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講要 第一講:序品▪P5

  ..續本文上一頁的業力所成就。

  熱忱,巴利語àtàpã,意爲熱心的、熱勤的,即今生的精進、努力。因爲通過精進可以燒毀諸煩惱,故稱爲“熱”。

  除了巴拉密和精進之外,還必須有智(nipako),這裏的智是指辨別慧(nepakkaü vuccati pa¤¤à),或者說是學來慧(pàrihàrikapa¤¤à)。pàrihàrika有取來的、拿來的意思。還有另一種意思是應用,例如說“應用業處”爲pàrihàriya kammaññhàna。在解釋《清淨道論》的《大複注》中說:“致力于保持業處者爲應用”(kammaññhànassa pariharaõe niyuttà”ti pàrihàrikà)。學得慧是一切所作的主導者(sabbakiccapariõàyikà pàrihàrikapa¤¤à.),例如:在業處導師那裏把取業處,通過詢問如何精勤禅修、作意的方法、對禅相善巧、自勵、不退縮、諸根平等行道等等,通過學習而得來的智慧爲學得慧。

  因此,想要斷除煩惱、解脫生死的禅修者必須要具足的素質,第一點是必須沒有果報障,他是叁因結生者,他有巴拉密,有過去積累的禅修資糧。第二點是今生的精進。除了擁有巴拉密,有精進,那還不行。有多少人盲修瞎練,修出問題來的,是不是?所以第叁點是他還必須去親近一位禅修導師,一位有實修經驗的老師,通過謙虛、恭敬、發問、學習,通過把取業處,在導師的善巧指導下禅修。禅修修的是什麼呢?修止觀!也就是這裏所說的“修習心與慧”——修習止觀。

  我們現在再來總結一下這首偈頌:如果想要斷除煩惱、解開煩惱結、證悟涅槃、達到清淨,必須具備以下幾種條件:

  1. 巴拉密;

  2. 依師指導;

  3. 精進;

  4. 修習戒;

  5. 修習定;

  6. 修習慧。

  這就是通往涅槃的道路——清淨之道。

  在剛才講到的那四種人當中,前兩種人因爲過去生曾經修行過戒定慧,今生就很容易證悟。對于第叁種所引導者,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有系統地、很有次第地禅修。第四種是文句爲最者,雖然不可能在今生證得任何道果,但是卻不等于說他不能禅修,他更需要禅修。人窮更需要賺錢。假如我們道糧欠缺的話,更需要禅修。

  因此這首偈頌是在闡明叁學:戒是闡明增上戒學,定是闡明增上心學,慧是闡明增上慧學。

  第六節、戒定慧與斷煩惱

  我們現在再來談談如何用戒定慧來斷除煩惱。講到斷除煩惱,必須先了解什麼是煩惱。

  煩惱表現爲叁個層次:

  第一、違犯性煩惱。什麼是違犯性煩惱呢?違犯性煩惱是指已經呈現于身門、語門的煩惱。例如由于憤怒而殺死一只動物(殺生);由于貪心而去偷拿別人的東西(不與取、偷盜);因爲貪愛而亂搞男女關系(欲邪行,邪淫),煩惱已經強烈到通過身體行爲表現出來,屬于違犯性的煩惱。想要隱瞞事實而說謊、因爲憤怒而罵人等,是呈現于語門的煩惱,即煩惱通過語言表現出來。違犯性煩惱可以依四分法而分爲殺生、不與取、欲邪行、虛妄語四種。依七分法則分爲殺生、不與取、欲邪行、妄語、惡口、兩舌和绮語。這些是違犯性煩惱。

  第二、困擾性煩惱。困擾性煩惱是指已經浮現于意門的煩惱。例如有人戀上了另一個異性,雖然還沒有采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但內心已産生愛染、執著。又如你很討厭一個人,恨死他,但既沒有采取行動也沒有說出來,只是在內心憎恨、厭惡他。又如由于工作不順心、生活壓力大而感到煩躁、焦慮不安。在內心産生的煩惱、負面心理稱爲困擾性煩惱。

  第叁、潛伏性煩惱。潛伏性煩惱是並沒有呈現于身、語、意叁門的煩惱。雖然說現在身語意都沒有煩惱,但並不等于說這個人已經沒有煩惱了。例如現在大家在這裏專心地聽開示,心中沒有煩惱,生起的都是善心,假如這時突然有人的手機響了,並且跑出去大聲打電話,一旦你感到厭煩,煩惱就生起了,是不是?煩惱仍然以潛伏性的形式存在著,只要因緣成熟就會表現出來,稱爲潛伏性煩惱,也可以稱爲隨眠(anusaya)。

  這叁種煩惱分別可以用叁樣東西來對治:

  修戒可以斷除違犯性的煩惱,這種斷除叫做“彼分斷”。爲什麼稱爲彼分斷呢?當犯戒的所緣出現時,持戒者心中産生了犯戒的沖動,然而心念一轉,想:我是持戒者,這樣的行爲是不能做的。通過一分一分地斷除煩惱,以持戒之善去避免將會呈現于身門與語門的惡,叫做彼分斷(tadaïga pahàna)。戒的功效並不是一切時都在發揮作用,唯有犯戒的所緣出現時,戒的防非止惡作用才被發揮出來。同時,只有身門的違犯跟語門的違犯才稱爲犯戒,純意門的業還不構成犯戒。因此,持戒能夠避免身、語的惡行,調伏違犯性的煩惱。

  修定可以斷除困擾性的煩惱,這種斷除稱爲鎮伏斷(vikkhambhanappahàna)。在入定的時候,只要是安止定,無論是初禅、第二禅、第叁禅,還是第四禅,入定的時候是沒有任何貪嗔癡生起的。由于安止定的力量,心處于非常專注的狀態,任何的煩惱都沒機會在心流當中生起,定力的強大力量鎮伏了一切煩惱。同樣的,在保持正念正知以及培育觀智的時候,也能産生鎮伏煩惱的作用,然而,它們的力量卻沒有禅那的那麼強。在修習觀的時候,若偶爾有煩惱産生,我們甚至還可以把煩惱也作爲觀智的目標。

  雖然說持戒可以避免身、語的違犯性煩惱,雖然說入安止定乃至善巧于四禅八定能鎮伏困擾性煩惱,但是當他不如理作意的時候,煩惱仍然還是會生起。即使一個人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經常住于定中,然而,只要他還是凡夫,還沒有證得任何的聖道聖果,煩惱就不可能被根除。所有的煩惱只是以潛伏性的方式存在,一旦遇到適當的因緣就還有機會生起。就好像把地上的草全部拔掉,只要沒有斷根,下一兩場大雨,草又會從土裏冒出來了。因此,我們只是持戒,只是修定還不夠,還必須修慧。唯有修慧,直到證悟聖道聖果,其中的聖道智就能夠斷除煩惱。

  所有的煩惱是通過聖道來斷除的。被道智斷除的煩惱是一斷永斷,叫做samucchedappahàna,就是徹底性地、決定性地、完全地斷除,因此稱爲“正斷斷”。“正”是完全的意思,“斷”是斬斷、砍斷。

  爲了斷除煩惱,爲了證悟涅槃,我們必須修習戒定慧。這一部《清淨道論》,就是教導我們通往盡煩惱、證悟涅槃的戒定慧之道。

  

《《清淨道論》講要 第一講:序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