做,噪音才有可能被克服。
要克服现代人的懒散,一个正当的禅修方法应可令禅修者自动自觉地努力做下去(Self-energizing)。任何初学者在修习它时,都会鼓起他的热情去做,直至其最初的懒散被排除为止。它应能产生快速和确实的进步,令禅修者产生兴趣及想继续修习下去。它应能引人入胜,令其生起热忱,于起步后就可有动力一直带他到终点去。
一个正当的方法,应不需禅修者去掌握一套精密的理论,去记忆一系列的运作公式和一连串的其它项目。它应无需任何学历或书本上的知识。零散的佛经知识和哲学,可能于禅修后对禅修者有帮助,那是当他想把禅修中所获得到的实相知识加以概念化,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若在禅修前获得,将会有碍禅修者的进步。因为在禅修当中,他正努力拋弃概念、思想及传统的知识,以方便他去深入洞察实相。他也不可作(为了增强思维推理能力的)任何智力运动(Intellectual Callisthenics)。如果现代人要去达到或满足这些宗教上和专业上的资格,相信除了那些学者和理论家之外,祇有极少数人可以有资格去进行禅修,因为现代人大多数祇接受其本业的教育,而缺乏上述的专业教育。
面对着一个密集而有速效的方法,与及另外一个宽松而效果缓慢的方法,若要选择,似乎前者将更适合缺乏时间禅修的现代人。一个人可能祇可请假一个星期,或者一个月去禅修,假如热忱和专注皆未能快速地生起,而实相又未能被深入洞察,他或许会发觉,在假期完毕后,不但未能得到确实的进步,他所产生的动力,亦会很快地随着他要处理俗务而消失掉了;下次若再可抽空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去禅修,他极可能要重新产生那所需的动力,结果,那动力可能又一次在未有能脱胎换骨前又再消失掉了。但是,如果他由于那方法的密集性质而能热切地奋进,那么,他在那期间便能得到他所欲的成就。最低限度,他也可建立起一个深入洞察实相的方式,以便在下次的修习机会中,去争取进步和气质的改善。
这方法的日常修习,应不会与履行世务工作相违背。但此点要稍作澄清,在某一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一种内观禅的修法是能与俗世生活兼容的,因为内观禅修习的目的是:要解脱、离开生死轮回和放弃对生命的执取。故此任何加强执取的行动对修行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想同时继续他的俗务和进行修持以获得解脱,这将会引起目的上的矛盾,因为那些为求实现某目的的行动,将会令为获取另一目的的行动显得荒谬与无意义。但是,这并非暗示一个人在他解脱之前,不可、不能或不用去继续履行他的俗世责任,和把它们做得好。禅修的进程大概会是这样的:开始时,他是一个力争入流(入圣者之流)的俗人:他会继续逗留在尘世,如世人般生活,直至他获得初果(Sotapanna)。就算二果(Sakadagami)前的生活和修持,都是可以与世俗的生活并进的,祇有当他已经达到三果(Anagami)才有可能会舍离俗世的生活(意指出家)。因此,一个采取触觉作为禅修对象的方法,是可与俗世生活同时并进的。一个人的身体,是无时无刻不与外界事物保持着接触的,例如:他坐着时,身体会接触到椅子;他躺着时,头会接触到枕头;他工作着时,手会接触到工具。如果他能专注着身体与椅子的接触、头与枕头的接触、手与工具的接触,他将会防护着他的心,和有几分发展着他对实相的洞察力。不过,此种宽松的修习,祇可作为密集修持的补充练习,因为密集修持才是解脱生死轮回束缚的正规修法。
现代人大多直觉迟缓,故有需要在开始时采用一个较为粗显的禅修对象。在身(Body)、受(Sensation)、心(Consciousness)和法(Mental Elements)四念处之中,前二者 —— 身和受较为粗显,而后二者则较为精细。故此,一个直觉迟缓的人,在打算发展他的定力和专注力时,应采用较粗显的禅修对象来开始修习,直到他的心已经净化了、稳定了和适用时,他才可在禅修中如其实在地把触到心和法的实相。当然,他每次想修习心和法的专注时,他都必须经过身(触)和受这两个站,好让他的心能够完全净化,变得稳定和适用。或许,到了三果(Anagami)之后,他才可以不必这样做。
一个正当的禅修方法,不应混淆方法与目的,或是原因与结果。例如:为了做到「在看当中祇有看(To see in the seen only what is seen)」,不应叫人祇是凝视着目标,同时强迫或游说自己:「在看当中祇有看」。这样做,其实是一种自我暗示的催眠方式。应该做的,是叫他去做令他能得到「在看当中祇有看」此结果的原因活动。换言之,应叫他去做达至果的因,如果要他去做果位的活动,结果祇有漂离原先所欲的果,而得到以原先所欲的果为因的另一结果。这叫做错失当下,误入不想要的、无利益的将来和生死轮回的继续。
最后,一个正当的禅修方法,应可导致真正的解脱而不是逃避。事实上,有许多心理逃避的方法,其中有治疗性的,亦有病态性的,它们都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但皆与心灵上的修持无关。亦有很多可以令心静止下来的逃避方法,例如修习禅定境界(Jhana)的方法便是,这些方法可袪除爱欲,平服愤怒、瞋恨,止息内心的激动,令心安静下来,充满狂喜和极乐。修习禅定可令心灵有所发展,但所得的结果仍是尘俗的和短暂的,这些喜乐仍是在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之中发生,当因尽时,果也会跟着灭尽。要达致真正的解脱,祇有通过对实相的正知正见,而那正知正见,则必须在那一瞬间的解脱道智(Supramundane Insight)中获得。祇有真正的解脱,才能永离尘俗和生死苦恼。
总的说来,一个正当的禅修方法必须具备下列特色:
◆ 能当下直接深入洞察实相
◆ 能克服追求官能满足的爱欲
◆ 能助长和增进身心的健康
◆ 能克服一般噪音的干扰
◆ 能令禅修者自动自觉地努力做下去(Self-energizing)
◆ 不需要散漫(或不得要领)的知识
◆ 能快速地产生效果
◆ 能与世俗工作并进
◆ 适合直觉力迟缓的人
◆ 能分辨清楚方法与目的,或是原因与结果
◆ 能导致真正的解脱
《二 选择正当禅修方法的准则》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