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宝鬘论讲义▪P8

  ..续本文上一页邪论,但起诤慢故;不应赞自德,怨德亦可赞。

  69莫显他隐事,及恶心争辩;自于他有过,如理观悔露。

  70若他有过失,智者劝诫示,自须离此失,始能摧他恶。

  71他辱己莫嗔,即观宿业果,令苦不复生,当使自无过。

  72于他应他恩,莫希彼报恩,唯自应受苦,共求众受乐。

  73若得大富贵,自高不应作,纵贫如饿鬼,虽损不灰心。

  74假设失王位,或死由实言,亦恒说此语,无实利默然。

  75如言如此行,恒依禁戒行,故此吉祥地,诚正贤善德。

  76汝当于一切,善巧作简择,正观如实义,不依于他人。

  77依法王政乐,好名遍十方,得广大富乐,臣民悉顶戴。

  78死缘极为多,活缘更为少,彼等若死缘,亦应恒修善。

  79若恒作法行,世间及自身,悉皆蒙受乐,如是实圆足。

  80依法为性人,卧觉常安乐,梦中见善事,由内无过失。

  81若人养父母,恭奉诸有德,惠施诸用财,美语不两舌。

  82实护念禁戒,得天自在已,犹行天自在,故当依法行。

  83一日三时施,美食三百器,福不及刹那,行慈百分一。

  84天人等慈爱,彼等亦护念,心乐及喜多,毒器不能害。

  85无劳事得成,当生梵世间,若人未解脱,得慈八功德。

  86教一切众生,定趋菩提行,坚固如山王,恒得菩提心。

  87由信离无暇,因戒生善道,数修习空义,诸法悉无贪。

  88无谄得念根,恒思得慧力,恭敬得义理,护法感妙智。

  89布施听闻法,或不障他闻,疾得如所爱,与佛相值遇。

  90无贪义利成,不悭财物长,离慢成尊贵,法忍得总持。

  91由行五实施,及惠无怖畏,诸魔不得使,故感大胜力。

  92支提悬灯彩,黝闇秉火烛,施灯续明油,故得净天眼。

  93供养支提时,即设鼓铃乐,螺角等妙音,故获净天耳。

  94他扰皆默然,不嘲支节阙,随顺护彼意,感得他心智。

  95作施屣骑乘,恭敬困顿者,谨奉师座骑,故获神足通。

  96令他行法事,憧念法句义,或净心施法,故感宿命智。

  97由知真实义,诸法无自性,故得第六通,最胜漏尽通。

  98为众得解脱,由修如实智,坚持行大悲,得证佛胜位。

  99由种种净愿,故佛土清净,众宝供能仁,显净无量光。

  100如此业及果,已知义相应,故恒修利他,亦自获利益。

   第四品 正教王

   此品主要是龙树菩萨对国王讲如齐家治国,还有一般做人处事的道理。

  1王若行非法,或作非道理,事王人亦赞,故好恶难知。

  2世间人难纳,忠言逆耳语,何况大国王,岂是我能说。

  3我为汝喜故,及悲诸世间,实益若逆耳,唯我说真实。

  4具实义合宜,依时由慈悲,佛令教弟子,故我为汝说。

  5若听闻实语,应住于无嗔,可取必须受,如浴受净水。

  6我今说善言,现来有利益,汝知应受行,为自及于世。

  7由昔施贫苦,故今感富财,由贪不知恩,废施后无得。

  8世间诸苦力,无薪不荷粮,由施供卑贱,未来荷百倍。

  9愿汝发大心,恒兴建大事,若行广大事,其中悉广增。

  10无福下劣王,未知三宝尊,汝应建法基,得名吉祥事。

  11具法一切德,于某毛不竖,或死后恶名,王不作最胜。

  12边际实广大,离慢使喜持,物用施下劣,摧坏彼邪意。

  13王当舍尽物,无自在趋死,于法所作为,悉是汝前导。

  14先帝诸产业,弃不属新王,前王法乐名,唯名亦何用?

  15财用受现喜,若施他世乐,非此二耗失,唯生苦无乐。

  16临终欲行施,臣碍失自在,将绝故舍爱,为得新王乐。

  17若舍一切物,汝今安弘法,安住于死缘,犹如风中灯。

  18先诸王所起,平等功德处,谓天神庙堂,愿如本修理。

  19离杀常行善,持戒时慈护,无诤住正忍,勤力恒修善。

  20盲病根不具,可悲丐无依,彼等饮食用,无遮平等得。

  21于法无求人,或住余王界,亦当随摄护,汝应行任一。

  22于一切法事,勤力弘法人,妙义法相应,彼人委要职。

  23了正论持法,柔净亲能忍,高贵善种性,知恩委为臣。

  24慷慨勇无贪,平稳柔适行,谨慎恒具戒,具法作为将。

  25净具知法义,善识教乘理,如理契中柔,耆宿委重任。

  26持法戒清净,了事有干用,能生长护财,解义巧书算。

  27月月应问彼,一切财出入,问已法事等,王汝赐教诲。

  28为法处王位,不求名欲尘,斯有大果利,异此则不如。

  29大王即世间,多为世间事,法王位相应,汝谛听我说;

   善知种高贵,识理离罪恶,相续须知善,愿彼看王事。

  30罚系鞭杖等,若是依理行,王当润大悲,于彼恒施恩。

  31为利一切人,应恒起慈心,若彼最重恶,亦应生大悲。

  32纵造难忍罪,于彼皆行悲,衰损悲惨者,正是大悲境。

  33一日或五日,释放弱病犯,于人亦如理,不应永囚禁。

  34若不释彼困,律仪则不生,由此非律仪,无间恶恒流。

  35乃至彼未释,虽系给安乐,庄饰浣饮食,药扇等相应。

  36于诸非器者,若欲令成器,当依悲心教,非以嗔及财。

  37嗔极杀戳者,详察实知已,不杀不逼彼,愿将摈他土。

  38欲思己自在,常应自省察,恒念无放逸,愿作如法事。

  39于诸功德田,当赐恭敬事,随时令广行,余德亦如是。

  40将接为饶花,赏施为大果;王树忍辱影,民鸟遍依事。

  41王汝虽能施,亦应具威德;譬如沙糖丸,香辣味相杂。

  42若王依道理,持之护王政,无非有正理,无难无非法。

  43王从昔世引,亦非从未来,王位从法得,非法不应为。

  44王物使王政,苦流沿习之,为不成此流,王应殷重行。

  45王物使王政,一一沿习之,亦任作更迭,此实当慎行。

  46转轮王得地,或具四天下,但身心二乐,唯皆尽空虚。

  47若苦暂息时,谓身喜乐受,心乐是想蕴,皆由分别作。

  48惟苦暂息性,分别心执实,世间一切乐,虚妄无真实。

  49洲地居处所,车乘垫衣物,饮食及卧具,象马女用等。

  50若心随缘一,即由彼生乐,余境非所缘,是时虚无义。

  51由眼等五根,执彼五境时,若心不分别,不由此生乐。

  52何时缘何境,彼根作用时,余则非能行,彼时虚无义。

  53由彼根缘尘,心取过去相,由彼生分别,自执为喜乐。

  54由彼任一根,唯缘于一尘,离心既非尘,离尘亦非心。

  55以父母为因,故说有子生,如此眼缘色,故有识等生。

  56根尘有去来,不成由无义,不出二世故,现彼亦无义。

  57犹如眼迷乱,所执旋火轮,如是诸内根,取现在诸境。

  58诸根与根义,许为大种性,大种各无义,故此义非有。

  59若大种各异,无薪应有火,合则无实相,应知余亦尔。

  60大种于二相,无故合义无,由合无义故,色义亦非有。

  61识受及与想,诸行于一切,各别体无故,胜义中无义。

  62当苦止息时,便有实乐慢,如是乐坏时,亦有实若慢。

  63如是无性故,能断离乐爱,及断离苦爱,见此即解脱。

  64为以何法见,名言说为心,离心所无心,无义非俱有。

  65如是如实知,无实众生义,犹如火无薪,无住取涅磐。

  66如是诸菩萨,见已求菩提,然彼由悲心,受生至菩提。

  67佛于大乘说,菩萨诸资粮,彼诸愚昧人,嗔故作识毁。

  68不识德与失,于德起失想,或憎嫉功德,故彼谤大乘。

  69损他为过失,利他为功德,虽知于大乘,轻蔑故嗔德。

  70由不观自利,一味利益他,大乘众德器,谤人极损害。

  71信人由执过,不信由憎嫉,信人谤尚烧,何况嗔妒者。

  72合毒为治毒,如医方所说;若灭恶亦尔,此言何相违?

  73诸法心先行,以心为上首;以苦而利他,为何无利益?

  74苦若能利益,于自及于他,应取何况乐?此是本首法。

  75由能弃小乐,若见后大乐,智人舍小乐,观于后大乐。

  76若谓不堪忍,因小而舍大,医师断良药,此行不可恕。

  77或见事不宜,智者见为利,或制或开许,此义处处有。

  78若大乘经说,大悲为前导,诸行无垢智,有智谁谤彼?

  79上乘义深广,无知故耽怠,成自他怨家,故诽谤大乘。

  80施戒忍精进,定智悲为体,佛说大乘义,有何邪说过?

  81由施戒利他,忍进为自利,定慧脱自他,略摄大乘义。

  82略说佛正教,谓解脱自他,六度波罗蜜,故此为佛宣。

  83福慧以为性,佛说菩提道,立此名大乘,痴盲不能忍。

  84功德如虚空,佛德无边际,故于佛经教,大乘应堪忍。

  85大德舍利弗,具戒亦难了,佛德难思量,彼义何不忍?

  86大乘说无生,余说尽空性,尽无生义同,是故应堪忍。

  87空性与佛德,若如法简择,大小两乘教,于智人何诤?

  88佛说不了义,非下人易解,一三乘中说,自护当等舍。

  89舍谤无罪染,若憎恶无善,若欲爱自身,大乘不应谤。

  90彼小乘经中,未说菩萨愿,诸行及回向,岂能成菩萨?

  91菩萨为菩提,于小乘不说,观此胜逾佛,具量更何有?

  92所依圣谛理,三十七道品,修因既不异,云何得佛果?

  93安住菩萨行,小乘中不说,惟大乘乃说,智者应受持。

  94如初教字音,令识读简易;佛于所化机,示彼堪受法。

  95有处或说法,令彼离众恶,或为成福德,或具依前二。

  96或为遣此二,甚深怖畏人,空悲心要义,为证菩提说。

  97是故聪明人,应舍憎大乘,当起胜信受,为得无等觉。

  98由信受大乘,及行大乘教,故成无上道,中间亦安乐。

  99施戒及忍辱,多为在家说,此法悲为上,愿汝修成性。

  100世间多恶扰,王政若难行,为名及法事,则以出家胜。

   第五品 出家正行

   主要对国王说,如果在家遇到许多和烦恼,就放弃在家生活,出家做僧侣,避免这些过失。出家要遵守的学处有五十七种。接著讲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的功德差别,以及每一地的性质和殊胜。最后是无论在家,出家都要遵守的学处,以偈颂方式解释。总结时,善知识的…

《宝鬘论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