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七十空性论科摄▪P3

  ..续本文上一页从因缘生,故彼非有。

  摄曰:因缘生心心即无,故彼不成有色因。

  第三项 色若非无色应有因

  有无因非理。四七

  又:有,无因,非理!若谓色是有,而无成立有色之因,亦非正理。谓因非有,非正理也⑼。

  摄曰:勿以心非性色因,横执无因而有色;

  世间岂有无因事,是故此执非正理。

  第四项 心不取自体即不取他色

  复次:

  若谓能取色,则应取自体,缘生心无故,云何能取色。⑽四八

  若说能取色者,则应取自体。然以自体能取自体,未见此事。从缘所生之心由自性⑾空故无体,彼云何能取无色?

  摄曰:勿以无因理曲故,又执心能取诸色;

  心不自取且无性,如何能取无性色!

  第五项 刹那不能取,何能及过、未

  问:经说过去色、未来色,故取色应有。答:

  若刹那生心,不取刹那色,云何能通达,过去未来色。四九

  此约刹那色心而破。刹那生心尚不能取刹那生色,况能通达过去及未来之色!以非有故,不应通达。云何者,是除遣义。由此理趣,色最不可取。

  摄曰:性心性色刹那间,尚不能取况过、未!

  第六项 显形性非异心亦不能取

  又虽许显色、形色,然说取色亦不应理。何以故?

  显色与形色,异性终非有,不应取彼异,许同是色故。五O

  若显色、形色有异者,取彼二为异,容应正理。然许显、形同是色法,故不应理。

  摄曰:显、形性非绝对异,同是色故不可取。

  第二条 眼识

  复次:

  眼识非在眼,非色非中间,彼依眼及色,褊计即颠倒。五一

  若审观察:眼识非眼中有,非色中有,亦非彼二中间而有。遍计依眼及色有彼生者⑿,即是颠倒。

  摄曰:内眼外色及中间,能取眼识悉非有,

  愚夫持有自性见,定执依眼或依色。

  第二节 根、境⒀

  第一条 直约能见、所见义破

  第一款 约不自见义破

  问:眼等诸处是有,眼所见等亦有,谓眼见色、耳闻声等。答:

  若眼不自见,云何能见色,故眼色无我,余处亦同尔。五二

  若眼不见自性,云何能见于色?由不自见,亦不见色,故说眼无我,即无自性。又色亦无我,如不可见,即非是色。余处亦尔。以此次第⒁,则余诸处皆成无我,即无自性。

  摄曰:眼不自见宁见色,故知眼处无有我⒂。

  色非可见亦无我。余处⒃①无我例亦尔。

  第二款 约自性他性空义破

  问:眼能自见,非是识见。何以故?识是能取故。由能取细色等,故名曰识。眼能自见,眼以清净大种为体,此即眼之自性。能取此者,是识;如是能见⒄显色、形色等诸色差别者亦唯是识。是故汝说若眼不自见云何能见色,不应正理。答:是事不然。何以故?

  眼由自性空,复由他性空。色亦如是空。余处空亦尔。五三

  眼由依他趄故名空,即眼是依他而成,凡依他成者即自性不成,故眼是自性空;眼由自性空者,自性即自体也。若许有他性,亦非正理。何以故?自性若无,岂复有他性?他性亦无,故是他性空。又言他性空者,他即是识,即是眼由识空之异名。何以故?以眼无知故,若无知者,则不应有识性,故亦是他性空。又识亦即是空也。由何知空?以识是依他起故。云何依他?谓识依所知等而有。凡是依他有者即无自性,故识无自性;是故说识能取细色等,不应正理。

  色亦如是者,谓与彼相同。如眼是自性、他性空,色亦是自性、他性空。云何色是自性、他性空耶?如前已说一切法自性于一切非有;若审观察, 一切法皆非有,即是一切诸⒅法皆无自性之异名。空者,即不可得之异名也。又由缘起故,亦说名空。如色由大种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则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为眼及识,眼与识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识属内,色是所行是外非内,

  故亦是他性空。亦尔者,谓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余处亦由自性、他性空。⒆

  摄曰:净种眼性自能见、识唯能取亦不然。眼、色及识自、他无。

  余处亦同无自、他。因缘生故自性空。自性无故他性无。

  第二条 由就触俱、不俱义破

  复次:

  若触俱一起,则余者皆空,空不依不空,不空不依空。五四

  若时一处与触俱起,则余者皆空。是空则不依不空,不空亦不依空。

  摄曰:一处触俱余处空,空与不空不相依。

  第三节 触、受、识、识者

  复次:

  三非有自性,不住无和合,则无彼性触,是故受亦无。五五

  三非有者,谓彼无⒇。于不住自性中则无和合。和合无故,则无彼性触,谓无从彼所生之触。由无触故,受亦无。

  复次:

  依止内外处,而有心识生,是故识非有,如幻如焰空。五六

  由依内外处而有识生,故识非有。如幻事、如阳焰,其性本空。若作是念:有识、有识者。亦不应理。何以故?

  由依所识生,是故识非有,识所识无故,亦无有识者。五七

  识依所识而生,故识非有。由所识、能识俱非有故,识者亦无。

  摄曰:根、境、识三无和合,彼等不住自性故;三和无故性触无。

  性触无故受非有。识生依止内外处,即是无性如幻等,

  又依所识故无识。识、所识空识者空。

  第八章 流转还灭

  第一节 正明流转还灭无自性

  第一条 预启其门

  问:如说一切无常,以说一切无常故,即显不空。答:

  一切无常者,非常无有常,常无常依性,其性岂能有。五八

  一切无常者,当知意说非常或无有常。若有性者,可说常或无常。其性岂能有,谓无有也。

  摄曰:佛说“一切无常”语,意唯遮“常”非表[性],

  性有可说常无常,过故彼性岂能有!

  第二条 正明其义

  第一款 流转无自性

  问:贪、嗔、痴应有,经中广说故。答:

  爱非爱颠倒,缘生贪嗔痴,是故贪嗔痴,非由自性有。五九

  从爱缘、非爱缘、颠倒缘生贪、嗔、痴,故贪、嗔、痴非由自性而有。

  复次:

  于彼起贪欲,嗔恚或愚痴,皆由分别生,分别非实有。六O

  于一境上起贪、嗔、痴,[21]故贪、嗔、痴并由分别而生。分别非实有故,分别所生贪、嗔、痴等[22]亦非实有。云何非实?

  所分别无故,岂有能分别,以是缘生故,能所别皆空。六一

  所分别全无。若无所分别,岂有能分别?由缘生故,所分别自性空,能分别亦自性空。

  摄曰:贪等如次依爱缘,非爱及倒故无性;一境三毒唯分别,

  分别尚无况三毒;分别无由所别无,缘生所别亦无性。

  第二款 还灭无自性

  复次:

  四倒生无明,见真则非有:此无故行无,余支亦如是。六二

  由见真实故,不复从四倒而生无明。由此无明无故,则不生诸行,如是余支[23]亦不生。

  摄曰:无明缘于四倒生,见真则不起四倒,

  四倒无故无明无,无明无故余支灭。

  第二节 特示流转还灭之律理

  复次:

  依彼有此生,彼无此不有,有性及无性,为无为涅槃。六三

  若依彼而生此,则此从彼生,彼无此亦非有。有性、无性寂灭及有为、

  无为寂灭,即是涅槃。复次:

  诸法因缘生,分别为真实,

  谓于缘起法贪着、顾恋、分别、执持。

  佛说即无明,发生十二支。六四

  复次:

  见真知法空,则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故灭十二支。六五

  行如寻香城、幻事及阳焰、水泡与水沫、梦境旋火轮。六六

  如实了知诸法性空,即不生无明,此即无明灭;无明灭故,十二支悉灭。何以故?若审观察,诸行如幻、如阳焰、如寻香城等,是故性空。善了知此[24],则无明不起,即无明灭,故十二支皆当息灭。

  摄曰:“依彼有此”是生理,“彼无此灭”为灭律;有性无性为无为,

  一切寂灭即涅槃。缘生无性分别有,无明发生十二支。

  欲灭无明须见真,无明灭则余支灭;诸行如幻等性空,

  善知即能灭无明。

  第九章真、俗、空、有

  第一节 佛说缘起,即显性空

  复次:

  无少自性法,亦非无有法[25],以从因缘起,法无法皆空。六七

  若审推求,[26]全无少许有自性法,亦无少许无法。法与无法皆因缘生,故悉是空。复次:

  以此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六八

  由一切法皆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是缘起。

  摄曰:诸法自性皆空故,佛说诸法从缘起。

  第二节 真空不可说,俗有不可坏

  复次:

  胜义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间名言,施设一切法。六九

  于胜义中, 一切缘起诸法皆自性空,唯此而已。然佛世尊依止世间名言

  如实施设种种一切诸法。复次:

  不坏世间法,真实无可说,不解佛所说,而怖无分别。七O

  于世间诸法不破不坏,于真实中则全无法可说。由未了知缘起胜义,不达如来所说,故诸愚夫于无立、无相、无分别[27]而起恐怖。

  摄曰:胜义唯空不可说,世俗假有不可坏;

  愚者不达于无立,无相、无想而恐怖。

  第十章 结义劝学

  第一节 结定缘起性空

  复次:

  依彼有此生,世间不可壤,缘起即无性,宁有理唯尔。七一

  世间说依于彼法有此法生,此世间理不可破坏。然凡缘生即无自性,若有[28]自性,何能说有?决定如是!

  摄曰:彼有此生俗叵坏,即俗无性理决然。

  第二节劝学中道了义

  复次:

  正信求真实,于此无依法,以正理随求,离有无寂灭。七二

  若成就正信勤求真实,于此所说都无所依之法,能以正理随求、随欲

  者,则能远离有性、无性而得寂灭。复次:

  了知此缘起,遮遣恶见网,断除贪嗔痴,趋无染涅槃。七三

  摄曰:性空真实无依法,正信勤求离有无;

  缘起能裂恶见网,了知断染趋涅槃。

  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三日译在世苑汉藏院那伽窟。

  此据藏文论藏中智军译龙猛菩萨自释本而译,其中颂文与后童胜、盛称、经然诸大师之译本稍有出入,容暇重校。[29]

  法尊识

  编者按: 《七十空性论》本论有七十三个颂,以少从多或以整摄零,所以叫做“七十”七十颂为能诠的文字,毕竟空的“无依法”为其所诠的义理,这就是“空性]。以七十颂表达诸法毕竟空的真理,或由七十颂显示缘起诸法的实性不可得的意义,所以叫做《七十空性论》。

  《七十空性论释论》也是龙树菩萨自己造的。

  《七十空性论》全部文义可以科摄为十个方面,因成十章。

  ⑴ 另本无比“诸”字

  ⑵ “定”字另本作“是”字。

  ⑶ 此“有”字另本作“无”字。

  ⑷ 此“质”字底本原稿模糊不清,难以辨认,或容有误。

  ⑸ 境为所取,识即能取。

  ⑹ “依”字另本作“相”字。

  ⑺ “答”字另本作[破曰]。

  ⑻ “者”另本作[谓]。

  ⑼ 此下另本有“非”字另本作“乖”等字。

  ⑽ 另本作[何能取无色]。

  ⑾ “性”字另本作“体”字。

  ⑿ 另本作[依眼及色计,有彼生者]。

  ⒀ 根指能见,境指所见。

  ⒁ 另本此下有“类推”二字。

  ⒂ “无有我”即无有自性之义。

  ⒃ “余处”指“耳等根处和声等境处]。

  ⒄ “见”字另本作“取”字。

  ⒅另本此处无此“诸”字。

  ⒆ 此第五十三颂释文,与另本文字及顺序差别均较大,另本文字如下:[亦尔者,谓如色由自性、他性空,如是余处亦由自性、他性空。色是自性、他性空。又由缘起故,亦说名空。如色由大种为因而成,是依他成,凡依他成者则非自性成,故色是自性空。亦是他性空:色之他为眼及识,眼与识是有境,色即是境,境非有境,故他性空。又识属内,色是所行,是外非内,故亦是他性空。由何知空?以识是依他起故。云何依他?谓识依所知等而有。凡是有者即无自性,故识无自性。是故说识能取捆色等,不应正理。色亦如是者,谓与彼相同。如眼是自性、他性空,色亦是自性、他性空。云何色是自性、他性空耶?如前已说, 一切法自性,于一切非有。若审观察一切法皆非有,即是一切法皆无自性之异名。空者,即不可得之异名也。眼由依他起故名空,即眼是依他而成,凡依他成者即自性不成,故眼是自性空。眼由自性空者,自性即自体也。若许有他性亦非正理。何以故?自性若无,岂复有他性?他性亦无,故是他性空。又由他性空者,他即是识,即眼由识空之异名。何以故?以眼无知故。若无知者,则不应有识性,故亦是他性空。又识亦即是空也。]

  此非彼故他性无:眼、识二者色之他,眼、识有境色是境,

  境非有境故他空;识内色外外非内,如是亦名他性空。

  此无彼故他性无:眼无知故无识性,由无识故名他无。

  ⒇ 此下另本有一“也”字。

  [21] 另本此下无“故贪、嗔、痴”四字。

  [22] 另本无此“等”字。

  [23] 另本无此“支”字。

  [24] 另本作[若善了知此]。

  [25] 另本作“亦非有无法]。

  [26] 另本于“全无少许”前有“于胜义中”四字。

  [27] 另本于“无分别”下有一“中”字。

  [28] “有”字另本作[无]

  [29] 自“民国二十八年”以下至“重校]诸文《现代佛学》上均未刊录,据另本补。

  

《七十空性论科摄》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六十正理论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