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節、四十種止業處
1.四遍淨戒
大概地分析了叁學與七清淨的關系之後,接著再來講一下戒、定、慧的修行次第。
如果說持戒,培育戒清淨,《清淨道論》主要依四種遍淨戒來說。遍淨,巴利語pàrisuddha。pàri是完全的意思,suddha是清淨。哪四種遍淨戒呢?它們是:
1. 巴帝摩卡律儀戒(Pàtimokkhasaüvara-sãla);
2. 根律儀戒(Indriyasaüvara-sãla);
3. 活命遍淨戒(âjãvapàrisuddhi-sãla);
4. 資具依止戒(Paccayasannissita-sãla)。
對于這四種遍淨戒,我們在以後講戒的時候再詳細學習,這裏略帶過就可以了。
2.四十業處
接著是心清淨。
《清淨道論》如此定義心清淨:
ßCittavisuddhi nàma sa-upacàrà aññha samàpattiyo.û
“稱爲“心清淨”是指包括近行定的八種定。”(Vm.2.662)
這裏的八定是指八種安止定(appanà):四種色界禅那和四種無色界定。近行定和八種安止定是依培育定力由淺到深的次第來說的。至于培育定力的方法,依所緣分別有四十種止業處(samatha kammaññhàna),分別是:十遍、十不淨、十隨念、四梵住、四無色、一差別和一想。
3.十遍
十遍(dasa kasiõà)是指地遍、水遍、火遍、風遍,青遍、黃遍、紅遍、白遍,光明遍和限定虛空遍。這十種是取物質的質材和顔色爲對象來修習的。
當知這裏所說的地、水、火、風的遍相是概念法,不是修習四界差別的地、水、火、風,它們之間有很大的區別。
地遍的“地”是指概念的地,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見到的大地、土地。水是指平常看到的水,火是燃燒的火,風是吹來的風,它們都屬于概念法(pa¤¤atti),不是究竟法(paramattha dhamma)。但是在修四界差別的時候,所取的對象就必須是究竟法,例如身體中的地,表現爲硬、軟等。遍業處中的地水火風和四界差別的地水火風雖然名字相同,但所緣涉及的範疇卻不同。兩者不可混淆。
接著是四種色遍,取青、黃、紅、白四種顔色做遍相。這裏的顔色也是概念法。青,巴利語nãla,古代翻譯成青,相當于藍色、綠色或深褐色。取青色爲遍相來修習,也是可以證得禅那的。黃,巴利語pãta,即黃顔色;lohita,紅色;odàta,白色。
光明遍:可以取平時所看見的光明爲所緣,無論太陽光也好,蠟燭光也好,取光明爲所緣可以證得禅那。
限定虛空遍:通過專注某一特定空間中的虛空,然後再把它擴大,從而證得禅那。
十遍的修法是:在取得遍相之後,還要把遍相不斷擴大,擴大到十方、上下、一切處,然後專注于遍一切處的相,從而證得禅那。所以,遍的巴利語kasiõa也可以翻譯爲“一切處”。
4.白遍——眼門取相法
在這裏,我們將舉白遍(odàta kasiõa)爲例子,簡單地介紹修習白遍直至證得禅那的方法。
要修習白遍,先要取白色的遍相。有兩種取遍相的方法:
1. 眼門取相法;
2. 意門取相法。
《清淨道論》裏面教導的是眼門取相法,即通過眼睛注視白顔色來取相的方法。如何取相呢?想要修習白遍的禅修者,先要製作遍相,巴利語叫maõóala,古代音譯爲曼陀羅,即圓、圓相的意思。他可以找一塊白布或白紙,表面必須潔白無瑕、沒有汙點,也沒有褶皺。將它裁剪成一個直徑大約爲一拃手量的正圓型,將之貼在黑色或深顔色的布上。這樣,白色的遍相就做成了。
可以將白色的遍相挂在牆上,或者鋪在一塊斜放著的木板上。木板的傾斜度以45度角爲佳。找一個安靜、沒有幹擾的地方坐下來,面對著白色的圓相,微微地張開眼睛,注視著白色遍相,心中作意它爲:“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不要注意紙本身,也不要注意紙的硬軟,只是注意它的顔色就夠了,而且顔色的範圍正好是這個圓相。如此數數取相,直到閉上眼睛的時候,白色的圓相也可以在意門中現起,這叫做“取相”。
從製作白色的圓相到注視它爲白、白、白……,該圓相叫“遍作相”(parikamma-nimitta)。如果閉上眼睛,意門能夠出現白色的圓相,則稱爲“取相”(uggaha-nimitta)。
然而,沒有定力的禅修者在剛開始修習白遍的時候,通常會遇到一些困難:在取外在的白色遍相時,打開眼睛看遍相,它是一塊白色;但是一閉上眼睛,前面那個白色的圓相就變成黑抹抹的一團東西,是不是?爲什麼會這樣呢?因爲沒有定力的關系。
想要修習白遍的人不要灰心,他應當數數取相,一直到成功爲止。如果閉上眼睛,剛才看著的白色遍相已經可以呈現在意門了,他就應當繼續閉著眼睛作意:“白、白、白……”如果白色的遍相消失,則再張開眼睛注視面前的白色遍相,作意它爲“白、白、白……”然後再閉上眼睛。如此反複多次,直到取相成功。
通過持續不斷地努力,直到白色的遍相可以維持整座不消失。這時,他會發現白色的遍相已經超越原先用眼睛所看到的那個白色外相。相形之下,外在的白相已顯得很粗糙了。
呈現于意門的白相就好像在秋天月圓日夜裏的明月那麼明亮,甚至會發現它比十五或十六的月亮還要皎潔、潔白。繼續專注這個白相,隨著定力的提升,它會變得越來越純潔,越來越明亮,越來越清澈,這個階段稱爲“似相”(pañibhàga-nimitta)。
當似相穩定之後,應當嘗試將它擴大。剛開始擴大的時候,範圍不要一下子擴到太大,要一點一點慢慢地擴。雖然如此,但也有可能因爲定力不穩的緣故,遍相會變得暗淡或變形,甚至消失。這時他不應當繼續擴大,先停下來專注遍相,作意它爲“白、白、白……”。等到遍相再度變得潔白明亮而且穩固不晃時,再繼續擴大。擴大的範圍可以從自己座位周圍開始,慢慢擴大到整個禅堂,再到整個寺院,寺院所在的村子,整個鄉鎮,整個縣,整個省,整個國家,整個亞洲,乃至整個輪圍世界、無邊宇宙。這時,你會發現整個世界,前後左右上下都是一片明淨純潔的白色。
這時,將心念只安置在你面前的那一片白色,持續地專注它爲“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直到可以專注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叁個小時……這時很有可能證得初禅。
這是白遍的修習方法。
《清淨道論》在教導十遍業處時舉的是地遍的修法,講得非常詳盡,大家可以去閱讀。我們在這裏舉的是白遍的例子。然而,在此講的只是粗略的修習方法,而且是針對沒有定力的初學者。
5.白遍——意門取相法
下面接著講用意門取相的方法。當然,這種方法是對已經擁有禅那的人來說的。
對于擁有禅那的禅修者來說,修習白遍就不用那麼辛苦了。他可以在一座當中,甚至不用一座,只用半個小時,就可以從取相直到進入禅那。
禅修者可以先修習入出息念,依次證得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從第四禅出定之後,他可以先觀照自己的叁十二身分,再觀照外在的叁十二身分,然後他取坐在自己前面的禅修者的骨相,這時他可以很清晰看到一副白骨坐在前面。
他不去注意除了頭骨之外的其他骨相,只取頭蓋骨的圓相,于是在他的意門裏將呈現出一個白色的圓相。他不應當注意它爲“骨”,也不應當注意骨的硬等,只應注意骨的白色,不斷地作意:“白、白、白……”或ßodàta, odàta, odàta……û這時,他所取到的白色遍相將很快變得清澈、潔白且明亮。
他應當決意:“把這個白色的遍相擴大。”然後慢慢地擴大,擴大到整個禅堂、整個寺院……乃至整個輪圍世界。因爲禅修者已經有第四禅的定力爲基礎,所以想要取白相、把遍相擴大都很容易。
這時他可以把心只專注在前面的那一塊白色,猶如看一扇潔白的牆上挂著的一個白色帽子一樣。他可以決意:“讓我進入白遍初禅兩個小時、叁個小時……”然後他的心就能很穩固地投進白色的似相中,並且隨他的意願想要進入禅那多久就多久。
這是通過意門取相的方法。意門取相法雖然很容易,但是對基礎的要求卻很高,必須以第四禅爲基礎。
另外,還有一種不用禅那爲基礎修習白遍的方法。我們可以先修習四界差別觀,修習四大可以達到近行定。借助近行定所産生的智慧之光來取骨相。取到骨相之後再修白遍,通過白遍次第達到第四禅。這幾種修習白遍的方法在帕奧禅林都有教導。
第一種取相法是通過兩門來修習的。爲什麼呢?因爲先通過眼門來取相,然後才在意門當中生起白色的遍相,所以說是兩門修習法,中間還有個轉換的過程。第二種取相法則是直接用意門取相。
以上是簡略地介紹白遍的修習方法。其余諸遍的修法則大同小異。如果大家有興趣想要親身體驗的話,應當在一位有經驗的業處導師的指導下逐個逐個地修習。十種遍業處在帕奧禅林是非常普遍的修行方法。
6.十不淨
接著再講十不淨(dasa asubhà)。十不淨是指一個人死後屍體由開始腫脹一直到腐爛成白骨的十個過程。它們依次是:腫脹相…
《《清淨道論》講要 第叁講:止業處 第叁節、四十種止業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