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實用手冊 靜坐開示

  靜坐實用手冊

  --你在嗎?覺知嗎?心去那裏了?

  靜坐開示

  靜坐法要

  經行方法

  靜坐開示

  靜坐開示(一)

  *爲什麼要靜坐?

  爲訓練如何當心靈的主人,學習如何駕禦它。

  心是沒有形、相的,能駕禦心,會更安詳快樂。

  *打坐之前要觀察我們的心,它一天之中總是不斷向外攀緣。

  *在心靈下功夫,可提升心靈健康,培育內觀能力,保持清醒警覺,念念分明。

  *靜坐,利用有心到無心。

  因爲我們感覺到有『我』的存在,才會有煩惱。

  你必須真正契入實相,了解事物本來面目--

  沒有你、我、我們......

  *禅坐可帶來光明,找到清淨意識。

  *學佛,行叁皈依,受持五戒。

  借著團體共修,彼此互助。

  *觀察出入息

  生命的目的,只是保持吸氣、呼氣持續進行罷了。

  當呼氣而不再吸氣,就完全改觀了---那是死亡。

  恒久以來,無人能逃出死亡,但人們卻很怕死,因爲缺乏智慧而畏懼死亡。

  有些人學習打坐,是爲了學習如何面對死亡。

  *當全神貫注于出入息,煩惱便消失,何故?

  觀察呼吸的當下,所有的郁悶,便不見了,爲何?

  郁悶不樂都是有原因的。

  練習打坐,可使它來個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可免在煩惱中打轉,遠離身心的痛苦。

  *煩惱爲何産生呢?

  因爲,從未正視自己。

  了解煩惱,便可遠離煩惱。

  *閉上眼睛,看你自己。

  向外所學的東西,當你饑餓時,都可忘光,而禅坐是不同于此的。

  它給予光明,智慧,了解實相。

  透過禅定,自然而然擁有智慧,由內而外自然流露。

  *行進的禅修(經行),使你了解宇宙。

  輕靈緩慢的步行,使你愉悅快樂。

  *品味甯靜,安詳。

  『禅坐』--試著做自己心靈的主人。

  靜坐開示(二)

  *假使花園理種滿了一種玫瑰,就沒有什麼特別。

  倘若栽植各種各式的花,則每一朵花都是特別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佛陀並未教導一味信仰,你必須再叁追問。

  *仔細觀察念頭的來去,勿與其認同。

  彷佛站在高塔瞭望,保持距離,只是觀察。

  *切勿執著,好的歡迎,壞的也歡迎;來也歡迎,不來也歡迎。

  全無執著就能喜悅,甚而達到禅悅。

  *專一而至無執---離執。

  *佛陀邀請你來,你若發現好處,便可追隨。

  不要掉入盲目的信仰,更重要的是親見與了解。

  如果我吃糖,告訴你是甜的,你如何得知甜的真味?

  不要只是等待,祈求是沒有用的,祈求只是心理上的需求,並不能真正得滿足。

  *『真理』無須支柱來使你相信,真正了解,並看清楚,就夠了。

  *佛陀說:你們不要只是相信我,你要自己看清,遵照我的教法練習,若有幫助,才可相信。

  我所有的教法是你必須親見並了解。

  靜坐開示(叁)

  *禅修要在『心地上』下功夫,讓心念進入無心的狀態。

  *了解所有因緣條件存在的事物,皆是無常,才可能跳出輪回。

  不對無常執著,不執著依因緣而存在之事物,才可能開啓智慧。

  *一般人喜歡批評別人,卻不喜歡被批評。

  假使有一件事情你不喜歡,別人也可能不會喜歡。

  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當有人辱罵,仔細谛聽,如聽大師開示。

  無須回嘴,反擊。

  所到之處,所要的是和平,安詳,沒有憎恨。

  生命的目的就是不要講太多話。

  *試著將一分鍾內任何念頭記下。

  無論想象、幻想,錯覺,想到什麼就原原本本記下,兩小時後,再回過來看,也許會發現,當時的想法是相當瘋狂的。

  正常人跟瘋子不同之處是正常人會將想象心念控製住,瘋子則無法自製而已。

  靜坐開示(四)

  *對于『禅坐』,語言不足以表達我們的經驗,語言不能百分之百表達真意,倘執著語言文字,即迷失其中矣。

  *禅宗寓言故事:禅師將茶水倒入杯中,雖滿了仍繼續倒入,暗示『滿了』就無法再裝盛新的茶水。

  *社會文化、舊習慣之製約,宜先吐光,才能裝入更多。

  *知識並不能永遠持續存在,或永遠不變,不可過度依賴舊有的一切,不可固執守舊。

  *倘若內觀能力不夠,腦筋記憶太多雜物,將會超過負荷,應該拿掉,警覺、清晰就夠了。

  *高度的警覺,可增強記憶。

  靜坐開示(五)

  *八苦充滿宇宙間,不因時間而改變。

  通常腦筋裏概念了解,並非內心真正體會。

  對佛法的體悟,須是由內在生命所發出。

  *打坐不能解決問題,但能使問題消融,遠離痛苦。

  *如果你很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心做什麼,想什麼,那麼也會很容易了解別人。

  *世間如火宅,你應追求光明,安甯。

  *我們的身體就是世界。

  我們一直邁向老年,身體就如燃燒,逐漸衰老。

  衰老的過程是無法控製的,不經你同意的。

  *沒有警覺心的人,對此身執著,以爲此身是自己的。

  如果身體是你自己的,爲何它不聽你的指揮,逐漸衰老至可厭憎?

  *當心神散亂時,應回來內觀身心及呼吸。

  身體有自然的法則,它由外在自動吸入空氣。

  一旦呼吸停止,色身就要消失。

  *當某一個人呼吸停止,人們開始對其軀體産生恐懼,怕同樣的事發生在自己身上。

  殊不知,生命之維系在一呼一吸間,衆生皆然。

  只要深刻體會,必能了解生命奧秘。

  靜坐開示(六)

  *所有的東西,不斷地在改變,包括我們的軀體,終將塵土的歸于塵土。沒有執著就不會痛苦,然而人的無明太多,因爲心來抓,才會傷腦筋,造成煩惱,痛苦。

  *無常的現象是原本存在的法則。

  當下就可以快樂,爲什麼不?

  走在一條難過的路上,爲什麼不當下就快樂?

  *狹隘的心需消耗能量;開放的心則無需消耗能量。

  何不選擇活在快樂當中?

  *若察覺自己在不悅當中,要警覺正在無意義地耗費能量,何必如此虛擲生命?

  *請微笑

  不只是嘴角微笑

  眼眸也要微笑

  全身毛孔都要微笑

  *臨終以微笑而去,最好。

  靜坐開示(七)

  *心好像一面鏡子,將外界攝受的,反映出來。

  你生氣時,照過鏡子嗎?

  鏡子反射外在景象時,是無論好壞如實反映的。

  我們能否使心像一面鏡子,不因喜怒而動搖?

  念頭來時,只是清楚的反映,能否?

  *東西離開時,鏡子不會抓住它。

  苦、樂、不苦不樂,感覺的東西其實是無常的,要放棄,勿緊抓不放。

  各種感覺都要放棄。

  練習內觀禅修,在過程中,『好、壞』的觀念,均須舍棄。

  *內心不必有分別心。

  劃分好、壞,則是有偏見。

  早上認爲是壞的,也許晚上改變了。

  所有的事情會改變,不必執著。

  *心中有慈悲就是菩薩。

  慈悲心自然流露,不必刻意表現。

  慈悲偌大,包容無限。

  一匙的鹽投入少水杯中,這杯水會鹹得喝不下口;一匙的鹽投入湖中,不能令湖水變鹹,--

  寬廣的心湖,絲亳不受幹擾。

  *禅裏,保持中性,不苦不樂,不采取對立。

  反對即有執著,反對也可能引來戰爭。

  不要對立,要了解。

  事情來的時候,只管觀察,用警覺心來工作吧!

  靜坐開示(八)

  *打坐有警覺心,可以知道『什麼會改變?生理上有什麼改變?心態是什麼樣子?』

  當我們能活在清醒警覺,心念都會平息下來。

  *人在饑餓時,難以平靜,吃下食物就可以恢複平衡點。

  同樣的,警覺性一如心的食物。

  *有警覺心的人,不會出現不健全的心態去害別人。

  世俗人如果賭博賺很多錢,一定是有人的錢被賺走了,其快樂建立在剝削、侵害的條件之上。

  打坐得到的快樂,決不傷害別人,不建立在剝削,是純粹的快樂。

  因此許多智者喜歡打坐,從打坐得到的快樂,發自內在,由心中綻放。

  *警覺心會保護我們,愈聰明的人愈喜歡打坐,當下有警覺心,問題都會解決。

  求神,神不一定聽到;拜神,神亦不知。

  傳統宗教儀式是迷信的,不是事實。

  *警覺性是如此奇妙:

  當你談話時,警覺性即沈寂。

  當你寂靜沈默時,警覺性即發揮作用了。

  *警覺性能祛除煩惱。

  假使我們缺乏警覺心,無異于瘋子、神經病。如能隨時記下念頭之升起,五分鍾以後再看,當時那些念頭與瘋子有何差別呢?

  *學習禅坐之後,遇到煩惱時,創造出另外一個你。

  客觀地觀察煩惱,則可遠離煩惱,輕松愉快。

  靜坐開示(九)

  *假使你追隨別人,則迷失自己。

  四念處的法門要你追隨自己,不是追隨別人。

  *心理上有痛苦,是因爲我們自己助長它,

  因爲我們自己與煩惱、痛苦、生氣合作。

  若有警覺心,煩惱、恐懼即可察覺。

  所以,開悟的人不會害怕。

  *四念處的目的,要求的是警覺心。

  當下改變思想、觀念、態度。

  警覺心像一盞燈照亮黑暗-倘若心中黑暗,汙染容易侵入。

  *愈安靜愈容易放棄煩惱。

  從警覺心來經驗的事是不會假的。

  所有的事情來了都知道。

  對、不對、好、壞,統統是心的分別。

  今天是對的,明天亦有可能是錯的。

  一如在水上寫子或海邊沙上圖畫,是會消失的。

  *在有警覺心的人看來,聖人、罪人好像是海裏的魚一般,沒什麼差別,無貴賤之分。

  開悟的人,國王來了也不必拜。

  *四念處的『念』是警覺的意思。

  不是理論上的空談,須是﹁實修﹂的。

  隨時提警覺心,幫助無限大。

  *享受你的生命,享受快樂!

  *練習跳出你的心,並發現你是誰。

  靜坐開示(十)

  *身體本身就是奇妙。

  研究自己的身體,爲了平靜。

  如實觀察,知道身體不是永遠的,生、老、病、死是存在于體內的,隨著年老燃燒敗壞,身體將不再聽話-這就是完美的生命。

  *沒有身念處觀的人,忙碌如機器。

  什麼時候能觀四念處,就跟出家一樣了。

  由內在開始改變,一步踏一步,穩健,安定。

  (並非外在的袈裟,念經,才是出家)。

  *蘇格拉底將死,弟子們傷心痛哭。

  大師說:『你們爲何幹…

《靜坐實用手冊 靜坐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