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
我们现在想要依照《清净道论》中的教导来修习十不净会比较困难。为什么呢?因为现在的人死后多数是火葬或土葬,但是在古代的印度跟斯里兰卡是林葬。林葬就是把尸体抬到树林里的坟场,任其腐烂,任其被鸟、兽吃。因此,想要修习不净的比库可以到坟墓里面去取不净相。
即使现在在坟场里真的有死尸可以看的话,那也是比较危险的。因为要去看尸体取不净相时,假如比库的戒不清净的话,有可能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或者由于恐惧、惊吓使其心搅动而无法平静、专注。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也教导修习不净,而且还是作为四种护卫业处的其中一种。现在修习不净一般是用意门取相法,但是这种修习法还是要以禅那为基础,对于没有禅那的禅修者就比较困难。因此,建议想要修习不净的禅修者,可以先通过修习其他业处,在证得禅那之后,再取不净相就非常容易。一名有禅那的禅修者可以只看尸体一眼就取到相,然后再通过所取的相来证得禅那。他甚至有能力回忆很多年前曾经见过的尸体,取其为不净相,然后进入初禅。十种不净只能够达到初禅。
7.十随念
接着是十随念(dasa anussatiyo)。十随念依次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 、天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入出息念以及寂止随念。
1. 佛随念(Buddhànussati):Buddha是佛陀,anussati,直译为随念,即时时地忆念。佛随念属于一切处业处,即护卫业处的一种,是每一位禅修者都必须修习的方法。
想修习佛随念的禅修者应先记熟佛陀的九种功德:
“彼世尊亦即是阿拉汉、全自觉者、明行具足、善逝、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导师、佛陀、世尊。”
然后选择其中一项自己最喜欢的功德号,如“阿拉汉,阿拉汉……”了解这些德号所包含的意思,时时忆念思惟。必须注意的是:佛随念的所缘是佛陀的功德,不要变成只是在念诵名号。修习佛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证得安止。
2. 法随念(Dhammànussati)是忆念佛法的六种特质:1.法乃世尊所善说,2.是自见的,3.无时的,4.来见的,5.导向[涅槃]的,6.智者们可各自证知的。
3. 僧随念(Saïghànussati)是忆念僧宝的九项功德:“世尊的声闻 僧团是善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僧团是正直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僧团是如理行道者,世尊的声闻僧团是正当行道者。也即是四双八辈,此乃世尊的声闻僧团,应受供养,应受供奉,应受布施,应受合掌,是世间无上的福田。”
4. 戒随念(Sãlànussati)是忆念自己的戒清净、戒的无垢、戒的不破、戒的不穿、戒的无染、没有斑点。通过忆念自己的戒清净来培育定力称为戒随念。
5. 舍随念(Càgànussati)是忆念自己布施的品德、乐善好施的行为:“以远离悭吝之垢的心住在家中,是施舍者,净手者,喜欢舍与者,有求必应者,喜欢布施分与者。”
6. 天随念(Devatànussati)并不是思惟天界的殊胜、天界的欲乐,而是取天人所拥有的功德来跟自己对比。因为天人具足了信(对三宝的信心)、戒(他们持五戒)、闻(多闻)、舍(布施)、慧(具足智慧),因为他们具足这些功德,所以能够投生天界,我也同样具足这些功德。通过天人所具足的功德跟自己对比来培育定力,称为天随念。
7. 死随念(Maraõànussati)是思惟死的必然性。这也是上座部佛教传统四种护卫业处的其中一种。
8. 身至念(Kàyagatàsati)又称为三十二身分,是思惟身体三十二个部分的厌恶与不净的业处。
身至念跟十不净一样,都称为“不净业处”。其中,身至念叫做“有意识的不净业处”(savi¤¤àõaka- asubhakammaññhàna),因为所缘是有生命的身体。十不净叫做“无意识的不净业处”(avi¤¤àõaka-asubha- kammaññhàna),因为所缘是无生命的尸体。
9. 入出息念(ânàpànassati),即专注呼吸培育定力的方法。
10. 寂止随念(Upasamànussati)。upasama是寂止、寂静、寂灭的意思,为涅槃的异名。寂止随念是忆念涅槃的寂静、寂止:ßEtam santaü, etam paõãtaü.û“这是寂静,这是殊胜”。
在这十种随念当中,有八种随念只能达到近行定,不能得安止,连初禅都不得,它们分别是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以及寂止随念。身至念可以证得初禅,入出息念可以证得第四禅。
8.四梵住
接着是四梵住(cattàro-brahmavihàrà)。为什么称为梵住呢?《清净道论》中说:“当知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以对诸有情正确地行道故住于最胜。又如梵天以无过失之心而住,如此与这些相应的禅修者相当于梵天而住。故以最胜处及以无过失性而称为梵住。”(Vm.1.268)
四梵住又作四无量(catasso-appama¤¤àyo)。无量就是心的无量、无边,没有界限、没有边际。由于修习慈心等所取的对象无量,无量的有情是其对象,以所缘无量故为“无量”。
四梵住分别是慈(mettà)、悲(karuõà)、喜(mudità)、舍(upekkhà)这四种无量。
古代把修习四梵住翻译成慈心观、悲心观、喜心观、舍心观,但这是不准确的翻译,也许跟北方说一切有部所传的“五停心观”有关系。“五停心观”意谓五种停止心之惑障的观法,即不净观、慈悲观、缘起观、界分别观、数息观。
然而,根据上座部佛教的传承,修习入出息念、修习不净,修习慈心、悲心、喜心、舍心都不属于观。为什么呢?因为修观是不能证得禅那的,唯有修止才可以证得禅那。所以在上座部佛教的传承里面,止和观的分际非常清楚、非常明确。因此,请大家不要再继续把修习不净讹称为不净观,把修习慈心讹称为慈心观等。
第一种梵住叫做慈心修习(mettàbhàvanà)。mettà是慈、慈心、慈爱的意思;bhàvanà的原意为培育,通常也译作禅修、修行。因此修习慈心也可称为修慈或培育慈爱。
慈梵住的所缘是一切众生,没有分别,没有界限。不是说我只对这个人修慈,不对那个人修慈;只对我喜爱的人、我的朋友、认识的人修慈,对我讨厌的人就不修慈。假如是这样的话,这种慈是有限的,不是无量的。因为众生无量,慈心也应当无量,如果还有限量、还有分别、还有界限,那就不叫无量心,这种心是有量的、有限的、狭窄的、狭隘的。
当一个人证得慈心禅那的时候,他能够对一切众生平等无余地散播慈爱,这种慈爱就好像大海之水充满大地一样,遍满一切众生,一切的众生都是他散播慈爱的对象。众生无边,他的慈爱也是广大无边的。
我们通常会依照《无碍解道》(Pañisambhidà- magga)里面的教导来培育慈心,教导禅修者以528种方式证得慈心禅那,而且要用每一种方式证得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如此,禅修者可以平等无余地获得慈心解脱。
接着是修悲(karuõà)。我们平时常说慈悲、慈悲,但慈和悲的所缘略有不同。修慈的对象是众生的福乐、有情的幸福安乐;修悲的对象是众生的痛苦。修慈是与乐,祝愿一切有情快乐、安稳;修悲是愿一切众生解脱痛苦、拔除痛苦,是不忍见到众生受苦。
喜(mudità),这里的喜不是欢喜的喜,而是随喜的喜。随喜是对一切众生的成就感到欢喜。
舍(upekkhà),这里的舍不是施舍的意思,而是中舍,内心保持平等、不偏不倚的状态。舍心的基础是业果智,清楚众生的苦、乐是由于他们的业所造成的,他们只是在承受自己所造之业的结果而已,故此不会因为众生的苦乐而紧张,其心处于中舍的状态,这称为舍。
修习慈、悲、喜、舍四梵住所证得的禅那也不同。修习慈、悲、喜能够证得第三禅,而修习舍直接证得第四禅,没有初禅、第二禅、第三禅。如果一位禅修者培育了慈心禅那、悲心禅那、喜心禅那、舍心禅那,他就成就了四无量心,具足了慈、悲、喜、舍四种功德。
9.四无色
接着是四无色(cattàro àruppà)。四无色即四种无色界定,它们分别是: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
要修习这四种无色界定必须先具足色界的四种禅那,达到色界第四禅。修习入出息念等业处达到第四禅并不能直接修四无色。四无色定的基础禅那是遍业处。禅修者可以先以地遍进入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在地遍第四禅的基础上再修习空无边处定,从空无边处定出定后再修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禅修者也可以通过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红遍、白遍、光明遍来修四无色定,然而不能以限定虚空遍来修,因为限定虚空遍的所缘跟空无边处定的所缘是非常相似的,所以不用限定虚空遍为基础来修习无色定。
接着是一想——食厌恶想(àhàre pañikålasa¤¤à)。食厌恶想是通过思维食物的厌恶来修习。
10.四界差别
最后是一差别——四界差别(catudhàtu- vavatthàna)。四界是地界(pathavãdhàtu)、水界(àpodhàtu)、火界(tejodhàtu)、风界(vàyodhàtu)。这里的四界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是指究竟法,它们跟前面提到的遍业处里的地、水、火、风是有区别的。
这里的四界又称为四大,它们是一切物质现象(色法)都具有的最基本的元素,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乃至空气,都有地、水、火、风存在。如果我们用观智去分析空气里面的物质,将会发现里面也许许多多的色法。我们同样可以取任何的物质现象来分析,都可以见到地水火风四界。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色法的最基本的究竟法、最基本的元素,它们是不可分离的。
修习四界差别也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简略法;
第二种是详尽法。
简略法和详尽法在帕奥禅林都有教导。但一般上是先教导简略法,观照身体里面地、水、火、风的十二种特相,之后在修色业处的阶段才教导详尽法。
上面很粗略地学习了四十种业处。在这四十种业处当中,除了修习十不净现在有点困难之外,其余每一种业处我们都可以修习。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三讲:止业处 第三节、四十种止业处》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