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理

  中 观 正 理

  

  ——应成派概述——

  章嘉仁波切 着 白玛旺杰 译

  

   中观应成派的思想,是佛教宗派内部最高的哲学形式。故此,我在这里对本宗派之定义,以及对其基本的观点,进行一些阐述与解释。

  

  第一、何谓中观应成派?

  一切事物的自然本性,不依赖于人的思维认识。是故,立论者,不需要把一个立论与敌论双方均可认同的理由作为「正量」,去推证「事物存在」的理由。而可以利用敌论者本人的论点,去指责敌论者所承认的「三相」(因明

  论式)的理由,让敌论者本人推断自己所立的宗,进而使其证悟到诸法性空的道理。此即中观应成宗派之定义。

  月称菩萨在「明句论」(解释中论)中说:「以推断的方式,坚持自己所承认的理由,在任何时候,均会导致己所坚持的观点更加偏执,而不会使辩

  论的两方,达成一致的。故此,哲学上的推理,对证悟空性乃无济于事。然而,诸佛为了帮助那些迷失了事物真相的众生,便顺应这些众生,利用他们所认为的正确理念,进行循循善诱。」

   月称菩萨在这里明确指出,利用他方的推论逻辑,可以攻破敌论者的观点;但是,从自方心底里所承认的观点,就不能成为破斥他人观点的理由。因此,月称菩萨以流行于世的辩论形式为例,在「明句论」中继续讲到:「唯有自己的推论逻辑,方可攻破自身坚持的理由;而他人的推论逻辑,则无法使敌论者降服。一般而言,世间流行的辩论,有些是根据立论与敌论双方,所共同承认的所谓的『正量标准』(这里是指一切世间所见订定的标准),作为中介的裁判,来判决双方的胜负。然而,在其他一些情况之下,甲乙双方辩论的胜负,则完全由自方承认的理由来决定,而非他方的推论逻辑来定成的。流行于世的辩论形式如此,因明正理中的推理逻辑也复如此。因为,唯有流行于世的概念,才适合应用在因明著作的论辩之中」。此即在「明句论」中,对中观应成派所安立的最确切定义了。

  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讲道:「诚如前述﹐在立论与敌论,双方共同承认的正量标准的前提下,立论者,以自方承认的理由为依据,企图利用他方,即敌论者所承认的『三相』理由,去攻破敌论者的观点。很明显,此即月称菩萨所谓的中观应成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说,不接受自方承许的理由,而仅仅以他方承许(应成派不承认世间见是正量,无法与他方立论进行辩论,故不立宗,就他方所许而破,称为随应破。),即敌论者一方所承认的理由,来激发敌论者本人的比量推断,进而使敌论者本人,能够证悟诸法无我的境界,此即中观应成派。反言之,连思维概念中的一切法,也统统被否认的中观论者,即为中观应成派。在中观应成派中,安立「二谛」的诸多殊胜方法,都是依据否认「思维概念」(世人见解)的实相

  来制定的(世间一切非正量)。

   「入中论释」中记载:「智者们肯定明白,在这部论着中,所出现的有关空性理论,以及为此所进行的辩论答复,在其他任何经典中是找不到的。」月称菩萨在这里清楚地指明了,他所信奉的中观应成思想,与其他中观的解注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此,宗喀巴大师在「善言精论」中,点明了月称菩萨思想的不共殊胜,他说:「在中观应成派看来,不要说诸法没有实相,甚至连常规意义上的思维概念,也没有一个自性成立的实相。但是,这些假有的现象,却存在于没有自性成立的假相之上。」

   西藏早期的学者们,曾称中观应成派为「极无住定的中观派」。很明显,此称呼是根据圣天论师的「观修菩提心的文稿」提出的。圣天论师说:「通过空性、真实性、究竟性等名目繁多的同义名称;通过幻化、梦、水月、彩虹等,无数的理喻;通过各种各样的善巧方便之道的佛陀,企图描绘出,不定住于有无二边的中观之道。」

   在阿底峡大师的论着中,也称中观应成派为「极无住定的中观派」。为此,宗喀巴大师及其两位徒弟的著作中,均没有提出任何的异意。尽管,有些学者认为,圣天论师的著作,非他本人所造。但是,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理由的假说。很显然,雪域藏地的所有大师们,以及本派(格鲁派)的历代贤哲们,都认为圣天论师对中观的描述,是最真切的准则。

   跟中观自续派不一样的是,一般的中观论着,没有对中观应成派进行内部区分;宗喀巴师徒的著作中,也不曾对中观应成派分类过。由此可见,中观应成派内,并无任何支系派别。

  

  第二、自性——中观应成派的观点。

  本章可分为四个部分申述。一、基位观点;二、基位观点之上的二谛特征;三、道修过程;四、道修的果德。

   一、基位观点,也可分为两部来讲。甲、如何将基位与应予破斥的遮止联系起来;乙、破除遮止,确立无我之见。

  甲、唯识与中观自续派认为,通过消除「人」与「法」之「我有」的应破遮止之后,才能确立「无我」。因此,确立「无我」的「人」与「法」,以及与之对应的概念模式,也是彼此不尽相同的了(只要断人我执,法执认为所知障)。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现证到最细微的「人无我」时,他不再需要去证悟最细微的法之空性,也便能获得解脱。

  中观应成派则认为,不论你现证声闻、独觉、或是菩萨达到解脱境界(法执是属于烦恼障,如龙树菩萨所说:有法执必有我执)。首先,你得必须证悟到最细微的法之空性。这就是「般若经」中,所说的「执实者,无解脱」的意思。寂天论师言:「佛之经典著作中明确宣布,若无这个证无我空性,便没有解脱之道。」

   因此,我们所说的两种「无我」观念,是在把作为本体的五蕴,即物质与精神现象,分割成「法」与「人」,两个世界之后形成的。而不是在两个虚无的「我」之上,构造出「无我」之概念的。由五蕴组成的一切现象,非真实存在。因而,我们称其谓「法无我」。同样的道理「由五蕴集合而成的「人」,也非实有。故此,我们可将其称作「人无我」的了。两种「无我」之确立方法是相同的。这就是中观应成派之思想。所以,月称菩萨在他的「入中论」中说:「为了使有情众生,能够从烦恼与智慧的障碍中解脱出来。所以,从法与人两方面,讲述无我之理的。」

  如果说,在「人」与「法」之上,有一个什么样的「我」,需要被破除呢?月称菩萨的「四百颂论疏」中记载:「所谓的我,是指不需要观待其他事物,能够独立自性的存在。而『无我』,就是指一切法的无实有自性。此无实有自性的『无我』,乃从被分割的『人』与『法』两方面理解。分别被称为『人无我』与『法无我』」。

   因此,在没有寻思分别的意识作用之下,认为「法」,还是「人」,有一个自性固有的实体的话,此即「俱生我执」的思想。其所执着的理念,就是我们在这里需要破除的那个「我」,也就是实相存在的假设度。

   中观自续派,虽然否认存在有它的实有性,胜义有与真实有。但是,他们不否认存在的自性有、自相有与自体有。然而,中观应成派则认为:存在

  的实有性,以及存在的自相有等等,都是一样的道理,「应予彻底的否定」。 所以,宗喀巴大师在「辨了义不了义论」中也提到:「一切事物真实的存在方式,就是事物本身的自性有。」

   因为,中观自续派之「自续」一词,与「自有」同属相同意义的概念。故之,中观自续派认为,「宗、因、喻,」三种推理方式,从推断者本人的角度而言,是完全真实的。但是,这种推论方式,在中观应成派看来﹐就具备了「实有」的全部内容。

   圣天论师在「四百论」中说:「万法无自主,因而皆无我」。

  另外,月称论师在对圣天论师的「四百论」所作的注疏中也提到:「实有」、「自性」、「自主」、「不依赖他缘」等等概念,所表达的是一个相同的思想。

  问曰:如果说,在非分别识的作用之下的真实之存在方式,是我们应予破除之「我」的话。那末,所谓「分别识作用」之「分别识」,指的是什么呢?「分别识」之作用过程如何呢?它与中观自续派所宣称的「没有一个非分别识之作用的存在方式」,有何区别?

  答曰:关于一切法如何在分别识的作用之下形成的过程,在圣天论师的「四百论」中记载到:「没有意识的分别作用,便不会对事物之存在,产生贪着执取的心思活动。所以,没有一个聪明的人,会把意识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东西,当成真实有」。

  月称论师的「四百论疏」中,对此的解释如下:「毫无疑问,所谓存在,纯粹是在意识的作用之下产生的。如果在意识的作用之下,认为此存在着的话,就会在概念上,形成一个存在;如果在意识作用之下,认为不存在的话,也会在概念上,形成一个不存在的了,这就像把一条花绳子,在意识的分别作用之下,被误认为是一条盘旋在地的蛇,是一样的道理」。

   因此,所谓的「分别识」,就是从无始以来,我们所深深习惯了的能够分辨出「这个是色」,「那个是感受」等,能够对外相存在,进行一系列识别的原始心识。

  从把绳子错当蛇的例子中,我们便可知道「存在」,是如何在原始的「分别心」的作用之下改变的。假如,在一片阴暗笼罩的地方,你看到了一条花

  绳子,像一条蛇一样,蜷曲在那儿的话。你一定会把眼前的花绳子,误以为是一条蛇的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你从绳子的颜色、形状,还是从绳子的组成部份,或是从绳子的总体,不管从那一个角度分析,此绳子都不具备蛇的表相。

   同理,五蕴聚合时,所产生的「我」之感觉,是我们的「分别识」,在五蕴聚合之假有上面,创造出来的。因此,不要说五蕴的统一体;还是五蕴的单一面,或部份,或五蕴的…

《中观正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