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风俗习惯的力量尤其强盛,所以不应贪著。譬如有些地方娶媳妇,有些地方娶男子。
(子)三(破为求可意境而积业)
颂曰:境由善可爱,彼境亦为恶,舍彼成吉祥,修彼复何为。
问曰:没有可意境当然不生乐感,可是彼可意境亦是福果,所以为求安乐贪爱可意境就应该修福。答曰:色声等境是由施等善业所感的可爱果,但是,彼五欲境亦为诸希求解脱者所呵毁厌恶,因为这是生长恶法的根本故;是被无常和苦等恒常所搅乱故。若是弃舍彼过患的根源,即成为吉祥,因此,为求可意境修彼有漏善业复有何为呢?没有任何的必要。
(子)四(破为求权势而积业)
颂曰:谁不用教敕,彼则不需法,谁求得教敕,是众中愚人。
问曰:对五欲境虽然应当呵责,但是,王位是出生安乐富饶的因,所以为求王位权势就应该修福。答曰:不合道理,因为有些心得自在的瑜伽师,不假勤劳就能成办所欲境,不需用王的教敕,对于彼瑜伽师则不需要求得王位权势才能行布施等法,若谁求得仅说话就受人尊重的国王的教敕,这是异生众中最愚蠢的人,因为所希求王位权势是极大罪恶的根本故。譬如有一占卜师推算自己最可爱的儿子第六天要死,如是他在第六天早上一面啼哭一面将儿子杀死,这是最愚蠢的人。
(子)五(破为求后世富饶由爱而积业)
颂曰:由见未来果,汝贪爱法者,见贪未来边,岂不畏何为。
问曰:欲求后世富饶等果,就应该积集福业。答曰:由于现见未来富饶等果,汝即贪爱施等法者,这种夹杂贪爱的施等法,必定会感到许多恶趣苦果。若见贪爱未来富饶果的恶趣边际,岂不生怖畏还贪爱何为呢?对于夹杂贪爱的法犹如恶趣一样,也不应当贪爱。譬如没有智慧的人收买生苦之处。
(壬)二(破积集非福业)
颂曰:如佣人修福,全同为工资,若尚不乐善,何能作不善。
若果为后世的安乐而修福业,这就如像佣人为挣工资而作事,这样修福完全同佣人一样的为挣工资,所以智者不应由贪爱为等起心修积福业。若诸智者已见生死的因,尚且不乐于能生爱的善业,何况能作不善非福的业吗?应当断除一切恶业。譬如有一“让戛打”乞丐自己所食的东西被狗所食,他即诬蔑修断食的苦行王子,认为是王子所吃。(月称疏:有一王子修断食苦行,让戛打即说汝食了我的东西,王子曰:我宫内的丰富美馔尚且弃舍不食,岂能吃汝的东西呢?)
(庚)三(明远离业的必要)分二:(一)通达真如的智者永断爱染趣入解脱;(二)诸智者对增上生尚不视为可爱,岂有喜爱可厌之处。
(辛)一(通达真如的智者永断爱染趣入解脱)
颂曰:若谁见众生,如机关幻人,彼等极明显,能趣于胜位。
凡夫异生只喜爱轮回,若谁是现见缘起无自性的智者,即能现见内外男女众生犹如木制机关的幻人,亦见幻人自性本空。彼等极明显地超越生死能趣于解脱和一切智的胜位,所以应当善于思维实际之境。譬如有一木制术师制一机器女人,有一画师见已即用手触,生大羞愧;如是画师亦画自己自刎形象,雕师见已生大苦恼。
(辛)二(诸智者对增上生(人天趣)尚不视为可爱岂有喜爱可厌之处)
颂曰:若谁于生死,诸境皆不喜,则彼于此间,都无可爱乐。
若诸智者了达真如境,即于生死诸可意境皆不爱恋欢喜,则于彼等生老可厌处如何有喜爱呢?是故彼智者于此生死中间,对于一切都无可爱乐。譬如“古夏”城有一大善见王,舍离转轮王位及王妃等之后,即生起四静虑定。是故如前所说,思维色声等五欲境的过患之后,则应当善于思维真如实相境界,精进修习无上菩提。
总摄颂曰:
若善思维无常苦,苦海无边无底因;
永断爱著色等境,精修无上菩提道。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戊)四(明为成就道器故净治弟子身心(相续)的方便)分二:(一)标品名;(二)正释品文。
(己)一(标品名)
示修菩萨瑜伽行四百论释善解心要论,净治弟子品第八。
(己)二(正释品文)分三:(一)明烦恼能断的理由;(二)广明断烦恼的轨则;(三)明后有结生无始有终的喻。
(庚)一(明烦恼能断的理由)分二:(一)正明;(二)明烦恼可断的理趣。
(辛)一(正明)
颂曰:如对不顺人,爱念不久住,如是知众过,爱念不久存。
问曰:从无始熏习的贪欲系缚如何能断呢?答曰:如对不和顺非亲爱的人,由贪爱等起心所起的爱念则不能久住。如是诸瑜伽师了知内外一切法所生的众多过患,贪爱则不久存。若是善于观察贪欲,则烦恼根并不坚固,所以烦恼能断除。譬如有一婆罗门闻听佛说:“婆罗门童子,汝若与贪欲系结,即是系缚,若离贪爱,即得解脱。”婆罗门闻已即深观四圣谛而得阿罗汉果。
(辛)二(明烦恼可能断的理趣)分四:(一)烦恼所缘的事不定故能断;(二)生烦恼的因非实有故可能断;(三)破许烦恼不能断的能立(因);(四)与现见有许多未断烦恼者并不相违。
(壬)一(烦恼所缘的事不定故可断)
颂曰:有者于彼贪,有者对彼嗔,有者于彼愚,故无可贪义。
由于现见五欲境的过患,不但说明烦恼能断,并且显示烦恼所依的事无有实体故,所以烦恼亦能断除,因为贪欲是依靠所贪的事而起的。但彼所贪的境亦无自性,例如在一事上有些即于彼境起贪,有些即于彼境起嗔,有些即于彼境起愚痴。是故要是所贪爱的境有自性,那么,即应当于彼境唯独起贪,不应起嗔痴,但是无决定故,所以一切所缘皆是分别虚妄。这是就所依事来说明烦恼也是可能断除的。譬如有一士夫娶二妻,有女之妻见自己的女儿即生欢喜;无女儿之妻见彼女儿便生苦恼;女仆佣人见之则处于中庸。
(壬)二(生烦恼的因非实有故可断)
颂曰:若无有分别,则无有贪等,智者谁执着,真义谓分别。
由于所缘无实体,不但显示烦恼能断,而且亦能了知生烦恼的因无谛实,所以烦恼能断。如云:“贪欲嗔恚痴,从诸分别生。”若无有非理作意的分别和见绳为蛇的虚妄分别,则无有贪欲等杂染烦恼;然彼等有,唯是观待而有,非有自性。若是有自性,智者谁肯执着与真义相违的法谓是分别假安立的法呢?分别假安立的法与有自性是相违故。见绳安立为蛇时,绳的支分(部分)与绳的有分(整体),时间的相续(部分)与有相续(整体),都无有蛇的所依存在。五蕴的和合(部分)和有和合(整体)、相续与有相续,都不应有补特伽罗,而补特伽罗是依蕴假安立的,无有自性,由此当知一切法亦无有自性。若是颠倒错乱,就会产生虚妄分别,例如有一修静虑者,感觉自己头上另有一头,旁人为除他病,即以假的人头扔在地上,即说:“这是汝的头掉在地上”,由此即消灭了他的邪分别。这是依据月称疏义。例如《六十正理论》云:“世间无明缘,是佛所说故,此世谓分别,有何不应理。”当知应善于悟入此义。
(壬)三(破许烦恼不能断的能立(因))
颂曰:任谁与他人,都无同系缚,若与他同系,分离则非理。
问曰:世间男女彼此互由有境的贪欲,共同系缚,若不弃舍女人则不能断除贪欲。答曰:任谁某男子或其他女人,都不是共同有自性地同一系缚,因为自性是不变坏的。若是与他有自性地同一系缚,说有分离则非合理,因为有自性就不应分离,可是现见有分离故。譬如黑牛与白牛虽不是有自性的系缚,但由犁和绳所系一样,根与境亦由爱而有系缚。
(壬)四(与现见有许多未断烦恼者并不相违)
颂曰:薄福于此法,都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问曰:若如汝说由观察就能断除烦恼,那么,为什么见有大半众生部没有断烦恼呢?答曰:是离开了对甚深法的增上胜解故。是故薄福众生对于此龙猛阿阇黎所说的:既是缘起性空,又能建立一切因果作用的二谛法,都不生是否有自性或无自性的疑惑,云何能断烦恼得解脱呢?若谁听说空性略能生起或者是无自性的怀疑,亦能坏灭三有,因为能略略地思维诸法实相的理故。有怀疑就决定有希求,并且能以教理现证正见,断尽烦恼即得解脱。譬如有些商主被罗刹女迷执,彼女即对商主曰:不要往南方去。有一商主怀疑,即到海边遇到“叭拿哈戛”马王,彼即依怙马力渡过大海彼岸,脱离罗刹女返回家乡。由此也显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
(庚)二(广明断烦恼的轨则)分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二)教诲希求解脱;(三)引导趣人空性的次第;(四)教诲烦恼决定能断。
(辛)一(教诲必须现证空性的意义)分五:(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三)示从流转趣入还灭的方便;(四)示于空性远离怖畏;(五)示应断除特别贪著自宗。
(壬)一(教诲应当敬重实际之理)
颂曰:能仁说何法,增长至解脱,若谁不重彼,显然非智者。
若谁有怀疑缘起性空,就能坏灭三有,所以能仁说,何人能现证空性和由空慧所摄持的施等法,则从见道第一刹那所摄乃至得解脱中间皆不退转,并且还能增长。若谁异生不敬重彼空性理,彼显然非是智者,表示自己极其愚痴,所以诸智者应当建立敬重空性的正见。世间的诸法出生异熟果后即坏灭,由于通达空性,而修施等法亦能导种智智城。譬如到甘蔗山应当尝味,不应空过。
(壬)二(示得解脱必须现证空性)
颂曰:非不空观空,谓我得涅槃,如来说邪见,不能得涅槃。
问曰:为是诸法不空,为离贪故观它为空,或者实有本空而如是正见耶?答曰:是于空法修习现证为空,因为没有通达补特伽罗和五蕴实有空,则执为诸法实有。谓“我修空性证得涅槃”,并不是诸法不空观它为空,如来说:“于实际颠倒执著即邪见,就不能证得涅槃。”佛说:“一切法自性空,就是无自性的理趣。”所以要证得有余依、无余依和无住涅槃,应当善巧空性之理。
(壬)三(示从…
《中观四百论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