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 vipassanà)。
接着下面的偈子:
àtàpã nipako bhikkhu, so imaü vijañaye jañan ti.
“热忱贤比库,他能解此结。”
在这里谈到了禅修必须具足的方法。如果一个有情能够投生为三因结生的人,他就具足了在这一生中证得禅那以及证悟道果的可能性,或者称为巴拉密(pàramã,波罗密)。然而,光靠巴拉密、善根福德因缘还不足以使人断除烦恼、证悟涅槃,还必须勤勉精进地禅修,特别是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
3.四种人
在《增支部》第四集以及《人施设论》里面,佛陀提到了有四种人:
1. 略开知者(ugghañita¤¤å)。略开知者的意思是:一个人有机会听闻到佛陀或佛弟子的简短开示,乃至说一首偈颂,即能够证悟道果者。
比如说,佛陀在世时,有位外道出家人名叫沙利子。他在王舍城见到了五位初度比库之一的阿沙基(Assaji,阿说示)尊者。在他的诚挚请求之下,尊者向他说了一首偈颂:
Ye dhammà hetuppabhavà,
tesaü hetuü tathàgato àha,
Tesa¤ca yo nirodho,
evaü vàdã Mahàsamaõo.
“由因生诸法,如来说其因;
以及其之灭,此大沙门说。”
在这首偈颂的意思是:如来揭示了一切行法,它们都是由因缘而生,并且教导了诸行的寂灭及其方法。
在这首偈颂里,一切由因缘所生之法(Ye dhammà hetuppabhavà)属于苦圣谛,诸行法之因(tesaü hetuü)属于苦集圣谛,诸行的寂灭(tesa¤ca yo nirodho)属于灭圣谛,诸行寂灭之因属于导至苦灭之道圣谛。这首偈颂既谈到了缘起,又教导了四圣谛。当时的沙利子听到这首偈颂,即证得初果。他回去后又将此偈颂告诉其好友摩嘎喇那(Moggallàna,目犍连),摩嘎喇那听后同样证悟了初果。
又例如在我们佛陀的教法中,以最短时间证得阿拉汉果的是一位叫做Bàhiya dàrucãriya的人。他先前是个外道。关于他的故事是这样的:
Bàhiya原来是一个商人,有一天,他与同伴们乘船渡海到金地国去做生意。后来遇到大风暴,船被风暴打翻而沉没了。当时,整艘船只有他一个人抓住一根木头死里逃生。他在大海里飘了七天的时间后,被冲上印度西部的苏巴拉(Suppàraka)海岸。当他被冲上岸之后,衣服也没有了。他用树皮遮住身子,坐在人们看得见的地方。人们以为他是少欲知足的圣者,于是上前礼敬他,并供给他食物,然后说他是阿拉汉。这件事情传开后,许多人都来礼敬他,布施他许多物品、食物。他也把自己当成是阿拉汉,装成阿拉汉的样子接受人们的供养和礼拜。
有一天,一位过去世曾经与他同在咖沙巴佛(Kassapa,迦叶)时期修习佛法并已证三果投生到梵天界的同修告诉Bàhiya说:
“Bàhiya,你既不是阿拉汉,也不是证入阿拉汉道者,甚至连阿拉汉、证入阿拉汉道的修行都没有!”
Bàhiya听到后问道:“在这个世间是否有阿拉汉或证入阿拉汉道者?”这个梵天人便告诉他:“有!Bàhiya。在北方有个城市叫沙瓦提城,世尊、阿拉汉、全自觉者就居住在那里。Bàhiya,他确实是阿拉汉,而且教导阿拉汉之法!”Bàhiya听了之后,极为欣喜,立刻离开其住处,连夜赶往沙瓦提城。据说已经走了二百由旬的路。
当他见到佛陀时,已是早上,佛陀正拿着钵在托钵。他礼敬佛陀之足并请求说:
“尊者,请世尊为我说法!请善逝为我说法!为了我长久的利益和快乐。”这样请求了三次。当时世尊见到Bàhiya的智慧即将成熟,于是跟他说:
“那么,Bàhiya,你应当这样学:看只是看,听只是听,觉只是觉,知只是知。”
当Bàhiya只是听闻世尊所作的这样简短的开示时,即已断尽了一切烦恼,证悟了阿拉汉道连同四无碍解智。证得了阿拉汉之后,他请求佛陀允许他出家。由于他不具足衣钵,就在前往寻找衣钵的途中被一头疯母牛撞死了。佛陀知道这件事后,便跟比库们说:
“诸比库,你们去将Bàhiya dàrucãriya的尸体放在床上,搬去火化,并为他建塔。诸比库,这是你们同梵行者之死。”
当时,比库们很奇怪,于是前往请教世尊,世尊说:
“诸比库,在我的弟子比库中,第一速证知者,即是Bàhiya dàrucãriya。他就在听我说法时证悟阿拉汉的。”。
当然, Bahiya能够那么快就证悟阿拉汉果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且让我们看一看他在过去生是怎么样努力禅修的:
在过去咖沙巴佛的教法衰退的时代,有七位比库见到当时出家人的变异,生起了悚惧感。他们来到一座高山,相约说:“执着生命者请回去,不执着者请登上这座山。”当他们编好梯子后,全都爬到山顶,再把梯子扔下去,精进地修行沙门法。
他们当中的长老在一夜之后即证悟阿拉汉果。他飞出去托钵后,将钵食带回来请大家吃,但其他的比库却说:
“尊者,是否我们曾作过这样的规定:最先证悟阿拉汉者将带来食物让其他的人吃呢?”
“贤友,并没有。”
“假如我们也像您一样有殊胜成就,我们也会自己带食物来吃的。”
结果他们都没有吃。
第二天,第二长老证悟了不来果,他去托钵后将食物带来请他们吃,结果他们同样也没吃。
后来,证悟阿拉汉果的比库般涅槃了,证悟第三果的比库投生到梵天界,而其他的五位比库由于并不能获得殊胜的成就,七天后都饿死在山上。
Bàhiya就是当时的五位比库之一,他没有证得任何道果,以凡夫身饿死在山上,然后投生到天界,并一直不断地轮回,直到我们现在苟答马(Gotama,乔达摩)佛陀的时代。那位证悟三果并投生到梵天界的长老,就是提醒他还不是阿拉汉的梵天人。他们在过去生是一起精进禅修的同梵行者。
作为略开知者,他们在过去生都曾经积累了很强的巴拉密,因此才有可能在今生只是通过听闻简短的开示,达到证悟。这是第一种人。
2. 广演知者(vipa¤cita¤¤å)。广演(vipa¤cita)就是详尽的说法,详尽的教导、开示。知(¤å)就是通达、了知、证悟。也就是说,通过听闻详尽的说法,就能够证悟圣道圣果的人,称为广演知者。例如在我们佛陀教法当中的第一位比库——安雅衮丹雅尊者(A¤¤à-Koõóa¤¤a,阿若憍陈如),就属于广演知者,因为佛陀跟他讲了整部《转*轮经》,他听完了就证得初果。还有瓦巴(Vappa)、跋帝亚 (Bhaddiya)、马哈那马(Mahànàma)和阿沙基(Assaji)四位比库也是。刚成佛不久的佛陀在鹿野苑每天都向他们讲法,结果他们一天有一位证得初果。最后佛陀再向他们讲《无我相经》(Anattalakkhaõasuttaü),在开示过程中,这五位比库都证得了阿拉汉果。
作为广演知者,必须由佛陀或其他弟子向他们详尽地解说、开示有关四圣谛、缘起等之法,他们就能够证悟道果。
然而,现在距离佛陀的时代已经有两千六百年,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前面这两种人了,这两种人只是通过听闻佛法,生起观智就可以证悟。正如树上的苹果已经成熟了,只要我们伸手一摘,手中就有苹果。这两种人的巴拉密都非常强,巴拉密强的人也不用再继续轮回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现在只有下面的两种人:
3. 所引导者(neyya)。这种人必须很有系统地禅修。他必须先持戒,然后修习止观,培育戒定慧。通过精进的禅修,他可能在一天证悟、在七天证悟、在半个月证悟、在一个月证悟、在三个月证悟、在七个月证悟,在一年、两年、三年、七年、十年、十五年乃至六十年,或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够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假如这种人放逸、不禅修的话,即使他们拥有能够在今生证悟的巴拉密,也可能由于放逸而错失证悟的机会。这种人也是属于三因结生者。
4. 文句为最者(padaparama)。文句为最者无论如何精进,都不可能在今生证得禅那和道果。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结生心是二因结生或无因结生。这种人是因为有障碍法——果报障(异熟障)。虽然这种人不可能在今生证得道果,但是并非说他们就不需要禅修。这种人更需要积累巴拉密。
举一个世俗的例子来说明:有一个人拥有巨额的财富,这个时候市场出了一款性能很好的名牌车,他可以轻而易举地买到这辆车。假如有些人已经有了一点钱,但是还不够,他必须继续努力赚钱,才有本钱买这款车。如果有些人很穷,连衣食温饱都不能够保证,要叫他买一辆车就超乎其能力。
在这个例子中,本钱比喻我们的巴拉密、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在过去生所积累的禅修资本。努力赚钱比喻我们今生付出的精进。新款车比喻我们在佛陀的教法当中所获得的利益:圣道、圣果、涅槃。
因此,我们要明白:禅修者想要断除烦恼、证悟涅槃,需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过去生的禅修资粮,也就是巴拉密。同时还需要精进。
4.偈颂释义
当我们了解证悟道果所需具备的条件后,再来看这首偈颂就比较容易理解。
“住戒有慧人”的“有慧”就是刚才所说到的“巴拉密”,他有能够证悟道果的可能性,因为他是三因结生者。这种慧并不是在今生成就的,而是由过去生…
《《清净道论》讲要 第一讲: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