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二 選擇正當禅修方法的准則▪P2

  ..續本文上一頁事實,而無需明確地表達概念 ——「接觸、接觸」。他應覺察在當刻剛剛生起的接觸感覺,而他的專注,亦應與覺察同時期出現。這叁件事情 —— 接觸(Touch)、覺察(Awareness)和專注(Mindfulness)—— 應同時發生。

  

實相(Reality)是應該在它發生的當刻去把觸的,如果專注由于任何幹擾的影響,而未能在實相生起的當刻與它同時被喚醒起來,那麼,在那期間,實相將會逝去和消失,而任何對此過去事件的意識,亦祇不過是回顧所得的後知後覺吧了。

  

如果接觸的赤裸事實未能在其剛發生的時刻被專注地把觸住,是由于爲了要生起「接觸、接觸」的概念,那麼,無論多快,就在生起那概念的時候,那接觸的事件將會已經生起和完結了。任何事後所把觸到的都祇能是一個記憶、一個由內心生起的觸的影像(Image)、一個實相的複製品。如此說來,這方法的首要特色就是:它可以在不受任何幹擾或概念思維的影響下,直接在接觸生起的當刻,如其實在地把觸到它的實相的能力。

  

這方法應能完全克服感官對象的吸引和內心追求感官欲樂的欲望。爲了要把禅修者的注意移離感官對象,使它安住在專注的對象上,同時要清淨心內任何徘徊不舍的愛欲,這是必須的。

  

任何的分心,即注意離開了專注對象而去留意任何感官對象,都會産生一種幹擾,令禅修者錯過了當刻,以及最後失去深入洞察諸法實相的能力。一顆心,受到就算些微的愛欲所染,將會發覺,那愛欲會不斷地打擾著對實相的把觸,就像是玫瑰花瓣與手掌之間的手套一樣。除非肯自我承擔和全心全意地去做(Full Commitment),否則,實相是永遠也不能被把觸到的。由于感官對象的吸引力和心內的愛欲都很強勁,那方法必須能産生強勁的推動力,就像火箭推進器的推動力一樣,可以把火箭推至脫離地心吸引力。換句話說,它必須是勇猛精進和密集的方法(Intense method)。

  

這方法必須不會使禅修者神經緊張。在禅修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心理波動,這方法必須能夠將它們平伏、抑製並且消除;換言之,消除心理波動必須在禅修之中進行。在用這禅修進行消除心理波動時,應不會對禅修過程産生不良影響,亦應不會對禅修者的身心造成損害。

  

這方法必須不遺棄病者、弱者和傷殘人士,它應可讓他們像健全人士一樣,能完整地和圓滿地修習。正當的方法應能導致身心健康,而非使人生病或神經錯亂;它應能使人獲得清晰的知見,而非使人心理不平衡;它要獲得這個成就,應是通過:(一)圓滿地建立那具治療作用的專注力;(二)完全深入洞察那具康複作用的實相。

  

這方法必須能摒除噪音(令噪音要升級才可以幹擾到禅修者),它應能讓人們在普通居住環境的噪音強度下、甚至或間中有汽車響號的情況下仍能修習。爲了要達到這個目的,他不可設法産生比原來的幹擾噪音更強的聲音。當然,用強勁的呼吸聲,像保護罩般保護著禅修者是一個方法,可是,它的效用祇限于抵抗比普通的呼吸聲稍響的噪音。此外,這種利用強勁呼吸作保護罩的方法,雖偶有作用,卻非禅修時用它的本意。強勁的呼吸,應在有必要喚醒勇猛精進而又密集的專注力時用的。禅修對象應能緊緊地吸引住禅修者的注意,以致噪音不能幹擾到他;並且,這方法應能迅速地建立起心的集中力;祇有這樣做,噪音才有可能被克服。

  

要克服現代人的懶散,一個正當的禅修方法應可令禅修者自動自覺地努力做下去(Self-energizing)。任何初學者在修習它時,都會鼓起他的熱情去做,直至其最初的懶散被排除爲止。它應能産生快速和確實的進步,令禅修者産生興趣及想繼續修習下去。它應能引人入勝,令其生起熱忱,于起步後就可有動力一直帶他到終點去。

  

一個正當的方法,應不需禅修者去掌握一套精密的理論,去記憶一系列的運作公式和一連串的其它項目。它應無需任何學曆或書本上的知識。零散的佛經知識和哲學,可能于禅修後對禅修者有幫助,那是當他想把禅修中所獲得到的實相知識加以概念化,但是,這些理論知識,若在禅修前獲得,將會有礙禅修者的進步。因爲在禅修當中,他正努力拋棄概念、思想及傳統的知識,以方便他去深入洞察實相。他也不可作(爲了增強思維推理能力的)任何智力運動(Intellectual Callisthenics)。如果現代人要去達到或滿足這些宗教上和專業上的資格,相信除了那些學者和理論家之外,祇有極少數人可以有資格去進行禅修,因爲現代人大多數祇接受其本業的教育,而缺乏上述的專業教育。

  

面對著一個密集而有速效的方法,與及另外一個寬松而效果緩慢的方法,若要選擇,似乎前者將更適合缺乏時間禅修的現代人。一個人可能祇可請假一個星期,或者一個月去禅修,假如熱忱和專注皆未能快速地生起,而實相又未能被深入洞察,他或許會發覺,在假期完畢後,不但未能得到確實的進步,他所産生的動力,亦會很快地隨著他要處理俗務而消失掉了;下次若再可抽空一個星期或一個月去禅修,他極可能要重新産生那所需的動力,結果,那動力可能又一次在未有能脫胎換骨前又再消失掉了。但是,如果他由于那方法的密集性質而能熱切地奮進,那麼,他在那期間便能得到他所欲的成就。最低限度,他也可建立起一個深入洞察實相的方式,以便在下次的修習機會中,去爭取進步和氣質的改善。

  

這方法的日常修習,應不會與履行世務工作相違背。但此點要稍作澄清,在某一意義上說,沒有任何一種內觀禅的修法是能與俗世生活兼容的,因爲內觀禅修習的目的是:要解脫、離開生死輪回和放棄對生命的執取。故此任何加強執取的行動對修行都是有害的。如果一個人想同時繼續他的俗務和進行修持以獲得解脫,這將會引起目的上的矛盾,因爲那些爲求實現某目的的行動,將會令爲獲取另一目的的行動顯得荒謬與無意義。但是,這並非暗示一個人在他解脫之前,不可、不能或不用去繼續履行他的俗世責任,和把它們做得好。禅修的進程大概會是這樣的:開始時,他是一個力爭入流(入聖者之流)的俗人:他會繼續逗留在塵世,如世人般生活,直至他獲得初果(Sotapanna)。就算二果(Sakadagami)前的生活和修持,都是可以與世俗的生活並進的,祇有當他已經達到叁果(Anagami)才有可能會舍離俗世的生活(意指出家)。因此,一個采取觸覺作爲禅修對象的方法,是可與俗世生活同時並進的。一個人的身體,是無時無刻不與外界事物保持著接觸的,例如:他坐著時,身體會接觸到椅子;他躺著時,頭會接觸到枕頭;他工作著時,手會接觸到工具。如果他能專注著身體與椅子的接觸、頭與枕頭的接觸、手與工具的接觸,他將會防護著他的心,和有幾分發展著他對實相的洞察力。不過,此種寬松的修習,祇可作爲密集修持的補充練習,因爲密集修持才是解脫生死輪回束縛的正規修法。

  

現代人大多直覺遲緩,故有需要在開始時采用一個較爲粗顯的禅修對象。在身(Body)、受(Sensation)、心(Consciousness)和法(Mental Elements)四念處之中,前二者 —— 身和受較爲粗顯,而後二者則較爲精細。故此,一個直覺遲緩的人,在打算發展他的定力和專注力時,應采用較粗顯的禅修對象來開始修習,直到他的心已經淨化了、穩定了和適用時,他才可在禅修中如其實在地把觸到心和法的實相。當然,他每次想修習心和法的專注時,他都必須經過身(觸)和受這兩個站,好讓他的心能夠完全淨化,變得穩定和適用。或許,到了叁果(Anagami)之後,他才可以不必這樣做。

  

一個正當的禅修方法,不應混淆方法與目的,或是原因與結果。例如:爲了做到「在看當中祇有看(To see in the seen only what is seen)」,不應叫人祇是凝視著目標,同時強迫或遊說自己:「在看當中祇有看」。這樣做,其實是一種自我暗示的催眠方式。應該做的,是叫他去做令他能得到「在看當中祇有看」此結果的原因活動。換言之,應叫他去做達至果的因,如果要他去做果位的活動,結果祇有漂離原先所欲的果,而得到以原先所欲的果爲因的另一結果。這叫做錯失當下,誤入不想要的、無利益的將來和生死輪回的繼續。

  

最後,一個正當的禅修方法,應可導致真正的解脫而不是逃避。事實上,有許多心理逃避的方法,其中有治療性的,亦有病態性的,它們都在日常生活中發生著,但皆與心靈上的修持無關。亦有很多可以令心靜止下來的逃避方法,例如修習禅定境界(Jhana)的方法便是,這些方法可袪除愛欲,平服憤怒、瞋恨,止息內心的激動,令心安靜下來,充滿狂喜和極樂。修習禅定可令心靈有所發展,但所得的結果仍是塵俗的和短暫的,這些喜樂仍是在叁界(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之中發生,當因盡時,果也會跟著滅盡。要達致真正的解脫,祇有通過對實相的正知正見,而那正知正見,則必須在那一瞬間的解脫道智(Supramundane Insight)中獲得。祇有真正的解脫,才能永離塵俗和生死苦惱。

  

總的說來,一個正當的禅修方法必須具備下列特色:

  

能當下直接深入洞察實相

  

能克服追求官能滿足的愛欲

  

能助長和增進身心的健康

  

能克服一般噪音的幹擾

  

能令禅修者自動自覺地努力做下去(Self-energizing)

  

不需要散漫(或不得要領)的知識

  

能快速地産生效果

  

能與世俗工作並進

  

適合直覺力遲緩的人

  

能分辨清楚方法與目的,或是原因與結果

  

能導致真正的解脫

  

  

《二 選擇正當禅修方法的准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