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实用手册 静坐开示

  静坐实用手册

  --你在吗?觉知吗?心去那里了?

  静坐开示

  静坐法要

  经行方法

  静坐开示

  静坐开示(一)

  *为什么要静坐?

  为训练如何当心灵的主人,学习如何驾御它。

  心是没有形、相的,能驾御心,会更安详快乐。

  *打坐之前要观察我们的心,它一天之中总是不断向外攀缘。

  *在心灵下功夫,可提升心灵健康,培育内观能力,保持清醒警觉,念念分明。

  *静坐,利用有心到无心。

  因为我们感觉到有『我』的存在,才会有烦恼。

  你必须真正契入实相,了解事物本来面目--

  没有你、我、我们......

  *禅坐可带来光明,找到清净意识。

  *学佛,行三皈依,受持五戒。

  借着团体共修,彼此互助。

  *观察出入息

  生命的目的,只是保持吸气、呼气持续进行罢了。

  当呼气而不再吸气,就完全改观了---那是死亡。

  恒久以来,无人能逃出死亡,但人们却很怕死,因为缺乏智慧而畏惧死亡。

  有些人学习打坐,是为了学习如何面对死亡。

  *当全神贯注于出入息,烦恼便消失,何故?

  观察呼吸的当下,所有的郁闷,便不见了,为何?

  郁闷不乐都是有原因的。

  练习打坐,可使它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可免在烦恼中打转,远离身心的痛苦。

  *烦恼为何产生呢?

  因为,从未正视自己。

  了解烦恼,便可远离烦恼。

  *闭上眼睛,看你自己。

  向外所学的东西,当你饥饿时,都可忘光,而禅坐是不同于此的。

  它给予光明,智慧,了解实相。

  透过禅定,自然而然拥有智慧,由内而外自然流露。

  *行进的禅修(经行),使你了解宇宙。

  轻灵缓慢的步行,使你愉悦快乐。

  *品味宁静,安详。

  『禅坐』--试着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静坐开示(二)

  *假使花园理种满了一种玫瑰,就没有什么特别。

  倘若栽植各种各式的花,则每一朵花都是特别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佛陀并未教导一味信仰,你必须再三追问。

  *仔细观察念头的来去,勿与其认同。

  彷佛站在高塔瞭望,保持距离,只是观察。

  *切勿执着,好的欢迎,坏的也欢迎;来也欢迎,不来也欢迎。

  全无执着就能喜悦,甚而达到禅悦。

  *专一而至无执---离执。

  *佛陀邀请你来,你若发现好处,便可追随。

  不要掉入盲目的信仰,更重要的是亲见与了解。

  如果我吃糖,告诉你是甜的,你如何得知甜的真味?

  不要只是等待,祈求是没有用的,祈求只是心理上的需求,并不能真正得满足。

  *『真理』无须支柱来使你相信,真正了解,并看清楚,就够了。

  *佛陀说:你们不要只是相信我,你要自己看清,遵照我的教法练习,若有帮助,才可相信。

  我所有的教法是你必须亲见并了解。

  静坐开示(三)

  *禅修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让心念进入无心的状态。

  *了解所有因缘条件存在的事物,皆是无常,才可能跳出轮回。

  不对无常执着,不执着依因缘而存在之事物,才可能开启智慧。

  *一般人喜欢批评别人,却不喜欢被批评。

  假使有一件事情你不喜欢,别人也可能不会喜欢。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有人辱骂,仔细谛听,如听大师开示。

  无须回嘴,反击。

  所到之处,所要的是和平,安详,没有憎恨。

  生命的目的就是不要讲太多话。

  *试着将一分钟内任何念头记下。

  无论想象、幻想,错觉,想到什么就原原本本记下,两小时后,再回过来看,也许会发现,当时的想法是相当疯狂的。

  正常人跟疯子不同之处是正常人会将想象心念控制住,疯子则无法自制而已。

  静坐开示(四)

  *对于『禅坐』,语言不足以表达我们的经验,语言不能百分之百表达真意,倘执着语言文字,即迷失其中矣。

  *禅宗寓言故事:禅师将茶水倒入杯中,虽满了仍继续倒入,暗示『满了』就无法再装盛新的茶水。

  *社会文化、旧习惯之制约,宜先吐光,才能装入更多。

  *知识并不能永远持续存在,或永远不变,不可过度依赖旧有的一切,不可固执守旧。

  *倘若内观能力不够,脑筋记忆太多杂物,将会超过负荷,应该拿掉,警觉、清晰就够了。

  *高度的警觉,可增强记忆。

  静坐开示(五)

  *八苦充满宇宙间,不因时间而改变。

  通常脑筋里概念了解,并非内心真正体会。

  对佛法的体悟,须是由内在生命所发出。

  *打坐不能解决问题,但能使问题消融,远离痛苦。

  *如果你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做什么,想什么,那么也会很容易了解别人。

  *世间如火宅,你应追求光明,安宁。

  *我们的身体就是世界。

  我们一直迈向老年,身体就如燃烧,逐渐衰老。

  衰老的过程是无法控制的,不经你同意的。

  *没有警觉心的人,对此身执着,以为此身是自己的。

  如果身体是你自己的,为何它不听你的指挥,逐渐衰老至可厌憎?

  *当心神散乱时,应回来内观身心及呼吸。

  身体有自然的法则,它由外在自动吸入空气。

  一旦呼吸停止,色身就要消失。

  *当某一个人呼吸停止,人们开始对其躯体产生恐惧,怕同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殊不知,生命之维系在一呼一吸间,众生皆然。

  只要深刻体会,必能了解生命奥秘。

  静坐开示(六)

  *所有的东西,不断地在改变,包括我们的躯体,终将尘土的归于尘土。没有执着就不会痛苦,然而人的无明太多,因为心来抓,才会伤脑筋,造成烦恼,痛苦。

  *无常的现象是原本存在的法则。

  当下就可以快乐,为什么不?

  走在一条难过的路上,为什么不当下就快乐?

  *狭隘的心需消耗能量;开放的心则无需消耗能量。

  何不选择活在快乐当中?

  *若察觉自己在不悦当中,要警觉正在无意义地耗费能量,何必如此虚掷生命?

  *请微笑

  不只是嘴角微笑

  眼眸也要微笑

  全身毛孔都要微笑

  *临终以微笑而去,最好。

  静坐开示(七)

  *心好像一面镜子,将外界摄受的,反映出来。

  你生气时,照过镜子吗?

  镜子反射外在景象时,是无论好坏如实反映的。

  我们能否使心像一面镜子,不因喜怒而动摇?

  念头来时,只是清楚的反映,能否?

  *东西离开时,镜子不会抓住它。

  苦、乐、不苦不乐,感觉的东西其实是无常的,要放弃,勿紧抓不放。

  各种感觉都要放弃。

  练习内观禅修,在过程中,『好、坏』的观念,均须舍弃。

  *内心不必有分别心。

  划分好、坏,则是有偏见。

  早上认为是坏的,也许晚上改变了。

  所有的事情会改变,不必执着。

  *心中有慈悲就是菩萨。

  慈悲心自然流露,不必刻意表现。

  慈悲偌大,包容无限。

  一匙的盐投入少水杯中,这杯水会咸得喝不下口;一匙的盐投入湖中,不能令湖水变咸,--

  宽广的心湖,丝亳不受干扰。

  *禅里,保持中性,不苦不乐,不采取对立。

  反对即有执着,反对也可能引来战争。

  不要对立,要了解。

  事情来的时候,只管观察,用警觉心来工作吧!

  静坐开示(八)

  *打坐有警觉心,可以知道『什么会改变?生理上有什么改变?心态是什么样子?』

  当我们能活在清醒警觉,心念都会平息下来。

  *人在饥饿时,难以平静,吃下食物就可以恢复平衡点。

  同样的,警觉性一如心的食物。

  *有警觉心的人,不会出现不健全的心态去害别人。

  世俗人如果赌博赚很多钱,一定是有人的钱被赚走了,其快乐建立在剥削、侵害的条件之上。

  打坐得到的快乐,决不伤害别人,不建立在剥削,是纯粹的快乐。

  因此许多智者喜欢打坐,从打坐得到的快乐,发自内在,由心中绽放。

  *警觉心会保护我们,愈聪明的人愈喜欢打坐,当下有警觉心,问题都会解决。

  求神,神不一定听到;拜神,神亦不知。

  传统宗教仪式是迷信的,不是事实。

  *警觉性是如此奇妙:

  当你谈话时,警觉性即沈寂。

  当你寂静沉默时,警觉性即发挥作用了。

  *警觉性能祛除烦恼。

  假使我们缺乏警觉心,无异于疯子、神经病。如能随时记下念头之升起,五分钟以后再看,当时那些念头与疯子有何差别呢?

  *学习禅坐之后,遇到烦恼时,创造出另外一个你。

  客观地观察烦恼,则可远离烦恼,轻松愉快。

  静坐开示(九)

  *假使你追随别人,则迷失自己。

  四念处的法门要你追随自己,不是追随别人。

  *心理上有痛苦,是因为我们自己助长它,

  因为我们自己与烦恼、痛苦、生气合作。

  若有警觉心,烦恼、恐惧即可察觉。

  所以,开悟的人不会害怕。

  *四念处的目的,要求的是警觉心。

  当下改变思想、观念、态度。

  警觉心像一盏灯照亮黑暗-倘若心中黑暗,污染容易侵入。

  *愈安静愈容易放弃烦恼。

  从警觉心来经验的事是不会假的。

  所有的事情来了都知道。

  对、不对、好、坏,统统是心的分别。

  今天是对的,明天亦有可能是错的。

  一如在水上写子或海边沙上图画,是会消失的。

  *在有警觉心的人看来,圣人、罪人好像是海里的鱼一般,没什么差别,无贵贱之分。

  开悟的人,国王来了也不必拜。

  *四念处的『念』是警觉的意思。

  不是理论上的空谈,须是﹁实修﹂的。

  随时提警觉心,帮助无限大。

  *享受你的生命,享受快乐!

  *练习跳出你的心,并发现你是谁。

  静坐开示(十)

  *身体本身就是奇妙。

  研究自己的身体,为了平静。

  如实观察,知道身体不是永远的,生、老、病、死是存在于体内的,随着年老燃烧败坏,身体将不再听话-这就是完美的生命。

  *没有身念处观的人,忙碌如机器。

  什么时候能观四念处,就跟出家一样了。

  由内在开始改变,一步踏一步,稳健,安定。

  (并非外在的袈裟,念经,才是出家)。

  *苏格拉底将死,弟子们伤心痛哭。

  大师说:『你们为何干…

《静坐实用手册 静坐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