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脱之轮▪P7

  ..续本文上一页超的觉性――觉知者、清醒者、喜悦者与光明者。这清楚的觉性永远不会睡着,它的能量是自己自足的,且永远不会变迟钝或昏睡。在这个层次,可以两、三天不休息。

  当身体开始显露疲态时,我们就坐下来禅修,很快地进入深定五或十分钟,当出定时又是精力充沛,就如已睡了一整晚。若不考虑身体,睡眠是不太重要的,只要适度照顾身体即可,别太担忧身体的状况,让它随顺自然的法则。我们无须告诉身体怎么做,它会告诉它自己。

  就如有人敦促我们要努力一样,即使想偷懒,内在有个声音会经常激励我们。要停留在这点是不可能的,因为努力与进步已累积出一股无法阻挡的能量。请自己去验证这点,你们已研究与学习了一段很长的时间,现在该是研究与学习你们自己的时候了。

  身体的出离 是生起心出离的因缘

  在开始修行的阶段,身体的出离是很重要的。当你与世隔绝与独居时,会想起舍利弗尊者的话:「身体的出离,是生起心灵出离的因缘;深刻的禅定,是没有外在感官接触的。接着,心灵的出离,则是从烦恼中出离与觉悟的因缘。」不过,还是有些人会说出离并不重要:「若你的心是平静的,无论在哪里都没有关系。」

  这是真的,不过我们应谨记,在开始的阶段,身体在适合的环境中出离是优先的。

  今天或不久之后,在森林深处一个无人居住的僻静坟地,试试自己一个人住。或找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山顶,去那里独居,好吗?一整晚下来,将会有许多趣事,到那时你才会知道。

  即使是我,也曾认为出离不重要,但当我实地去那里做它时,才忆起佛陀的教导。世尊鼓励弟子们,远离人群去修行。开始时,这将为心的内在出离建立基础,心的出离接着将成为从烦恼中坚定出离的支持力量。

  假设你是个在家人,有房子与家庭,你得到什么出离?当回到家,才刚踏进门,就被混乱与复杂的事物所击倒,身体根本无法出离。因此,你会溜到遥远的地方隐居,那里的气氛完全不同。

  在开始修行的阶段,需要了解身体出离的重要性,接着需要找个禅师来指导。他或她能给予你守护与建议,并指出你理解错误之处,因为误解正是来自于你自认为是对的地方。就在你错的地方,你却认定自己是对的。透过老师的解释,才了解错在哪里,老师指出你的错误,正是你以为对的地方。

  无论修行有多困难 都不应舍弃森林禅师的教导

  我曾听说,有许多佛教学者比丘反复地研究经典的说法。没有理由为何我们不去实验?当是打开书本研究时,我们就以此方式学习;但当卷起袖子战斗时,就必须采用可能不符合理论的方式战斗。

  若战士根据书本到战场打仗,一定会很惨,他将完全跟不上对手的脚步。当战士很认真地作战,并且战况激烈时,就必须以超越理论的方式战斗,情况就是如此。佛经里的话只是提供遵循的指导方针与范例,且研究有时也可能导致轻忽。

  森林禅师的方式时出家人的方式,在这条道路上只有「舍」。我们根据我见,根除自我意识的本质。我向你保证,这种修行将彻底挑战你,但无论它有多么困难,也不应舍弃森林禅师与他们的教导。若无正确的指导,心与定都可能让人非常迷惑,不可能的事都会开始发生,我过去都一直很小心地处理这些现象。

  当我是个年轻比丘时,在刚开始修行的前纪几年里,还不能相信自己的心。不过,在积累了可观的经验,并能完全相信自己心的运作之后,就没有任何事能造成问题了。即使出现不寻常的现象,我也只是暂时搁置它。若我们知道这些事物的运作方式,我们自己就会停止,这一切都是智慧生起的因素。随着时间流逝,我们将发现自己变得完全自在。

  禅修 有自己发展的步调

  在禅修中,通常并非错的事也可能出错。例如盘腿打坐,下定决心:「好吧!这次我再也不瞻前顾后,集中心只注意自己!」这样是不会成功的!每次我尝试如此禅修都行不通,但我们就是喜欢蛮干。

  根据我的观察,禅修有它自己发展的步调。许多个晚上,当坐下禅修时,我对自己说:「好!今晚除非到凌晨一点,否则我绝不起身。」即使是这种念头,我就已造下一些恶业,因为不久之后,全身就感到疼痛不堪,好像快死了一样。

  反之,禅修进行得很好时,我都并未预设立场。我并未定下七点、八点、九点或其它任何目标,只是单纯地坐着,稳定地往前推进,以平等心放下。别勉强禅修,别试图解释正在发生的事,别以不实际的要求强迫心入定――你可能会发现,它变得比平常更激动与不可预料。只要让心放松,舒适自在即可。

  当你允许心轻松自在时 它就会静下来

  让呼吸在正确的步调下轻松地流动,不太短也不太长,别想让它变成什么特别的东西。让身体放松、舒适与自在,然后持续地做它。

  你的心会问你:「我们今晚将禅修到多晚?什么时候才打算退出?」它一直喋喋不休,因此你必须喝止它:「听着,老兄,别管我。」

  这个爱管闲事的家伙需要经常被教训,它和骚扰你的烦恼没有两样,不要太在意它,你必须对它强硬一点。「无论我早一点退出或熬夜,都完全不干你的事!若我想彻夜打坐,也不会影响到任何人,因此你为何要干涉我的禅修呢?」你必须如此断然地处置那个爱管闲事者。接着就能随意地坐,多久都可以,视当时的情况而定。

  当你允许心轻松自在,它就会静下来。体验这点,你将认出并领会执着的力量。当能持续打坐很久,舒适与轻松地越过午夜时,你就会知道自己已掌握了禅修的窍门,会了解贪爱与执着是如何在污染心。

  逐步修行即可 无须立下戏剧性的誓言

  有些人坐下禅修时,会在面前点一炷香,并发誓:「除非这柱香烧完,否则我绝不起坐。」然后便坐下来。在似乎过了一个小时后,睁开眼睛了解到才过五分钟而已。他们盯着香,对于香为何还这么长感到失望。

  他们再次闭上眼睛继续禅修,很快地又睁眼检查那炷香。这些人在禅修中将一事无成,不要如此做,光坐在那里幻想那炷香:「我很好奇,它是不是快烧完了?」这样的禅修是成不了事的。不要太在意这些事,心无须做什么特别的壮举。

  若想在禅修中开发心,就别让渴爱的烦恼知道基本原则或目标。「你将如何禅修,法师?」它问,「你会做多少?你想进行到多晚?」渴爱持续纠缠,直到我们妥协为止。一旦我们宣布将坐到午夜,它立即展开骚扰,不到一小时,我们就感到不安与不耐烦,无法再继续下去。

  接着,当我们斥责自己时,更多障碍会攻击过来:「无望了!什么?坐禅会杀了你吗?你说你将让心在定中不动,但它仍不可靠,且到处乱跑,你发了誓却做不到。」自贬与灰心的想法将攻击心,我们陷入自我仇视之中。没人能让你责怪与生气,那只会让它变得更糟,一旦发了誓,就必须遵守它,我们要不就满足它,不然就得死在过程中。

  别追随禅修中的现象 回头当下检视心所

  若我们真的发誓坐一段时间,就不应违背誓言与停止,但此时其实只要逐步修行与发展即可,无须立下戏剧性的誓言。尝试稳定与持续地修心,偶尔禅修会很平静,身体所有的疼痛与不适都会消失,膝盖与脚踝的疼痛会自动停止。

  我们尝试禅修时,若开始出现奇怪的影像、画面或感觉,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检查心的状态。别舍弃这基本原则,因为生起这些影像的心,必须是相对平静的。别渴望它们出现或不出现,若真的生起,就检视它们,但别让它们欺骗你。

  只要记得它们不属于我们,是无常、苦、与无我的,就如其它所有东西一样。即使它们是真的,也别停留或太注意它们。若它们顽固地拒绝消失,你就更卖力地提起正念,重新专注于呼吸。至少先做三次又长、又深的呼吸,每次都慢慢将气吐尽,这可能有效,然后再重新集中注意力。

  别对这些现象太着迷,它们不过就是如此,且可能是骗人的。无论我们是喜欢或爱上它们,或心被恐惧所污染,它们都是不可信赖的,可能是假的,或看来是真的。

  若你经历它们,别试图诠释它们的意义,或投射意义到它们身上。切记它们不是我们的,因此别追逐这些影像或感觉,而是应立即回头检视当下的心所。这是我们的行事法则,若放弃这基本原则,并误信所见的,就可能会忘记自己并开始胡说,或甚至发疯,可能丧失理智到无法和人正常沟通的地步。

  相信自己的心,无论发生什么事,只要持续观察心。对于有智慧的人而言,奇怪的禅修经验可能是有益的,但对没有智慧的人则是危险的。无论发生什么事,不要得意或惊恐,若经验到什么,就让它们发生。

  思惟与检视 所经历的每件事

  另一个趋入修行的方式,是思惟与检视我们所见、所做与经历的每件事,不放弃禅修。有些人一旦完成坐禅或行禅,便认为该是停止与休息的时候,而停止将心集中在禅修所缘或思惟的主题上,它们完全抛开它,不再如此修行。

  无论看见什么,都要探究它的实相。除了思惟世上的好人,也要思惟坏人;深入观察富人与权贵,以及困苦与贫贱的人;当你看见小孩、长者或年轻男女时,去探究年龄的意义。每件事都是可供探讨的素材,这便是你开发心的方式。

  导致「法」的思惟是缘起的思惟,因与果的过程有各种不同的表现方式:包括大与小、黑与白、好与坏等一切事物。当思考时,认出它是个思想,并思惟它就只是那样,都终归于无常、苦与无我的坟场,因此别执着它们。这是一切现象的火葬场,为了体验实相,埋葬并火化它们。

  每件事 都是无常善变的

  洞见无常意指不让自己痛苦,它是以智慧加以探究。例如,我们获得某些自认为好或令人愉快的东西,因此感到快乐。进一步仔细看看这个好与愉快,有时在持有一段时间后,便会开始感到厌烦,而想将它送人或卖掉,若没人想买,就准备丢弃。为什么?这个动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每件事都是无常与善变的。若无法卖掉或丢掉它,我们就开始苦恼。

  这整件事就只是如此,一旦充分了解后,无论再生起多少类似的情况,都能同样地被了解。事情就是如此简单,诚如古谚所说:「一叶知秋。」

  偶尔我们看见讨厌的东西,或听到烦人刺耳的噪音,便因而恼怒。检视它并记住它,因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可能会喜欢上它。我们可能会对过去讨厌的事物,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那是可能的!

  然后,洞见与智慧就会浮现,「啊!所有东西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将它们丢入这三个普遍特征的大坟场,对于自认得到、拥有并存有的喜欢事物的执着,都会消失。我们将了解,每件事基本上都相同,然后所经验的每件事,都会生起与「法」相应的洞见。

  到目前为止,我所说的每件事,都只是供你们听与想的,它仅仅是谈话而已,人们来看我,我便说话。这些主题不是应闲聊瞎扯几个小时的事,重点是去做它,起身去做它!

  这个情况就入我们约朋友去某地,我们邀请他们,并得到回答,然后便起身离开,无须罗哩罗唆,只要说适量的话即可。我可以告诉你们一两件关于禅修的事,因为我是过来人,但也许我是错的。你们的职责是,亲自去观察并发现我所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注释]

  ①心所(cetasikas):与心同时生起的名法,通过执行个别专有的作用来协助心识知所缘。一个心与许多心所同时生灭,缘起同一个所缘,而构成感觉或知觉的心理活动。心所共有五十二个(行蕴中的五十个心所,再加上受、想二蕴)。

  ②行(sankhara):泛指一切有为法,一切生灭变异之法,皆称为「行」。五蕴中的行蕴,则是指色、受、想与识之外的一切有为法。此字在泰语中写做sungkahn,通常是指身体。

  ③缘起(paticca-samuppada):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是佛陀说明众生为何会产生忧悲苦恼,如何才能脱离苦恼,到达无苦安稳的理想的说教。依照十二支缘起的顺序,依次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④有(bhava):指存在的过程。Bhava的泰文phop是阿姜查的听众所熟悉的辞汇,它通常被理解为「轮回的领域」。阿姜查此处对该字的用法并未依惯例,更强调实用的一面。

  ⑤世间解(lokavidu),又作「知世间」,为佛十号之一。即佛能了知众生、非众生两种世间的一切,既了知世间之因、世间之灭,也了知出世间之道。

  ⑥刹那(khana):一个心的寿命称为一个心识刹那。这世间单位非常短暂,诸论师说在闪电或眨眼间,就有数十亿个心识刹那生灭,每个心识刹那还可分为生、住、灭三个小刹那。

  ⑦烦恼(Khana):即染污心的心理特质,包括贪、瞋、痴与其它建立在它们之上的不善心所。

  ⑧入流(须陀洹):是指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三种烦恼,而进入智者之流者,是圣者的最初阶段者。成为此圣者之后,就用不再堕入地狱、恶鬼、畜牲,至多生于欲界七次,其后必定得正觉而般涅槃。

  ⑨择法(dhamma-vicaya)是七支觉之一。在禅修中,它是种直觉的、具有辨识力的慧,可辨别「法」的特性,通达涅槃本质,是「涅槃」的同义词。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脱之轮》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