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
1.四遍净戒
大概地分析了三学与七清净的关系之后,接着再来讲一下戒、定、慧的修行次第。
如果说持戒,培育戒清净,《清净道论》主要依四种遍净戒来说。遍净,巴利语pàrisuddha。pàri是完全的意思,suddha是清净。哪四种遍净戒呢?它们是:
1. 巴帝摩卡律仪戒(Pàtimokkhasaüvara-sãla);
2. 根律仪戒(Indriyasaüvara-sãla);
3. 活命遍净戒(âjãvapàrisuddhi-sãla);
4. 资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
对于这四种遍净戒,我们在以后讲戒的时候再详细学习,这里略带过就可以了。
2.四十业处
接着是心清净。
《清净道论》如此定义心清净:
ßCittavisuddhi nàma sa-upacàrà aññha samàpattiyo.û
“称为“心清净”是指包括近行定的八种定。”(Vm.2.662)
这里的八定是指八种安止定(appanà):四种色界禅那和四种无色界定。近行定和八种安止定是依培育定力由浅到深的次第来说的。至于培育定力的方法,依所缘分别有四十种止业处(samatha kammaññhàna),分别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差别和一想。
3.十遍
十遍(dasa kasiõà)是指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虚空遍。这十种是取物质的质材和颜色为对象来修习的。
当知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的遍相是概念法,不是修习四界差别的地、水、火、风,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地遍的“地”是指概念的地,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见到的大地、土地。水是指平常看到的水,火是燃烧的火,风是吹来的风,它们都属于概念法(pa¤¤atti),不是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但是在修四界差别的时候,所取的对象就必须是究竟法,例如身体中的地,表现为硬、软等。遍业处中的地水火风和四界差别的地水火风虽然名字相同,但所缘涉及的范畴却不同。两者不可混淆。
接着是四种色遍,取青、黄、红、白四种颜色做遍相。这里的颜色也是概念法。青,巴利语nãla,古代翻译成青,相当于蓝色、绿色或深褐色。取青色为遍相来修习,也是可以证得禅那的。黄,巴利语pãta,即黄颜色;lohita,红色;odàta,白色。
光明遍:可以取平时所看见的光明为所缘,无论太阳光也好,蜡烛光也好,取光明为所缘可以证得禅那。
限定虚空遍:通过专注某一特定空间中的虚空,然后再把它扩大,从而证得禅那。
十遍的修法是:在取得遍相之后,还要把遍相不断扩大,扩大到十方、上下、一切处,然后专注于遍一切处的相,从而证得禅那。所以,遍的巴利语kasiõa也可以翻译为“一切处”。
4.白遍——眼门取相法
在这里,我们将举白遍(odàta kasiõa)为例子,简单地介绍修习白遍直至证得禅那的方法。
要修习白遍,先要取白色的遍相。有两种取遍相的方法:
1. 眼门取相法;
2. 意门取相法。
《清净道论》里面教导的是眼门取相法,即通过眼睛注视白颜色来取相的方法。如何取相呢?想要修习白遍的禅修者,先要制作遍相,巴利语叫maõóala,古代音译为曼陀罗,即圆、圆相的意思。他可以找一块白布或白纸,表面必须洁白无瑕、没有污点,也没有褶皱。将它裁剪成一个直径大约为一拃手量的正圆型,将之贴在黑色或深颜色的布上。这样,白色的遍相就做成了。
可以将白色的遍相挂在墙上,或者铺在一块斜放着的木板上。木板的倾斜度以45度角为佳。找一个安静、没有干扰的地方坐下来,面对着白色的圆相,微微地张开眼睛,注视着白色遍相,心中作意它为:“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不要注意纸本身,也不要注意纸的硬软,只是注意它的颜色就够了,而且颜色的范围正好是这个圆相。如此数数取相,直到闭上眼睛的时候,白色的圆相也可以在意门中现起,这叫做“取相”。
从制作白色的圆相到注视它为白、白、白……,该圆相叫“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如果闭上眼睛,意门能够出现白色的圆相,则称为“取相”(uggaha-nimitta)。
然而,没有定力的禅修者在刚开始修习白遍的时候,通常会遇到一些困难:在取外在的白色遍相时,打开眼睛看遍相,它是一块白色;但是一闭上眼睛,前面那个白色的圆相就变成黑抹抹的一团东西,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定力的关系。
想要修习白遍的人不要灰心,他应当数数取相,一直到成功为止。如果闭上眼睛,刚才看着的白色遍相已经可以呈现在意门了,他就应当继续闭着眼睛作意:“白、白、白……”如果白色的遍相消失,则再张开眼睛注视面前的白色遍相,作意它为“白、白、白……”然后再闭上眼睛。如此反复多次,直到取相成功。
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直到白色的遍相可以维持整座不消失。这时,他会发现白色的遍相已经超越原先用眼睛所看到的那个白色外相。相形之下,外在的白相已显得很粗糙了。
呈现于意门的白相就好像在秋天月圆日夜里的明月那么明亮,甚至会发现它比十五或十六的月亮还要皎洁、洁白。继续专注这个白相,随着定力的提升,它会变得越来越纯洁,越来越明亮,越来越清澈,这个阶段称为“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当似相稳定之后,应当尝试将它扩大。刚开始扩大的时候,范围不要一下子扩到太大,要一点一点慢慢地扩。虽然如此,但也有可能因为定力不稳的缘故,遍相会变得暗淡或变形,甚至消失。这时他不应当继续扩大,先停下来专注遍相,作意它为“白、白、白……”。等到遍相再度变得洁白明亮而且稳固不晃时,再继续扩大。扩大的范围可以从自己座位周围开始,慢慢扩大到整个禅堂,再到整个寺院,寺院所在的村子,整个乡镇,整个县,整个省,整个国家,整个亚洲,乃至整个轮围世界、无边宇宙。这时,你会发现整个世界,前后左右上下都是一片明净纯洁的白色。
这时,将心念只安置在你面前的那一片白色,持续地专注它为“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直到可以专注一个小时、两个小时、三个小时……这时很有可能证得初禅。
这是白遍的修习方法。
《清净道论》在教导十遍业处时举的是地遍的修法,讲得非常详尽,大家可以去阅读。我们在这里举的是白遍的例子。然而,在此讲的只是粗略的修习方法,而且是针对没有定力的初学者。
5.白遍——意门取相法
下面接着讲用意门取相的方法。当然,这种方法是对已经拥有禅那的人来说的。
对于拥有禅那的禅修者来说,修习白遍就不用那么辛苦了。他可以在一座当中,甚至不用一座,只用半个小时,就可以从取相直到进入禅那。
禅修者可以先修习入出息念,依次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从第四禅出定之后,他可以先观照自己的三十二身分,再观照外在的三十二身分,然后他取坐在自己前面的禅修者的骨相,这时他可以很清晰看到一副白骨坐在前面。
他不去注意除了头骨之外的其他骨相,只取头盖骨的圆相,于是在他的意门里将呈现出一个白色的圆相。他不应当注意它为“骨”,也不应当注意骨的硬等,只应注意骨的白色,不断地作意:“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这时,他所取到的白色遍相将很快变得清澈、洁白且明亮。
他应当决意:“把这个白色的遍相扩大。”然后慢慢地扩大,扩大到整个禅堂、整个寺院……乃至整个轮围世界。因为禅修者已经有第四禅的定力为基础,所以想要取白相、把遍相扩大都很容易。
这时他可以把心只专注在前面的那一块白色,犹如看一扇洁白的墙上挂着的一个白色帽子一样。他可以决意:“让我进入白遍初禅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然后他的心就能很稳固地投进白色的似相中,并且随他的意愿想要进入禅那多久就多久。
这是通过意门取相的方法。意门取相法虽然很容易,但是对基础的要求却很高,必须以第四禅为基础。
另外,还有一种不用禅那为基础修习白遍的方法。我们可以先修习四界差别观,修习四大可以达到近行定。借助近行定所产生的智慧之光来取骨相。取到骨相之后再修白遍,通过白遍次第达到第四禅。这几种修习白遍的方法在帕奥禅林都有教导。
第一种取相法是通过两门来修习的。为什么呢?因为先通过眼门来取相,然后才在意门当中生起白色的遍相,所以说是两门修习法,中间还有个转换的过程。第二种取相法则是直接用意门取相。
以上是简略地介绍白遍的修习方法。其余诸遍的修法则大同小异。如果大家有兴趣想要亲身体验的话,应当在一位有经验的业处导师的指导下逐个逐个地修习。十种遍业处在帕奥禅林是非常普遍的修行方法。
6.十不净
接着再讲十不净(dasa asubhà)。十不净是指一个人死后尸体由开始肿胀一直到腐烂成白骨的十个过程。它们依次是:肿胀相…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