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靜坐實用手冊 靜坐開示▪P2

  ..續本文上一頁擾我?你們應與我分享,

  欣賞這美麗時刻。

  現在我正在觀察整個身體。

  我的雙腿失去知覺了,你們可以捏捏看!

  兩手也失去知覺了,只感覺上半身,

  我的腿死了,還可感覺腹部......

  以前我一直想“死亡是什麼?”

  最後,舌要僵住不動了......』

  *所謂『死亡』即是最偉大的休息。

  你已經活過了,爲什麼要怕死亡呢?

  煩惱是心創造的,只因執著。

  面對死亡時,你所要求的東西一定要放下。

  『死亡』它不會拿你的東西,因爲你死時將一無所有。

  死亡是應該的,自然的,一定的,當然的,確定的。

  活著是暫時的,假的,好像人生如戲,如夢,如幻,

  若沒有警覺心,則更如『行屍走肉』。

  *上床時,即練習死亡。

  因絕大多數人都死在床上,不必怕面對死亡。

  *佛陀死亡時,弟子沒有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藥師佛...所以,不須要『不安』。

  *臨終面帶微笑而去,最好,不要難過得像鬼一樣。

  靜坐開示(十一)

  *觀察樂(PleasantFeeling)

  苦(UnpleasantFeeling)

  不苦不樂(NeutralFeeling)

  *苦、樂、不苦不樂,一定有,但是要超越它。

  *執著(ATTACHMENT)-

  過去不樂的事,爲什麼一直留在腦海裏?

  如果你真正不喜歡痛苦,爲什麼不放棄呢?

  *苦、樂如影隨形,是相對的。

  當你有警覺心的時候,Mindfulness,可以不苦不樂。

  *人被罵時,情緒會影響生理運作;

  被贊歎時,卻能做出平常做不到的事,出現奇迹。

  這就被『感覺』駕禦,成爲『感覺』的奴隸了。

  *眼、耳、鼻、舌、身、意,而心是『老板』。

  注意每一剎那,保持警覺心。

  靜坐以後,提高警覺心,六根會更敏銳。

  靜坐開示(十二)

  *心來自空無所有,亦消失于空無所有。

  *心起了貪意,要觀察它;貪欲消失,也要觀察它。

  心起了瞋恨,要觀察它;瞋恨消失了,也要觀察它。

  心起了無明,要了解起了無明;心遠離無明亦如實觀照。

  *心散亂,當下要察覺;

  心往上提升到較高層次,亦要了解;

  心屬于更高超的心態時,如實觀之;

  心專注時,要如實知。

  *當我們的心不再攀緣目標,要如實知心已遠離目標。

  若心完全從攀緣的境界解脫出來,不再執著,

  停止發生心的作用,不再執取,即觸及湦盤的體驗了。

  *我們要能百分之百觀察心,讓它不亂跑,

  就像強光照射之下,小偷不敢妄動。

  心發生作用則是業力的展現,

  讓心不發生作用,即可契入湦盤。

  *法句經雲:你只要殺死你的心,則所作皆辦。

  因爲有了心的控製,我們便迷失其中。

  *警覺心看事物很客觀;邏輯推論則易落入主觀。

  *快樂的背後,緊接著是痛苦。

  例如,你認爲有錢很快樂,但賺錢卻是辛苦的。

  唯有超越快樂、不快樂的情境,才能得解脫。

  *一切都是心想象出來的。

  心有欲望要造桌子出來時,才會有桌子。

  當我離開這屋子,不再看這桌子,也不想它,

  桌子便從心中消失。

  *比如我們在佛像之前,若心中不以爲意,佛像即無作用。

  *快樂、不快樂都是心的遊戲。

  雖是心想象的,它卻有影響力,這就是『業力』。

  開悟的人有能力擺脫業力。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警覺、觀照。

  *佛陀也有心,卻是淨化的,沒有染著的。

  *觀察我們的心,看清楚它!

  當下有警覺心,那是持續的覺照力。

  超越好、壞,不設定一個目標,不計量。

  心念來來去去,讓它來去,愈清楚愈好。

  *法句經:你若活了一百年而沒有警覺心,就如作夢般,白費了。卻比不上那一天之中有觀照的人。

  *有念頭,你知道有念頭,讓它來,讓它去。

  沒有念頭,也好。

  *放下我執。如果你在,你是錯的;如果你不在,你就對了。

  *佛陀所教的『正念』是有警覺心。

  *每天感謝佛陀,念著『是否有警覺心』就夠了。

  迷信太多則正見愈來愈少。

  *不以『成見、觀念、哲學、邏輯、理論』去看,只是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生病是一項考驗,教你如何去面對,不必憂慮。

  有警覺心的人較少生病,病患來得快也去得快。

  *正見。警覺心。保持清明。

  *念頭只爲是爲我們帶來一些問題罷了。

  生命中不需要的垃圾太多了,創造許多問題,

  喜歡跟不喜歡都要超越。

  輕松就好了。

  沈重的枷鎖不需背負在身上!

  *輸入時,觀照就夠了,警覺、觀察就夠了。

  *純感覺,不必要想。

  聽的時候只是聽,

  看的時候只是看,

  不需要目標。

  靜坐開示(十叁)

  *『定』是內心的條理、清楚,心不散亂。

  *在定中,他人怎麼好,怎麼不好,跟你無關。

  定中的要求是:條理、清楚。

  *輕松或不輕松,清清楚楚知道就夠了。

  *一切都是在感受裏,

  苦、樂是可以調整的。

  *森林裏,有蜜蜂采花蜜,

  蜜蜂未碰到花之前,嗡嗡地飛鳴,

  將降落花上,速度愈來越緩,找到目標即開始采蜜,快樂地吸取。

  不傷害到花,然後迅速離去。

  *靜坐禅修,只須輕松不必用力。

  雖有念頭,沒關系,看著它、注意它,

  調查清楚,讓它來,讓它去,

  輕松就好了。

  *『定』裏的智慧可看到真理。

  超越感受。

  *真理沒有分別心。

  *生命的美麗在哪裏?

  在安靜、放松。

  *輕松就夠了。

  我現在爲什麼輕松?

  連任何的﹁問號﹂都不必有。

  *所有我們想到的東西,都是會改變的。

  真理裏的東西是不輕易改變的,

  人們玩的遊戲,都比不上『定』中的真理,其中有心的平衡。

  最寶貴的,最奧妙的,就是吸氣、吐氣。

  清楚世界的一切。

  *內心甯靜時,知道身體不是你自己的。

  觀照吸氣、吐氣,安靜、輕松、快樂。

  靜坐開示(十四)

  *散播慈悲

  1.希望我快樂。

  2.希望讓家人快樂。

  3.希望周遭的人快樂。

  *本身快樂、輕松、沒煩惱,才能將慈悲散播給別人。

  *心柔軟、慈悲,則所有問題都不成問題了。

  *『好朋友』的特色:

  1.可愛。

  2.受敬重。

  3.博學多聞。

  4.辯才無礙。

  5.善于傾聽。

  6.能作甚深論說者。

  7.不作無用的引導。

  *一切衆生,皆珍愛其生命,故不宜殺生。

  靜坐開示(十五)

  *喜歡一個人,有一個煩惱;喜歡一百個人,則有一百個煩惱。

  舍棄這些,就更快樂了。

  *觀照:

  我『貪』比較多、較強。

  因爲貪的緣故影響解脫道的修習。

  應該及時放下『貪』,才能修大慧。

  *『貪』緣于匮乏。

  心中不再匮乏,自然無需再貪。

  *將『自我檢證』用在日常生活中,這就是佛法。

  

  

《靜坐實用手冊 靜坐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