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走」之意。「pratitya」是有三个单词合成的,即:「prati」——接触;「i」——行走(动词) ;「ya」——修饰词。这三个单词,组合在一齐,动词「i」(行走) ,在「prati」接触的修饰之下。整个「Pratitya」一词的内容,就变成「观待」,「依赖」或「相对」的了。梵文的这种词意变化,就像恒河的水一样,恒河之水,其实甘甜无比。但,汇流到大海之后,就变成咸味了。
另外,在月称菩萨的「明句论」中也说:「prati」含有「接触」之意,「i」是词根动词,有「行走」之意。「pratitya」一 词,是一个合成词,含有「接触」之意,但,可引申为「相对」或「依赖」。其读音也随之而改变。通过修饰,动词词根的意义,完全改变,就像恒河甘甜的流水,汇入大海变成咸味一样。「Pada」是置于「samut」之前的一个冠词,它含有「生起」的意思。但是,在这里,我们也可以把其意思,引申为「存在」与「成立」等来理解。 因此,本派认为,所谓的「缘起」,就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生起与形成,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相互观待之下产生的。月称菩萨在「明句论」中说:「因此,一切事物,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相互作用之下产生的,此即缘起的道理」。了解中观大乘规范师们,对「缘起」词源的不同探究与解释,对我们理解「缘起」之深奥内涵,定有相当的助用。透过对「缘起」之词源的理解﹐我们便能通达「缘起」正理,所含盖的全部内容,也能直接契入「空性」的道理。 关于「缘起」与「空性」的道理,我会在将来,另开专文详细论说。但,
在这里,我只想简单地介绍一下,月称菩萨对「缘起」的观点。月称菩萨认为,「缘起」一词,含有「接触」、「观待」、「依赖等三层意思。虽然「接触」、「观待」与「依赖」三个词,是表达同一内容的同义词。但,如果我们把这三个词,分别开来,单独地一个个理解的话,了解「缘起」的内容,也就会比较容易一些:
一、「接触」。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说明了一切事物,均由自身的原因中,形成的缘起道理。这一点,与佛教内部下部宗派(指自续、唯识、经部、婆娑等)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如果以中观应成派与唯识以下的宗派,在这一点之上的「共同点」,就断定其为「缘起」的全部内容的话,有失偏颇。因为,中观应成派,不承认下部宗派所主张的「缘起实有」的观点;而下部宗派,也不苟同中观应成派所主张的「一切存在皆非实有」的观点。 所谓「接触」,就是指「原因」与「结果」,在「生灭」活动与变化过程当中的接触,而非指「原因」与「结果」的单纯接触。
二、「观待」。表示一切现象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指一切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在观待于自身之组成部份的情况下,才形成其自性的。这是在把梵文词「Samutpada」﹐理解为「成立」的情况下的一种解释。比之前者「接触」,「观待」一词中,所含有的「缘起」之意,更广泛一些。因为,「观待」中包括了常与无常的一切法。然而,仅以「观待」中所含的「相互观待而生」之意,考量「缘起」内容的话,中观应成派与佛教下部宗派之间,也有一定的「共同点」。
三、「依赖」。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个理由。说明一切法,都是相互依赖的假有,是在各自存在之「假设处」之上,虚设的一种假有现象。这一点,是中观应成派,解释「缘起」的特殊之处,与中观自续派以下的宗派,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因此,如果把月称菩萨「明句论」中,「显现事物」一句中的「显现」二字,理解为「单纯之生」(只是如所显现而已,不是实有的)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如果把「显现」二字,理解为「成立」或「存在」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与「第三个理由」。如果我们
把「明句论」中的「原因」,简单地理解为,能使幼芽生长的主因——种子。而把「条件」,简单地理解成幼芽生长的外部条件,诸如水分与肥料之类的话。则是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个理由;如果把「原因与条件」,理解成一种像「名言施设处」或「部份」等,不能够形成「自性」存在的原因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二个理由﹔再,如果把「原因与条件」一词,理解成虚设在假有现象之上的妄想分别的话,则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个理由。
所以,我们不能把月称菩萨所说的:「原因与条件相互观待」之中的,「原因与条件」,单独地理解为像「种子」、「水分」、「肥料」等复合形式(各自独立的实体和合成的)的「原因条件」。而应该把其理解成,能够在假名字立的假有现象之上,建造出来假相的虚妄分别。 此即月称菩萨与宗喀巴大师,在解释「缘起性空」思想时,最精密独到的地方。然而,很多顶上戴着高高的佛学帽子的学者们,仍然不明此理。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方式,也不被大多数研习中观的一般人士所理解,即,虽然把「接触」、「观待」、「依赖」,看成三个不同的内容。但,主要只讲诸法无自性的第三中理由。如果想了解这种解释方法,请参阅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略论」,容我在此不细论。
关于表示诸法无自性的三个理由,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略论」中讲到: 「因此,诸如幼芽等,外部条件的事物,以及「行」等,内部条件的事物。都是在事物相互依赖的作用下,分别由种子与无明中产生出来。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一条理由。」
「任何一个独立的法,必须要有一个独立的自性。然而,诸法的存在,必须观待于原因与条件。自性即独立的法,如果观待原因与条件就成相违。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二条理由。」
「我们必须明白,补特伽罗与瓶等法,都是由其自身的组合条件下形成的。因而,补特伽罗与瓶子等,没有个独立的自性,此即表示诸法无自性的第三条理由。」
虽然,宗喀巴大师在这里,解释了表示诸法无自性的三条理由。但是,在「菩提道略论」中的另一章中,他又从「一般」与「特殊」两个方面,解释缘起的道理。他说:「解释缘起的理由,也可以概括在两个方面。」
另外,宗喀巴大师在「入中论大疏」中也这样讲到:「佛陀说:诸法的本性是这样的,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在无明烦恼的作用下,导致不同的行业形成。」
龙树菩萨在「中观宝鬘论」中说:「此有故彼有,如由长有短。此生故彼生,如由灯有光。」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又说:「因业有作者,成业义如是。因作者有业,更无有余事。」
尽管,我们可以把宗喀巴大师,所列举的以上三个理由,作为解释「缘起」的三种方法。但是,从其顺序与主次的排列情况来看,以上三条理由,也可以作为是对「缘起道理」的三种阐释。
对「缘起」道理的这三层解释。也是月称菩萨的主要论点,他在「百论疏」中说:「如果说,某法具足固有的自性的话,那么,此法就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不依赖其他任何条件的存在。因此,它不会受到缘起定律的影响。然而,一切有为法,都是在原因与条件的结合中产生的。所以,任何依赖缘起条件的存在,是不可能有一个独立之自性的。因为,诸法是由缘而生的,它不会有一个独立的自性。」
如果我们明白了宗喀巴大师,在「大胜观论」一书中,是如何对月称菩萨的这个观点,加以补充与发挥之后,我们才能对「缘起」的三层道理,有一个根生蒂固的了解。
据说,学识渊博的大成就者,诺桑嘉措曾经这样讲过:「任何一个法,只要通过正量观察,被证实为实际存在的话。那么,则一定是有为法。」对此,很多初学法相理论的学者们,一个个奋勇而上,哄起而攻之,他们叫嚷什么「那么,天空,也应该是有为法。因为,天空有一个其所成形的基所。」企图以这种天真与幼稚,去驳到如此贤达之士,真是可笑到了极点。试想一想,大智者诺桑嘉措,通达所有的显密奥义,还能不了解那些皮毛般肤浅的逻辑吗?诺桑嘉措说此言的本意,完全是希望通过这句话,让人们对「缘起」道理,产生一个坚固的认知。但是,在这里,恰恰应验了一句俗语中所说的那样:「对于罪孽深重者,良药也将成毒药。」
对「缘起」道理的上述种种解释,是月称菩萨透过深刻剖析梵文「Pratityasamutpada」的词源之后,对其中所包含之内容,所进行之最为贴切的解释。宗喀巴大师最究竟的「缘起」思想,也是由此产生的。过去,很多中观著作,在解释「缘起」的思想时,都没有涉及到这一关键问题。因此,我在这里对此进行了稍微的开展。
在这里,我想简述一下,「缘起」的道理,是如何破除「有无」两种极端的。中观应成派认为,在体悟正见的过程中,有两种情况,可使我们误入歧途。第一、执着一切法为实有的「常见」,或捏造虚构出来的「增益」之见。第二、不明「应破」的限度,过分地破除「应破」之事。使得「烦恼」与「清净」,两个方面存在的,所有「因果」原则,没有一处安立的地方。成为一种虚无顽空的「断见」,或「谤有」思想。(「无自性」与「无」,「有」与「有自性」,二者分不清楚,就会堕入常断二边见。)「缘起正见」的道理,可以把这两个顽固的极端思想,破斥得支离破碎。透过对「缘起」道理的深深体会,可以避免误入虚无主义的「断见」﹐对「由缘而生」的「因果」规律,能够产生一个真实的信解;透过对「缘起」道理的领悟,也可以消除我们与生俱有的,执一切存在为实有的「常见」,因而,能够体会到一切…
《中观正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