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觉似乎消失,你因而感到惊慌。别担心,没什么好怕的,只要觉知「呼吸已停止」即可。事实上,呼吸还在,只是比平常更细微而已,它会逐渐自行恢复正常的状态。
开始时,只要专注于让心安定与平静。无论是坐在椅子上,正在开车,驾驶船只,或做任何事,你都应娴熟于禅修,以便能随意进入平静的状态。当你坐上火车,很快就能将心带入平静的状态。这种熟练的程度,表示你对解脱道已非常熟悉。
接着你便观察,利用定心的力量,观察所经验到的东西,有时是看见的,有时是听闻、嗅、尝、触或心中想象与感觉的。无论呈现的是何种感官经验,或喜欢与否,都将之作为思惟的所缘。只要觉知正在经验的东西,别投射意义或诠释到觉知的所缘上。
若它是好的,觉知它是好的;若它是不好的,也要觉知它不好。这是世间的实相,无论善或热,一切都是无常、苦与无我的,都是不可信赖的,没有任何东西值得贪爱或执着。
若能维持这种「止」与「观」的修行,智慧自然会生起。每件被感觉与经验的事物,都会落入无常、苦与无我这三个坑里,这就是观禅。心已平静,每次心的杂染生起时,就将它们投入那三个垃圾坑的其中之一。这是「观」的本质:将每件事都丢人无常、苦与无我里,无论是好点、坏的、可怕的或其它,都把它抛进来。
很快地,了解与洞见就会在这三个普遍的特征中浮现――那是微弱的观。在这开始的阶段智慧仍很微弱,但试着继续保持这个修行。
研究佛法和修行佛法不同
该是我们开始禅修的时候了!为了觉悟、舍弃、出离与安定而禅修。这很难用言语表达,但那就如有人想认识我,他们就必须住在这里。在每天的接触下,我们最后都会彼此认识。
我也曾是个头陀比丘,行脚参访老师,且过着独居的生活。我并未四处为人开示,而是前往聆听当时的佛教大师开示。我不是去教导他们,而是去聆听任何 给我的建议。即使是年轻或戒腊较小的比丘想要告诉我什么是「法」,我都会耐心地聆听。不过,我很少参与关于「法」的讨论,因牵涉倒长篇大论时,我会看不到要点。
无论接受任何教法,在他们谈到出离与放下时,我立刻就能领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出离与放下。我们不必成为经典的专家,日复一日,我们逐渐老去,每天都在捕风捉影,却遗漏了真实的事物。修行佛法和研究它,是截然不同的事。
略过修「止」而直接修「观」 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不批评任何一种禅修形式或技巧,只要我们了解其真正的目的与意义,它们并没有错。不过,我们自称为佛教禅修者,却不严格持戒,在我看来,是永远无法成功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试着忽略解脱道最重要的部分――戒、定与慧。
有些人可能会告诉你,不要执着修止的定:「别费心在修止上,直接进到修观的智慧与洞见。」在我看来,若想要略过修「止」而直接修「观」,终将发现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不要摒弃卓越修行大师们的修行风格与禅修技巧,诸如阿姜绍、阿姜曼、阿姜通拉(Ajahn Taungrut)与阿姜优波离(Ajahn Upali)等。若确实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他们教导的道路是完全可信与真实的。若追随他们的脚步,我们就会获得真实的洞见。阿姜绍持戒精严,他从来未说应绕过它。
若这些森林传统的大师们,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建议禅修与僧规,基于对他们深切的敬意,我们应该遵从其教导。若他们说做它,我们就去做它;若他们说停止,因为它是错的,我们就停止。
我们出于信心而做它,带着诚意与决心去做它。我们做它,直到在自己心中见法,直到我们「就是」法而止。这是森林禅师们的教导,弟子们因而对他们生起深刻的敬畏之心与孺幕之情,因他们是透过遵从老师的道路,而看见老师所看见的「法」。
开始修行吧! 你就能见到「法」
试试看!照我所说的去做。若你真的去做它,就能见到「法」,成为「法」。若真的着手去寻找,有什么能阻止你呢?烦恼一定会被消除,只要用的是正确的对策――出离、静默、知足与放弃一切我见。然后,即使他人的说法是错的,你能耐心地聆听;当其说法是正确的,你也能耐心地听完。以此来检视自己,我向你保证,若你去尝试,绝对是可行的。
不过,学者们很少真正将「法」付诸修行,只有少数人如此做,真遗憾!你们远道前来拜访,已很值得赞叹,它显示出内心的力量。有些寺院只鼓励研究,比丘们不断地研究再研究,似乎看不到终点,且永远不斩断需要斩断的东西。他们只研究「平静」这字眼,殊不知唯有让心不动,才有可能真正发现有价值的东西。
你们应如此研究,才是真正有价值,且完全不会动摇的,它直接进入你们阅读的核心。不过,若学者们不修禅,他们的知识将只有很少的领悟。一旦将教法付诸修行,所研究的东西就会变得相当清晰。
因此,开始修行吧!开发这种领悟。试着住在森林,并待在其间一座小茅棚里。短暂尝试这种训练亲自试试这种感受,这将比你只是读书更有价值,然后你就可与自己进行对话。
在心放下与歇息的自然状态下观察它,当它从这个不动与自然的状态,以思想与概念的形式向外扩撒与波动时,「行」的缘起过程就启动了。
要非常小心并注意这缘起的过程,一旦它起动,离开自然的状态,修行就会偏离正轨,而落入纵欲与苦行的两端,就从这里,展开内心缘起的网络。若心境是善的,就会产生正向的缘起;若是恶的,缘起就朝负面发展。这些都在你自己的心里发生。
实地去修行 会有一条路能引导你
我告诉你们,仔细观察心如何运作是很有趣的,我可以快乐地谈论这主题一整天。当你知道心的方式时,就会了解这过程如何运作,以及它如何被心的杂染给洗脑。我将心看成一个点,心所是来拜访这个点的客人,有时这人来叫门,有时那人来访问,他们都来到访客中心。
训练心提高警觉,注意觉知他们。你应该如此照顾心,每次有访客接近时,就赶走他们。若你禁止他们进入,他们还会有地方坐吗?那里只有一个座位,而你就坐在那里,整天都耗在那个点上。
这是佛陀坚定不移的觉知,它照顾并保护心。你就坐在这里,从你出娘胎以来,每个曾来访的访客都会到这里。无论他们来访的频率有多高,总是会来到这点,就在这里。完全觉知他们,佛陀的觉性坚定不移地在此坐镇。
那些来此旅行的访客试图发挥影响力,以各种方式动摇你的心,当他们成功地让心卷入其议题时,心所就会生起。无论什么议题,不论其目标为何,都只要忘了它――它无关紧要。只要在他们抵达时,知道来访的人是谁即可。一旦他们来访,将发现只有一张椅子,只要你占住它,他们就找不到可坐的地方。他们原本想在你的耳旁窃窃私语,但这次没有座位,下次再来,仍没有座位。
无论这些喋喋不休的访客来几次,他们总是遇到同一个家伙坐在同一个地点。对于那张椅子你毫不让步,你认为他们还能忍受这情况多久?只是和他们说话,你就完全认识他们。从你开始涉世以来,每个曾遭遇过的人、事、物,都会前来造访。只要观察,并与当下保持觉知,就足以完全见法。无论讨论、观察或思惟,你都是亲自去做。
这就是讨论「法」的方式,我不知还能如何说。我可以继续以这种方式说下去,但到头来,除了说与听之外,什么都没有。我建议你们实地去修行,并亲自去看,就会遇到某些经验,会有一条道路能引导你并提供方向。
当你继续时,情况会改变,必须调整方式以对治新出现的问题。在看见清楚的路标之前,可能要花上一段很长的时间。若你打算走我曾走过的路,这段旅程一定得在你自己的心里进行,否则将会遭遇许多障碍。
听是一回事 声音是另一回事
就如听一种声音,听是一回事,声音是另一回事,我们清楚地觉知这两者,不会混淆。在寻找实相的过程中,我们依赖自然提供观察的素材,最后心自己会切开与分析现象。只要放着,心不会被卷进去。
当耳朵接触声音时,观察心里发生什么事,它们有被它绑住、缠住或带走吗?它们有受到刺激吗?至少要知道这么多。之后,当声音登录时,它不会扰乱心。
在此我们采用身边的而非遥远的事物,即使想要逃离声音也无从可逃,唯一可能逃离的方法,是训练心在面对声音时不动摇。放开声音,声音虽被放下,我们仍听得见。我们听见,但让声音走,因为我们已放下它。
我们无须迫使听与声音分开,它会因舍弃放下而自动分开,即使想执着声音,心也不会执着。因为一旦了解色、声、香、味、触、法的真实本质,心以清晰的智慧看见,则所有感受,都将掉入无常、苦与无我的范畴里,无一例外。
任何时刻听到声音,都要从这三个普遍特征去了解。每次耳朵有感官接触时,我们就听到,但它就像没听到。这并不表示心不再运作,正念与心随时都缠绕在一起,且不断相互监视。当心被训练到这程度时,无论接着选择走哪一条路,我们都是在做研究。我们将建立择法禅支⑨,这择法的动作将根据它自己的动力持续运转下去。
和你自己讨论「法」,解开并释放感受、记忆、认知、思想、动机与意识。当它们持续自行运作时,没有东西能接触它们。对于那些精通他们内心者,这个省察与研究的过程会自动进行,无须再刻意引导它。无论心倾向何方,思惟都会立即做出相应的反应。
别太担心身体的状况 随顺自然的法则
若修行达到这个层次,有另一个有趣的边际效应。睡觉时,打鼾、说梦话、磨牙与翻来覆去等现象,全都会停止。即使在熟睡中醒来时,也不会昏昏沉沉,将会感到精力充沛与清醒,就仿佛整段时间我们都是醒着一般。我过去会打鼾,但在心随时保持清醒后,打鼾就停止了。当你清醒时,怎么可能打鼾?它只有在身体不动与睡着时才出现。
心日以继夜都很清醒,这是佛陀清净而高…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脱之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