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静坐实用手册 静坐开示▪P2

  ..续本文上一页扰我?你们应与我分享,

  欣赏这美丽时刻。

  现在我正在观察整个身体。

  我的双腿失去知觉了,你们可以捏捏看!

  两手也失去知觉了,只感觉上半身,

  我的腿死了,还可感觉腹部......

  以前我一直想“死亡是什么?”

  最后,舌要僵住不动了......』

  *所谓『死亡』即是最伟大的休息。

  你已经活过了,为什么要怕死亡呢?

  烦恼是心创造的,只因执着。

  面对死亡时,你所要求的东西一定要放下。

  『死亡』它不会拿你的东西,因为你死时将一无所有。

  死亡是应该的,自然的,一定的,当然的,确定的。

  活着是暂时的,假的,好像人生如戏,如梦,如幻,

  若没有警觉心,则更如『行尸走肉』。

  *上床时,即练习死亡。

  因绝大多数人都死在床上,不必怕面对死亡。

  *佛陀死亡时,弟子没有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药师佛...所以,不须要『不安』。

  *临终面带微笑而去,最好,不要难过得像鬼一样。

  静坐开示(十一)

  *观察乐(PleasantFeeling)

  苦(UnpleasantFeeling)

  不苦不乐(NeutralFeeling)

  *苦、乐、不苦不乐,一定有,但是要超越它。

  *执着(ATTACHMENT)-

  过去不乐的事,为什么一直留在脑海里?

  如果你真正不喜欢痛苦,为什么不放弃呢?

  *苦、乐如影随形,是相对的。

  当你有警觉心的时候,Mindfulness,可以不苦不乐。

  *人被骂时,情绪会影响生理运作;

  被赞叹时,却能做出平常做不到的事,出现奇迹。

  这就被『感觉』驾御,成为『感觉』的奴隶了。

  *眼、耳、鼻、舌、身、意,而心是『老板』。

  注意每一剎那,保持警觉心。

  静坐以后,提高警觉心,六根会更敏锐。

  静坐开示(十二)

  *心来自空无所有,亦消失于空无所有。

  *心起了贪意,要观察它;贪欲消失,也要观察它。

  心起了瞋恨,要观察它;瞋恨消失了,也要观察它。

  心起了无明,要了解起了无明;心远离无明亦如实观照。

  *心散乱,当下要察觉;

  心往上提升到较高层次,亦要了解;

  心属于更高超的心态时,如实观之;

  心专注时,要如实知。

  *当我们的心不再攀缘目标,要如实知心已远离目标。

  若心完全从攀缘的境界解脱出来,不再执着,

  停止发生心的作用,不再执取,即触及湦盘的体验了。

  *我们要能百分之百观察心,让它不乱跑,

  就像强光照射之下,小偷不敢妄动。

  心发生作用则是业力的展现,

  让心不发生作用,即可契入湦盘。

  *法句经云:你只要杀死你的心,则所作皆办。

  因为有了心的控制,我们便迷失其中。

  *警觉心看事物很客观;逻辑推论则易落入主观。

  *快乐的背后,紧接着是痛苦。

  例如,你认为有钱很快乐,但赚钱却是辛苦的。

  唯有超越快乐、不快乐的情境,才能得解脱。

  *一切都是心想象出来的。

  心有欲望要造桌子出来时,才会有桌子。

  当我离开这屋子,不再看这桌子,也不想它,

  桌子便从心中消失。

  *比如我们在佛像之前,若心中不以为意,佛像即无作用。

  *快乐、不快乐都是心的游戏。

  虽是心想象的,它却有影响力,这就是『业力』。

  开悟的人有能力摆脱业力。

  最重要的是要保持警觉、观照。

  *佛陀也有心,却是净化的,没有染着的。

  *观察我们的心,看清楚它!

  当下有警觉心,那是持续的觉照力。

  超越好、坏,不设定一个目标,不计量。

  心念来来去去,让它来去,愈清楚愈好。

  *法句经:你若活了一百年而没有警觉心,就如作梦般,白费了。却比不上那一天之中有观照的人。

  *有念头,你知道有念头,让它来,让它去。

  没有念头,也好。

  *放下我执。如果你在,你是错的;如果你不在,你就对了。

  *佛陀所教的『正念』是有警觉心。

  *每天感谢佛陀,念着『是否有警觉心』就够了。

  迷信太多则正见愈来愈少。

  *不以『成见、观念、哲学、逻辑、理论』去看,只是看清楚生命的真相。

  *生病是一项考验,教你如何去面对,不必忧虑。

  有警觉心的人较少生病,病患来得快也去得快。

  *正见。警觉心。保持清明。

  *念头只为是为我们带来一些问题罢了。

  生命中不需要的垃圾太多了,创造许多问题,

  喜欢跟不喜欢都要超越。

  轻松就好了。

  沉重的枷锁不需背负在身上!

  *输入时,观照就够了,警觉、观察就够了。

  *纯感觉,不必要想。

  听的时候只是听,

  看的时候只是看,

  不需要目标。

  静坐开示(十三)

  *『定』是内心的条理、清楚,心不散乱。

  *在定中,他人怎么好,怎么不好,跟你无关。

  定中的要求是:条理、清楚。

  *轻松或不轻松,清清楚楚知道就够了。

  *一切都是在感受里,

  苦、乐是可以调整的。

  *森林里,有蜜蜂采花蜜,

  蜜蜂未碰到花之前,嗡嗡地飞鸣,

  将降落花上,速度愈来越缓,找到目标即开始采蜜,快乐地吸取。

  不伤害到花,然后迅速离去。

  *静坐禅修,只须轻松不必用力。

  虽有念头,没关系,看着它、注意它,

  调查清楚,让它来,让它去,

  轻松就好了。

  *『定』里的智慧可看到真理。

  超越感受。

  *真理没有分别心。

  *生命的美丽在哪里?

  在安静、放松。

  *轻松就够了。

  我现在为什么轻松?

  连任何的﹁问号﹂都不必有。

  *所有我们想到的东西,都是会改变的。

  真理里的东西是不轻易改变的,

  人们玩的游戏,都比不上『定』中的真理,其中有心的平衡。

  最宝贵的,最奥妙的,就是吸气、吐气。

  清楚世界的一切。

  *内心宁静时,知道身体不是你自己的。

  观照吸气、吐气,安静、轻松、快乐。

  静坐开示(十四)

  *散播慈悲

  1.希望我快乐。

  2.希望让家人快乐。

  3.希望周遭的人快乐。

  *本身快乐、轻松、没烦恼,才能将慈悲散播给别人。

  *心柔软、慈悲,则所有问题都不成问题了。

  *『好朋友』的特色:

  1.可爱。

  2.受敬重。

  3.博学多闻。

  4.辩才无碍。

  5.善于倾听。

  6.能作甚深论说者。

  7.不作无用的引导。

  *一切众生,皆珍爱其生命,故不宜杀生。

  静坐开示(十五)

  *喜欢一个人,有一个烦恼;喜欢一百个人,则有一百个烦恼。

  舍弃这些,就更快乐了。

  *观照:

  我『贪』比较多、较强。

  因为贪的缘故影响解脱道的修习。

  应该及时放下『贪』,才能修大慧。

  *『贪』缘于匮乏。

  心中不再匮乏,自然无需再贪。

  *将『自我检证』用在日常生活中,这就是佛法。

  

  

《静坐实用手册 静坐开示》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