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正理▪P5

  ..续本文上一页在中观应成派的大多数著作中,都用「金刚细屑」的正理方法,去破除「四边之生」。而智藏论师的二谛方法,在中观应成派中,却很少有人提及。

   破除「有无之生」的正理

  「因」不能生造一个具有自性的「果」,因为,有了「自性」,便不再需

  要一个赖以生长的外缘;「因」不能生造一个「无果」之「果」,因为,一切虚无的话,外缘便失去其作用的对象;「因」不能生造「果有」,也不能生造「果无」,因为,「果有」与「果无」,不可能结合起来;另外,「因」也不能够生造一个即非有亦非无的果。因为,即非有亦非无的存在是不可能的。这种破除「有无之生」的正理方法,在月称的「入中论」,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阿底峡大师的「菩提道炬论」中,均有详细的介绍。另外,通过「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我们可以明白「非一非异」的理论。

  

  第五、破人我

   一、确立人我之无自性。二、确立我所之无自性。三、此推论方式如何应用于其他现象之上。

   一、确立人我之无自性。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讲到破除人我的五种推论方式:「非蕴不离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蕴﹐何处有如来?」

  尽管,三种彼此双方互相依赖的状态,可以概括在「一」与「异」,两种情形之内。但是,考虑到萨迦耶见,根深蒂固的执实的成见。龙树菩萨在「中论」的第十章与第二十二章中,均介绍了从五个方面观察人我的推论方式。

  问曰:世尊在经中说:「色非我,我非有色,色中无我,我无色﹐﹐﹐受、想、行、识等其他四蕴,亦复如是。」在这里,佛陀所针对的,是萨迦耶见的二十种观点。那么,在以上「四种推论」之外,为何要讲「五种推论方式」呢?

   答曰:佛陀在经中,为何仅从四个方面的推论,确立人我之无自性呢?这是因为,在没有理解诸蕴之前,萨迦耶见是不能够认识到我之自性的。所以,透过四个方面,一一观察诸藒的实际,进而认识「我」之自性。另外,还因为除了外道之外,谁也不会相信,诸蕴以外,还有一个具有自性之主我。破除诸蕴,以上四种方法足够,但,破除诸蕴之外的主我,就需要从五个方面推论的了。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讲了破除人我的五种推论方式,是因为他不仅想破除执诸蕴为我的思想,而且还想破除外道的思想。另外,我们必须明白,破除外道的方法,是龙树菩萨在确立相续意识的无自我之后,破除与生俱有的自我时,顺便提出的分析方法。

   月称菩萨,在龙树的五种推论之上,另加破除诸蕴总和之我,与破除色之形态为我的两种推理方法,使之变成「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在佛教内部的实事派与中观自续派中,有些人,把意识当作一个有自性的「我」,有些人则把「人」的一些属性,诸如五蕴之形状等,当成一个有自性的「我」。为了破除以上这些观念,月称菩萨在五种推论之上,另加两个推论的。

   另外,经中说「我」与「车」,是在同一个概念之上建立起来的: 「我」是一种魔化的思想,

  你被这种思想牢固地控制着。

  使心造作活动的「行蕴」

  有智慧的人了知其自性都是空的。

  所谓有情众生,只是一个虚幻的概念。

  

  如同车子是零件的合成体一样,

  人也是由色等诸蕴组成的。

  观待诸缘显起的众生,

  只是一个名相上的存在。

  

   月称菩萨建立起来的「七相道理」,在确立「车子」与「人我」的概念上是一样的。这种推论方式,较之中观自续派以下的推论方式,有不共殊胜的特征。欲知详情细节,可参阅宗喀巴大师的著作。

  「七相道理」的方法,繁简适中,并且具有很多特色。宗喀巴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总之,七相道理的方法,以车子为喻,分析人我的实际情形。有以下三种特色﹕一、容易破除,在诸法之上所虚设的永恒概念(常见)﹔二、容易破除,那些主张「若无自性,便无因缘法则」的虚无论者的观

  念(断见) ;三、透过以上两种分析方法,瑜珈师能够超越「常断」两种极端,进而达到证悟的境界。第三种分析方法,还具有能够使我们轻易理解虚幻般缘起之特点。

  现从「喻」与「理」两方面,谈一下「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

   首先从「喻」的方面来说,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零件之外无车子;车子与零件,即非一;也非异;单零件非车子;诸零件非车子;零件的累集非车子;零件集合的总形也非车子。人我的存在,也跟车子是一样的。」 从车子与零件一样与异样等,「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分析车子的存在与否,我们会发现所谓的「车子」,只是一个虚设的概念。但是,由各种零件组合而成的「车子」,又可以在不受正量心的影响之下存在着。「人我」与「诸蕴」的关系,也跟「车子」与其「零件」,是一样的道理。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与车子本身的车轴、车轮、以及车灯等零件,在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如果,「车子」与「零件」的本质是一样的话。将会在理论上出现三种过失。一、像「零件」可从车身上卸装分成一样。车子也应该可以分成若干;二、像车子是一个整体一样,所有的零件,也应该是一个整体;三、一切活动,与促成活动的动力,也将会是一样的。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与车子本身的诸多零件,在本质上不是异样的。否则,「车子」与「零件」,就会成为两个不同的实体。而两个不同性质的实体,在同一时间内,相互不会发生作用的。就像观察一匹马,与观察一头牛一样,需要我们分别去观察车子与车子的零件。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即非车子依靠零件,亦非零件依靠车子而存在。否则,「车子」与车子的「零件」,就会成为两个不同性质的实体。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车子中也没有零件(零件不属于车子),就像提婆达多拥有一头牛,或提婆达多有一双耳朵是一样的道理,根据前者,车子与零件,会成为两个不同本质的实体;而根据后者,车子与零件,自然成为同一性质的实体。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零件累积的总形,也不是「车子」。如果车子的总形是「车子」的话。那么,把车轮,车灯等「零件」一一卸下来之后,

  全部堆积在一起,也应该成为一辆「车子」的了。

   佛教内部(有部、经部、唯识宗)的某些实事论者们,不承认车子的「整体」,但是,他们承认一个「纯粹的零件组合」。然而,他们所承认的「纯粹零件组合」,也非「车子」。因为,没有「车子」的「整体」,哪有「车子」的「零件」?

   「车子」,作为一种本体,我们不能把车子「零件」的特殊形状,当成「车子」。原因有二:其一、每一单个零件的形状,不是「车子」﹔其二、单个「零件」组合的总形,也不是「车子」。第一个推论是能够成立的。因为,不管此「零件」,与未组装前的「零件」形状是否一样,「车子」的「零件」,永远不能成为「车子」。如果说,此「零件」与未组装前的「零件」,是一样的话。那么,未组装前的车轮等「零件」,与组装之后的车轮等「零件」,在形状上应该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些「零件」,在未组装之前,不是「车子」,在组装之后,也不是「车子」了。第二个推论也是能够成立的。因为,如果车轮、车轴等零件,在组装之后,失去组装之前的形状,而有另外一种形状的话。那么,其不同之处,应该能够观察得到。

   由此可见,「零件」组合的形状,也不是「车子」本身。实事论派则认为,零件的「聚合」,不能构成一个有功用的实有。所以,「聚合」之形状,也不能成为一个具有功用的实有。但是,他们说,「车子」是一个具有实效功用的实有。因为,在他们看来,一切假有现象所依赖的根本,是一个具有实效功用的谛实有。本派中观应成派则认为,一切假有现象所依赖的根本,不是一个具有实效功用的谛实有。因为,诸多「零件」聚合的形状,是假有现象「车子」,所依赖的根本,而非具有实效功用的「车子」。

   问曰:如果依照「七相道理」的推论方式,我们不会找到一个「车子」,所以,也没有什么「车子」的了。但是,在常规世界的概念里,为什么有「把车子推过来!」「买一部车子,」「备好车子」之类的表述呢?

   答曰:概念上的表达是必要的。因为,本派(中观应成派)看来,在「七相道理」的推论之下,我们不会找到所谓的「车子」的。也就是说,从绝对与相对,两种意义上找不到「车子」。但是,不能由此便断定没有「车子」。

  因为,一、我们承认「车子」的存在时,并不是通过「有无自性」的「正理」,推断出「车子」的。而是通过一个纯粹的,世俗的,没有被常规概念影响的心识,也就是说,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去推断假有现象的意义。二、「车子」的存在方式,也纯粹是依靠车轮等「零件」的组合。月称菩萨在「入中论」中说:「不论从真实意义,还是从世俗的角度,通过七相道理的分析,车子的存在是不成立的。但是,在没有思维分析的参与下,「车子」者依靠「零件」的组合存在着」。

  月称菩萨在「入中论释」中,清楚地阐述了一切现象,如何在概念上成立的情况。他说:「由此可见,不仅从流行于世的角度,建立起一个「车子」之概念。而且,就连「车子」这个名相的特征,也是在没有思维分析的情况之下,根据流行于世的概念承认的。」

   自续派与自续派以下的宗派认为,如果不把「…

《中观正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