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超的覺性――覺知者、清醒者、喜悅者與光明者。這清楚的覺性永遠不會睡著,它的能量是自己自足的,且永遠不會變遲鈍或昏睡。在這個層次,可以兩、叁天不休息。
當身體開始顯露疲態時,我們就坐下來禅修,很快地進入深定五或十分鍾,當出定時又是精力充沛,就如已睡了一整晚。若不考慮身體,睡眠是不太重要的,只要適度照顧身體即可,別太擔憂身體的狀況,讓它隨順自然的法則。我們無須告訴身體怎麼做,它會告訴它自己。
就如有人敦促我們要努力一樣,即使想偷懶,內在有個聲音會經常激勵我們。要停留在這點是不可能的,因爲努力與進步已累積出一股無法阻擋的能量。請自己去驗證這點,你們已研究與學習了一段很長的時間,現在該是研究與學習你們自己的時候了。
身體的出離 是生起心出離的因緣
在開始修行的階段,身體的出離是很重要的。當你與世隔絕與獨居時,會想起舍利弗尊者的話:「身體的出離,是生起心靈出離的因緣;深刻的禅定,是沒有外在感官接觸的。接著,心靈的出離,則是從煩惱中出離與覺悟的因緣。」不過,還是有些人會說出離並不重要:「若你的心是平靜的,無論在哪裏都沒有關系。」
這是真的,不過我們應謹記,在開始的階段,身體在適合的環境中出離是優先的。
今天或不久之後,在森林深處一個無人居住的僻靜墳地,試試自己一個人住。或找一個令人望而生畏的山頂,去那裏獨居,好嗎?一整晚下來,將會有許多趣事,到那時你才會知道。
即使是我,也曾認爲出離不重要,但當我實地去那裏做它時,才憶起佛陀的教導。世尊鼓勵弟子們,遠離人群去修行。開始時,這將爲心的內在出離建立基礎,心的出離接著將成爲從煩惱中堅定出離的支持力量。
假設你是個在家人,有房子與家庭,你得到什麼出離?當回到家,才剛踏進門,就被混亂與複雜的事物所擊倒,身體根本無法出離。因此,你會溜到遙遠的地方隱居,那裏的氣氛完全不同。
在開始修行的階段,需要了解身體出離的重要性,接著需要找個禅師來指導。他或她能給予你守護與建議,並指出你理解錯誤之處,因爲誤解正是來自于你自認爲是對的地方。就在你錯的地方,你卻認定自己是對的。透過老師的解釋,才了解錯在哪裏,老師指出你的錯誤,正是你以爲對的地方。
無論修行有多困難 都不應舍棄森林禅師的教導
我曾聽說,有許多佛教學者比丘反複地研究經典的說法。沒有理由爲何我們不去實驗?當是打開書本研究時,我們就以此方式學習;但當卷起袖子戰鬥時,就必須采用可能不符合理論的方式戰鬥。
若戰士根據書本到戰場打仗,一定會很慘,他將完全跟不上對手的腳步。當戰士很認真地作戰,並且戰況激烈時,就必須以超越理論的方式戰鬥,情況就是如此。佛經裏的話只是提供遵循的指導方針與範例,且研究有時也可能導致輕忽。
森林禅師的方式時出家人的方式,在這條道路上只有「舍」。我們根據我見,根除自我意識的本質。我向你保證,這種修行將徹底挑戰你,但無論它有多麼困難,也不應舍棄森林禅師與他們的教導。若無正確的指導,心與定都可能讓人非常迷惑,不可能的事都會開始發生,我過去都一直很小心地處理這些現象。
當我是個年輕比丘時,在剛開始修行的前紀幾年裏,還不能相信自己的心。不過,在積累了可觀的經驗,並能完全相信自己心的運作之後,就沒有任何事能造成問題了。即使出現不尋常的現象,我也只是暫時擱置它。若我們知道這些事物的運作方式,我們自己就會停止,這一切都是智慧生起的因素。隨著時間流逝,我們將發現自己變得完全自在。
禅修 有自己發展的步調
在禅修中,通常並非錯的事也可能出錯。例如盤腿打坐,下定決心:「好吧!這次我再也不瞻前顧後,集中心只注意自己!」這樣是不會成功的!每次我嘗試如此禅修都行不通,但我們就是喜歡蠻幹。
根據我的觀察,禅修有它自己發展的步調。許多個晚上,當坐下禅修時,我對自己說:「好!今晚除非到淩晨一點,否則我絕不起身。」即使是這種念頭,我就已造下一些惡業,因爲不久之後,全身就感到疼痛不堪,好像快死了一樣。
反之,禅修進行得很好時,我都並未預設立場。我並未定下七點、八點、九點或其它任何目標,只是單純地坐著,穩定地往前推進,以平等心放下。別勉強禅修,別試圖解釋正在發生的事,別以不實際的要求強迫心入定――你可能會發現,它變得比平常更激動與不可預料。只要讓心放松,舒適自在即可。
當你允許心輕松自在時 它就會靜下來
讓呼吸在正確的步調下輕松地流動,不太短也不太長,別想讓它變成什麼特別的東西。讓身體放松、舒適與自在,然後持續地做它。
你的心會問你:「我們今晚將禅修到多晚?什麼時候才打算退出?」它一直喋喋不休,因此你必須喝止它:「聽著,老兄,別管我。」
這個愛管閑事的家夥需要經常被教訓,它和騷擾你的煩惱沒有兩樣,不要太在意它,你必須對它強硬一點。「無論我早一點退出或熬夜,都完全不幹你的事!若我想徹夜打坐,也不會影響到任何人,因此你爲何要幹涉我的禅修呢?」你必須如此斷然地處置那個愛管閑事者。接著就能隨意地坐,多久都可以,視當時的情況而定。
當你允許心輕松自在,它就會靜下來。體驗這點,你將認出並領會執著的力量。當能持續打坐很久,舒適與輕松地越過午夜時,你就會知道自己已掌握了禅修的竅門,會了解貪愛與執著是如何在汙染心。
逐步修行即可 無須立下戲劇性的誓言
有些人坐下禅修時,會在面前點一炷香,並發誓:「除非這柱香燒完,否則我絕不起坐。」然後便坐下來。在似乎過了一個小時後,睜開眼睛了解到才過五分鍾而已。他們盯著香,對于香爲何還這麼長感到失望。
他們再次閉上眼睛繼續禅修,很快地又睜眼檢查那炷香。這些人在禅修中將一事無成,不要如此做,光坐在那裏幻想那炷香:「我很好奇,它是不是快燒完了?」這樣的禅修是成不了事的。不要太在意這些事,心無須做什麼特別的壯舉。
若想在禅修中開發心,就別讓渴愛的煩惱知道基本原則或目標。「你將如何禅修,法師?」它問,「你會做多少?你想進行到多晚?」渴愛持續糾纏,直到我們妥協爲止。一旦我們宣布將坐到午夜,它立即展開騷擾,不到一小時,我們就感到不安與不耐煩,無法再繼續下去。
接著,當我們斥責自己時,更多障礙會攻擊過來:「無望了!什麼?坐禅會殺了你嗎?你說你將讓心在定中不動,但它仍不可靠,且到處亂跑,你發了誓卻做不到。」自貶與灰心的想法將攻擊心,我們陷入自我仇視之中。沒人能讓你責怪與生氣,那只會讓它變得更糟,一旦發了誓,就必須遵守它,我們要不就滿足它,不然就得死在過程中。
別追隨禅修中的現象 回頭當下檢視心所
若我們真的發誓坐一段時間,就不應違背誓言與停止,但此時其實只要逐步修行與發展即可,無須立下戲劇性的誓言。嘗試穩定與持續地修心,偶爾禅修會很平靜,身體所有的疼痛與不適都會消失,膝蓋與腳踝的疼痛會自動停止。
我們嘗試禅修時,若開始出現奇怪的影像、畫面或感覺,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檢查心的狀態。別舍棄這基本原則,因爲生起這些影像的心,必須是相對平靜的。別渴望它們出現或不出現,若真的生起,就檢視它們,但別讓它們欺騙你。
只要記得它們不屬于我們,是無常、苦、與無我的,就如其它所有東西一樣。即使它們是真的,也別停留或太注意它們。若它們頑固地拒絕消失,你就更賣力地提起正念,重新專注于呼吸。至少先做叁次又長、又深的呼吸,每次都慢慢將氣吐盡,這可能有效,然後再重新集中注意力。
別對這些現象太著迷,它們不過就是如此,且可能是騙人的。無論我們是喜歡或愛上它們,或心被恐懼所汙染,它們都是不可信賴的,可能是假的,或看來是真的。
若你經曆它們,別試圖诠釋它們的意義,或投射意義到它們身上。切記它們不是我們的,因此別追逐這些影像或感覺,而是應立即回頭檢視當下的心所。這是我們的行事法則,若放棄這基本原則,並誤信所見的,就可能會忘記自己並開始胡說,或甚至發瘋,可能喪失理智到無法和人正常溝通的地步。
相信自己的心,無論發生什麼事,只要持續觀察心。對于有智慧的人而言,奇怪的禅修經驗可能是有益的,但對沒有智慧的人則是危險的。無論發生什麼事,不要得意或驚恐,若經驗到什麼,就讓它們發生。
思惟與檢視 所經曆的每件事
另一個趨入修行的方式,是思惟與檢視我們所見、所做與經曆的每件事,不放棄禅修。有些人一旦完成坐禅或行禅,便認爲該是停止與休息的時候,而停止將心集中在禅修所緣或思惟的主題上,它們完全抛開它,不再如此修行。
無論看見什麼,都要探究它的實相。除了思惟世上的好人,也要思惟壞人;深入觀察富人與權貴,以及困苦與貧賤的人;當你看見小孩、長者或年輕男女時,去探究年齡的意義。每件事都是可供探討的素材,這便是你開發心的方式。
導致「法」的思惟是緣起的思惟,因與果的過程有各種不同的表現方式:包括大與小、黑與白、好與壞等一切事物。當思考時,認出它是個思想,並思惟它就只是那樣,都終歸于無常、苦與無我的墳場,因此別執著它們。這是一切現象的火葬場,爲了體驗實相,埋葬並火化它們。
每件事 都是無常善變的
洞見無常意指不讓自己痛苦,它是以智慧加以探究。例如,我們獲得某些自認爲好或令人愉快的東西,因此感到快樂。進一步仔細看看這個好與愉快,有時在持有一段時間後,便會開始感到厭煩,而想將它送人或賣掉,若沒人想買,就准備丟棄。爲什麼?這個動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原因就是每件事都是無常與善變的。若無法賣掉或丟掉它,我們就開始苦惱。
這整件事就只是如此,一旦充分了解後,無論再生起多少類似的情況,都能同樣地被了解。事情就是如此簡單,誠如古諺所說:「一葉知秋。」
偶爾我們看見討厭的東西,或聽到煩人刺耳的噪音,便因而惱怒。檢視它並記住它,因爲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可能會喜歡上它。我們可能會對過去討厭的事物,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那是可能的!
然後,洞見與智慧就會浮現,「啊!所有東西都是無常、苦與無我的。」將它們丟入這叁個普遍特征的大墳場,對于自認得到、擁有並存有的喜歡事物的執著,都會消失。我們將了解,每件事基本上都相同,然後所經驗的每件事,都會生起與「法」相應的洞見。
到目前爲止,我所說的每件事,都只是供你們聽與想的,它僅僅是談話而已,人們來看我,我便說話。這些主題不是應閑聊瞎扯幾個小時的事,重點是去做它,起身去做它!
這個情況就入我們約朋友去某地,我們邀請他們,並得到回答,然後便起身離開,無須羅哩羅唆,只要說適量的話即可。我可以告訴你們一兩件關于禅修的事,因爲我是過來人,但也許我是錯的。你們的職責是,親自去觀察並發現我所說的,到底是不是真的。
[注釋]
①心所(cetasikas):與心同時生起的名法,通過執行個別專有的作用來協助心識知所緣。一個心與許多心所同時生滅,緣起同一個所緣,而構成感覺或知覺的心理活動。心所共有五十二個(行蘊中的五十個心所,再加上受、想二蘊)。
②行(sankhara):泛指一切有爲法,一切生滅變異之法,皆稱爲「行」。五蘊中的行蘊,則是指色、受、想與識之外的一切有爲法。此字在泰語中寫做sungkahn,通常是指身體。
③緣起(paticca-samuppada):佛教的中心思想之一。是佛陀說明衆生爲何會産生憂悲苦惱,如何才能脫離苦惱,到達無苦安穩的理想的說教。依照十二支緣起的順序,依次爲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
④有(bhava):指存在的過程。Bhava的泰文phop是阿姜查的聽衆所熟悉的辭彙,它通常被理解爲「輪回的領域」。阿姜查此處對該字的用法並未依慣例,更強調實用的一面。
⑤世間解(lokavidu),又作「知世間」,爲佛十號之一。即佛能了知衆生、非衆生兩種世間的一切,既了知世間之因、世間之滅,也了知出世間之道。
⑥刹那(khana):一個心的壽命稱爲一個心識刹那。這世間單位非常短暫,諸論師說在閃電或眨眼間,就有數十億個心識刹那生滅,每個心識刹那還可分爲生、住、滅叁個小刹那。
⑦煩惱(Khana):即染汙心的心理特質,包括貪、瞋、癡與其它建立在它們之上的不善心所。
⑧入流(須陀洹):是指斷除身見、疑、戒禁取叁種煩惱,而進入智者之流者,是聖者的最初階段者。成爲此聖者之後,就用不再墮入地獄、惡鬼、畜牲,至多生于欲界七次,其後必定得正覺而般涅槃。
⑨擇法(dhamma-vicaya)是七支覺之一。在禅修中,它是種直覺的、具有辨識力的慧,可辨別「法」的特性,通達涅槃本質,是「涅槃」的同義詞。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脫之輪》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