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延续性,均没有一个「我」之表相。就连在五蕴之外的任何一个法,也没有什么「我」之表相。所谓的「我」,纯粹是在「五蕴」聚合的假有之上,由「分别识」创造出来的。
尽管,从某些方面而言,通过分别意识的作用﹐所建构出来的现象世界,与我们的分别识,把花绳子错看成蛇,是一样的道理。但是,以常规的概念,分析视绳子为蛇的「绳子蛇」,与经常能够看到的「色」之现象世界的话,其结果将会完全不一样的。因为,「绳子蛇」与「现象世界」,在正量概念的分析之下,所受到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承认,这是个以「名相概念」(世俗名言)所建造出来的世界之存在。以现象世界为例吧,我们必须得通过「这是色」,「这是感觉」等等,这样一些概念的认识,来决定对诸如「善恶」「好坏」的取舍,就由此来满足我们对现象世界的追求与认识。不仅如此,人类的所有行为与活动,以及判断其合理与否的,肯定与否定态度,也是依据这个假有的概念来决定的。然而,如果人们不满足这个纯粹的概念,而去探求概念所隐含的内容,如说:「这个所谓的色,是指它的颜色呢?还是指它的形状?还是指它的部份?还是指它存在之外的一个存在呢?」。这样一一追寻下去的话,在名相概念之下,我们将什么也找不到的。因此,我们也不可能在「色」之上,设立「善恶」等种种取舍分别的了。
在名相概念之上,承认「善恶」等标准,是非常合理可行的。例如,有两位乡下的农夫,决定到外面去观光游玩,他们来到一座庙里面,看到墙壁上画有一幅壁画像,农夫甲某开口说「这位手持三角叉的神是遍入天,那位手持宝轮的神是大帝释。」农夫乙某闻之,马上反驳到:「不!你错了,手持
三角叉的这位神是大帝释,手里握着宝轮的那位神,才是遍入天呢!」农夫为此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
于是,他们两人来到住在附近的一位行脚僧面前,各自陈述自己的理由。可是,行脚僧心想:「这里哪有什么遍入天,或大帝释呀,在墙壁上的,只不过是一幅画像而已呀!」这位行脚僧心里虽然这样想,但是,嘴上却没有说:「这不是神,而是一幅画像」之类的话。为了迎合世俗的常规概念,行脚僧告诉两位乡下的农夫,他们中的一位是正确的,而另一位是不正确的了。行脚僧通过这样一种是非的判定,让两位乡下人双方心满意足了。而他自己也不必背袱一个「谎言者」的恶名了。
同理,尽管一切法,从客观意义上来说,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但是,从名相概念的常规意义而言,我们便可以确立「这是正确的!那是不正确的」诸如此类的标准了。世尊佛陀,虽然已现证了诸法无实有的真相。但,为了利益所有众生,他顺应世俗,迎合各种不同根器的有情,巧妙地利用他们的语言,制定各种「善恶」的标准。
关于这一点,在现证最上果位的伟大学者,佛护论师所着的「龙树中观十八品疏」中有详细的解说。月称菩萨与寂天论师,两位尊贵的导师,也通过各种实例与分析,说明了在名相概念之下,可确立各种行为与活动的可行性。所以,我于此就不细述了。
在名相概念上,建立各种「善恶」的标准,是佛护、月称与寂天,这三位伟大的中观论师,对龙树菩萨思想的独特阐释方法。遍知一切的宗喀巴大师,与他的两位亲近徒弟(克珠杰与贾曹杰) ,也不只一次地指出,中观正见的最终难点就在于此。
在「邬婆离请问经」中讲到:「竞相开放的朵朵鲜花,美丽可爱,娇艳无比;雄伟壮丽的黄金宫殿,辉煌气派,华美绝伦。但,鲜花的美丽,与宫殿的辉煌,均由我们的分别意识所创造的,它没有一个固有的创造者,整个世界也是如此,它只是我们心识的造作。」(说明一切法都是由我们的分别心增上所安立,没有究竟的实体可言。下面举多种经论证明。)
在「三摩地王经」中说:「名言概念所形容的深奥涅槃,是不会找到的;
形容涅槃的名言也是虚设的。」
「般若波罗密多经」中说:「如是,谓菩萨,仅名相也;如是,谓菩提,仅名相也;如是,谓般若波罗密多,仅名相也……。」
在龙树菩萨所着的「宝鬘论」中也讲到:「色的本质,仅仅是一种名相。是故,虚空,也仅是一种名相。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元素的存在。所以,纯粹的名相,也是不存在的。」龙树菩萨在这里清楚地指明,从胜义的究竟意义而言,纯粹的名相与概念,也是不存在的。
龙树菩萨在「致国王书」中也提到,除了由我们的意识所创造的名言或概念之外,一切法从其本质而言,是不存在的。他说「除了假立的名言概念一之外,哪有一个有或无的世界呀。」
中观自续派,及其以下(唯识、经部、婆娑等)所有教派,不明白上述的这些道理。所以,一旦有了「这个人造了这样一个业」之类的陈述时,他们会在五蕴聚合的总体之间,寻找一个具有独立实体的我,当他们把组成总体的「部分」,或者「总体本身」,或者总体的「延续性」,看成一个独立实体之主我时,就会把所找到的那个「主我」,视为造业的主体;如果没有找到那个「我」的话,他们便会认为,还没有找到造业的主体了。这跟经部宗派,把没有触摸障碍的「无遮」,视为「虚空」是一样的道理。
中观应成派则认为,在五蕴假设的总体之上,不需要找到一个具有独立实体的「主我」。可以把由五蕴组合的人,当成造业的主体,进行所有的行为、活动。这就是中观应成派最殊胜的特征。
中观自续派认为,「不是由心识创造出来的存在,是破除的对象。」一句中的「心识」,是未受任何影响的「正确意识」。但是,中观应成派,则把所有由意识创造出来的「心识」,统统看成是「颠倒意识」。这就是此两派最大的不同点。
因此,中观应成派,甚至把萨迦耶见所具有的思维,也当作「纯粹的我」或「纯粹补特伽罗」,而不把它看作是组成精神与物质世界的五蕴。因为,执我为有的俱生萨迦耶见所思考的,也仅仅是「我」本身而已。如果把意识之外,一个具有相续性的「补特迦罗」,当作独立的实相存在的话。那末,这种
思想本身就是「俱生我执」的思想,而不是「俱生萨迦耶见」。
人们天生所俱有的,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思想,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切具有相续性与非相续性在内的,「色」等五蕴的精神与物质世界。由此可见,虽然,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法执」,与执我以及我所的「人我执」,所思考的对象完全的不一样。但是,各自从主观的角度,承认客观存在的独立性。从这一点而言,所谓「法我执」与「人我执」是一样的。所以,这两种观点,对什么是轮回流转的根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双方各自都不会成为谬论的。
执一切现象为实有的「实执心」,认为在「色」等五蕴组合的整体之上,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人我」。但是,这种「实执心」又认为,在五蕴之上的这个「人我」,不是通过对「五蕴」与「人我」是一,或异之类的智力分析之后,所获得的认识。而是,在没有任何理由之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心的自然倾向。因为,与生俱有的自然意识,还没有形成一种成见,可以对事物的「一样性」或「异样性」进行分析的了。所以,宗喀巴大师也说,这种「人我执」是一种「非智力分析的天生我执」。
执一切为实有的「实执心」,虽然被认为是推理所应当否定的对象。但是,真正的否定对象,应该是「实执心」所贪爱执着的那个外境(贪执境)。
在精心研读中观思想的经典著作,在精通宗喀巴大师思想的善知识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的闻思与勤修,我们才有望对中观思想的细微之处,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那些喜欢自我标榜,偏执己见,顽固的痴修者们,以及那些以批评,指摘他人为能事的诡辩家们,永远也不能理解深奥的中观正理。
第三、推理的用途。
确立什么是「无我」。一、确立破除否定对象的主要推理。二、如何通过推理来否定两种「我执」的存在。
一、确立破除否定对象的主要推理:1.利用推理去否定存在的理由。
2.确立推理的重要性。
1.利用推理去否定存在的理由。
龙树菩萨对所有讲述空性道理的了义经典,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之后,佛护与月称两位论师,又对龙树菩萨的思想,加以更详实的解释和发挥。另外,伟大的中观论师寂天菩萨所阐述的思想,也与佛护与月称的思想极为吻合。佛护、月称与寂天三位论师,认为般若空性理论的要点是:不只说遍知如来的佛果,甚至连摆脱轮回之苦,也需要通达体悟「人」与「法」的无自性。「般若波罗密多经」中指出:一、那些认为有一个实有存在的人,是不会获得解脱的。二、所有正觉佛,从预流果到独觉佛的一切果位的获证,都是通过般若智慧证悟到的。三、甚至连那些倾向于修持小乘声闻的人们,也应该修持般若智慧。这也是龙树菩萨中观思想的要旨。
故此,龙树菩萨在「六十正理论」中说:「由有不解脱,由无住三有」。说明了一个人如果落入到「有」与「无」二边的戏论之中,便没有解脱可望的了。
龙树菩萨继续讲到:「遍知有无事,圣者得解脱」,说明圣者是通过对诸法的「有」或「无」的正确认识,证悟到有无二者相互观待,自性本空的道理之后,证得解脱的。
另外,在「中观宝鬘论」中,龙树菩萨指出,深信三宝与因果的胜解信心,是获得人天善趣的增上因。再用此信心为基础,养成能够修断烦恼,获证解脱智慧的法器。这样,便可以修持般若智慧,摆脱所有的烦恼,获证佛果了。龙树菩萨说,能证解脱的般若智慧,就是体认「我」及「我之所有」,在胜义中无我的「自性」。若以这…
《中观正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