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业力所成就。
热忱,巴利语àtàpã,意为热心的、热勤的,即今生的精进、努力。因为通过精进可以烧毁诸烦恼,故称为“热”。
除了巴拉密和精进之外,还必须有智(nipako),这里的智是指辨别慧(nepakkaü vuccati pa¤¤à),或者说是学来慧(pàrihàrikapa¤¤à)。pàrihàrika有取来的、拿来的意思。还有另一种意思是应用,例如说“应用业处”为pàrihàriya kammaññhàna。在解释《清净道论》的《大复注》中说:“致力于保持业处者为应用”(kammaññhànassa pariharaõe niyuttà”ti pàrihàrikà)。学得慧是一切所作的主导者(sabbakiccapariõàyikà pàrihàrikapa¤¤à.),例如:在业处导师那里把取业处,通过询问如何精勤禅修、作意的方法、对禅相善巧、自励、不退缩、诸根平等行道等等,通过学习而得来的智慧为学得慧。
因此,想要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禅修者必须要具足的素质,第一点是必须没有果报障,他是三因结生者,他有巴拉密,有过去积累的禅修资粮。第二点是今生的精进。除了拥有巴拉密,有精进,那还不行。有多少人盲修瞎练,修出问题来的,是不是?所以第三点是他还必须去亲近一位禅修导师,一位有实修经验的老师,通过谦虚、恭敬、发问、学习,通过把取业处,在导师的善巧指导下禅修。禅修修的是什么呢?修止观!也就是这里所说的“修习心与慧”——修习止观。
我们现在再来总结一下这首偈颂:如果想要断除烦恼、解开烦恼结、证悟涅槃、达到清净,必须具备以下几种条件:
1. 巴拉密;
2. 依师指导;
3. 精进;
4. 修习戒;
5. 修习定;
6. 修习慧。
这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清净之道。
在刚才讲到的那四种人当中,前两种人因为过去生曾经修行过戒定慧,今生就很容易证悟。对于第三种所引导者,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有系统地、很有次第地禅修。第四种是文句为最者,虽然不可能在今生证得任何道果,但是却不等于说他不能禅修,他更需要禅修。人穷更需要赚钱。假如我们道粮欠缺的话,更需要禅修。
因此这首偈颂是在阐明三学:戒是阐明增上戒学,定是阐明增上心学,慧是阐明增上慧学。
第六节、戒定慧与断烦恼
我们现在再来谈谈如何用戒定慧来断除烦恼。讲到断除烦恼,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烦恼。
烦恼表现为三个层次:
第一、违犯性烦恼。什么是违犯性烦恼呢?违犯性烦恼是指已经呈现于身门、语门的烦恼。例如由于愤怒而杀死一只动物(杀生);由于贪心而去偷拿别人的东西(不与取、偷盗);因为贪爱而乱搞男女关系(欲邪行,邪淫),烦恼已经强烈到通过身体行为表现出来,属于违犯性的烦恼。想要隐瞒事实而说谎、因为愤怒而骂人等,是呈现于语门的烦恼,即烦恼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违犯性烦恼可以依四分法而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虚妄语四种。依七分法则分为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恶口、两舌和绮语。这些是违犯性烦恼。
第二、困扰性烦恼。困扰性烦恼是指已经浮现于意门的烦恼。例如有人恋上了另一个异性,虽然还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但内心已产生爱染、执着。又如你很讨厌一个人,恨死他,但既没有采取行动也没有说出来,只是在内心憎恨、厌恶他。又如由于工作不顺心、生活压力大而感到烦躁、焦虑不安。在内心产生的烦恼、负面心理称为困扰性烦恼。
第三、潜伏性烦恼。潜伏性烦恼是并没有呈现于身、语、意三门的烦恼。虽然说现在身语意都没有烦恼,但并不等于说这个人已经没有烦恼了。例如现在大家在这里专心地听开示,心中没有烦恼,生起的都是善心,假如这时突然有人的手机响了,并且跑出去大声打电话,一旦你感到厌烦,烦恼就生起了,是不是?烦恼仍然以潜伏性的形式存在着,只要因缘成熟就会表现出来,称为潜伏性烦恼,也可以称为随眠(anusaya)。
这三种烦恼分别可以用三样东西来对治:
修戒可以断除违犯性的烦恼,这种断除叫做“彼分断”。为什么称为彼分断呢?当犯戒的所缘出现时,持戒者心中产生了犯戒的冲动,然而心念一转,想:我是持戒者,这样的行为是不能做的。通过一分一分地断除烦恼,以持戒之善去避免将会呈现于身门与语门的恶,叫做彼分断(tadaïga pahàna)。戒的功效并不是一切时都在发挥作用,唯有犯戒的所缘出现时,戒的防非止恶作用才被发挥出来。同时,只有身门的违犯跟语门的违犯才称为犯戒,纯意门的业还不构成犯戒。因此,持戒能够避免身、语的恶行,调伏违犯性的烦恼。
修定可以断除困扰性的烦恼,这种断除称为镇伏断(vikkhambhanappahàna)。在入定的时候,只要是安止定,无论是初禅、第二禅、第三禅,还是第四禅,入定的时候是没有任何贪嗔痴生起的。由于安止定的力量,心处于非常专注的状态,任何的烦恼都没机会在心流当中生起,定力的强大力量镇伏了一切烦恼。同样的,在保持正念正知以及培育观智的时候,也能产生镇伏烦恼的作用,然而,它们的力量却没有禅那的那么强。在修习观的时候,若偶尔有烦恼产生,我们甚至还可以把烦恼也作为观智的目标。
虽然说持戒可以避免身、语的违犯性烦恼,虽然说入安止定乃至善巧于四禅八定能镇伏困扰性烦恼,但是当他不如理作意的时候,烦恼仍然还是会生起。即使一个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经常住于定中,然而,只要他还是凡夫,还没有证得任何的圣道圣果,烦恼就不可能被根除。所有的烦恼只是以潜伏性的方式存在,一旦遇到适当的因缘就还有机会生起。就好像把地上的草全部拔掉,只要没有断根,下一两场大雨,草又会从土里冒出来了。因此,我们只是持戒,只是修定还不够,还必须修慧。唯有修慧,直到证悟圣道圣果,其中的圣道智就能够断除烦恼。
所有的烦恼是通过圣道来断除的。被道智断除的烦恼是一断永断,叫做samucchedappahàna,就是彻底性地、决定性地、完全地断除,因此称为“正断断”。“正”是完全的意思,“断”是斩断、砍断。
为了断除烦恼,为了证悟涅槃,我们必须修习戒定慧。这一部《清净道论》,就是教导我们通往尽烦恼、证悟涅槃的戒定慧之道。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一讲:序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