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论别人怎么说,你都很自在。为什么?因为你觉知自己。若有人对你歌功颂德,但其实你并没有那么好,你真的会相信他们吗?当然不会,你只是继续修行。若有人对自己觉知的内容缺乏信心,当受到称赞时,他便会很快地相信,认知会因而遭到扭曲。
同样地,当别人批评你时,反省并检视自己,「不!他们所说不是真的,这指控是错误的,我并非那样,他们的指控无法成立。」果真如此,有需要对他们生气吗?他们的话根本就不是真的。
不过,若我们确实如他们所指控的犯了错,则批评就是正确的。果真如此,你有需要对他们生气吗?当你能如此思惟时,就可无往而不自得。没什么事是错的,每件事都是「法」,我就是这样修行的。
心只是烦恼的帮佣 不要相信它
这是最直截了当的道路,你可以和我争辩「法」的要点,但我不会参与。我不会还嘴,只会提供一些想法供你思考。请了佛陀的教导:放下一切,以正念、正知放下。若没有正念、正知,则放下就和乳牛与水牛不分一样。若你未将心放进去,就没有正确地放下。
你放下,是因你了解世间的真相,这才是不执着。佛陀说,在修行开始的阶段必须很用功,彻底地开发,并执着很多东西:执着「佛」、执着「法」、执着「僧」,坚定与深入地执着。那就是佛陀所说,以诚心与耐心执着,并紧紧地握住。
在我自己的寻找过程中,我几乎试过所有可能的思惟方式。我为「法」献出生命,因为我对觉悟实相与到达那里的道路有信心。这些事情确实存在,就如佛陀所说,但要了解她们需要修行――正确地修行。你要将自己逼到极限,训练、省察与从根本转变,这些都需要勇气。
你应该如何做?训练这颗心。脑袋里的想法叫我们往一个方向,而佛陀则告诉我们往另一个。为何需要训练?因为心整个被烦恼层层包覆,未受训练的心就是如此。它是不可信赖的,别相信它。它是不善的,我们如何能相信不清净的心呢?
因此,佛陀警告我们,别将信任放在染污心上。一开始,心是烦恼的帮佣,但当它们混在一起久了之后,心就会整个变成烦恼本身。所有佛陀教导我们,不要相信心。
中道 就是放下快乐与痛苦
若我们好好检视自己的出家戒,就会了解整件事都和训练心有关。每当我们训练心时,都会烦躁不安,当心烦躁不安时,我们便开始思惟:「天啊!这个修行太难了!它是不可能的。」
但佛陀并不这么想。他认为当训练引起烦恼时,那就表示我们走对路了,但我们不作是想,以为那是代表错误的信号,就是这误解让修行显得如此艰巨。开始时,我们感到烦躁不安,因此认为走错路了。每个人都只想要好的感觉,而不太关系它是否正确。
每当逆烦恼并挑战渴爱时,当然会感到痛苦,我们激动、沮丧、困惑,然后放弃,自认为走错路了。不过,佛陀却说我们是对的,我们正在对抗烦恼,是它们在烦躁不安,但我们却以为是自己在烦躁不安。
佛陀说,是烦恼在激昂或沮丧,每个人都相同,这正是为何修行如此重要的原因。人们因看不清事情而失去中道,落入纵欲与苦行的两端之中。一方面,喜欢放纵贪欲,为所欲为,想舒适地坐着,又喜欢舒适地躺着伸懒腰,无论做什么都只求舒适,这就是我所说的纵欲――贪着好的感觉。在这放纵的情况下,修行怎么可能进步呢?
另一方面,若欲乐与舒适的感觉不再,我们就会不安,而为此沮丧、愤怒与痛苦,这是失去中道而落入苦行的一端。这并非平静与安定之道,佛陀警告我们,不可落入纵欲与苦行的任何一端。
经验快乐时,只要清楚觉知它即可;经验愤怒、瞋恚与不安时,则要了解自己并未遵从佛陀的脚步。那不是追求平静者的道路,而是一般人的道路。内心平静的比丘不会走上那些路,他笔直地走在中道上,左右两边深谷分别是纵欲与苦行。这才是正确的修行。
若你想接受出家的训练,就必须走在这条中道上,不落入苦、乐两端,放下它们。但感觉上,它们好像在一旁伺机侵袭我们。开始时 它们从一边踢,「哎唷!」然后,从另一边,「哎唷!」我们就好像木钟里的钟锤,在两端之间来回摆荡。中道,就是放下痛苦与快乐,这才是正确地修行。当渴望快乐袭击我们,而我们不去满足它时,就会感到痛苦。
若不走中道 永远不可能成为圣者
实践佛陀的中道,是艰苦与深具挑战性的。事情不外好、坏两端,若我们相信它们,就得服从它们的命令。若我们正在对某人生气,便会马上抓起棍子攻击他们,丝毫没有耐心;若喜爱某人,便会想从头到脚亲吻他们。我说得对吗?这两端都偏离中道,不是佛陀建议的作法。他的教导,是逐渐放下这些东西。那是一条带领我们走出「有」与再生的道路,是条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道路。
那些渴望「有」的人,是对中道无知的人。他们先落入快乐的一边,然后再整个翻转过来,落入不满与不安的一边。他们一直再中道的两边徘徊,在摆荡的过程中,始终看不到这处圣地。他们无法待在没有「有」与再生的地方,他们不喜欢那样,因此不停留。其实,无论他们是走出家门被狗咬,或飞上天空被秃鹰啄食,那都是「有」。「有」其实并未如我们想象中的好。
人们对于从「有」与再生中解脱是无知的,人心在这方面是盲目的,因此一再与它擦身而过。中道是佛陀走过的道路,是正确修行的道路,超越「有」与再生。超越善与不善的心,在中道里释放出来。
这是平静的圣者之路,若我们不走这条路,则永远不可能成为圣者,那平静永无机会展现。为什么?因为「有」与再生,仍有生与死。
佛道是不生不灭、不高不低、不乐不苦、不善不恶的。它是正直之道,是平静与安定之道,它平静地解脱欢乐与痛苦,以及快乐与忧伤,这就是修行佛法的方法。体验它,心就能停止,可停止发问,无须再寻找答案。就在那里!这正是为何佛陀说,「法」是智者可以直接自知的东西。无须问任何人,自己就可清楚地了解事物正如佛陀所说,而毫无疑惑。
喜欢某物时 检视它会将我带到何处?
我已告诉你们一些我如何修行的小故事。我并无很多知识,未学很多东西,我学的是自己的心,透过尝试错误的实验,以自然的方式学习。当喜欢某样东西时,我就检视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它会将我带往何处,不可避免地,它将会造成一些痛苦。我的修行是观察自己,随着了解与智慧的加深,我逐渐认识自己。
坚定地致力于修行!若你想要修行佛法,请试着不要想太多。若你正在修禅,发现自己想勉强达到特定的结果,那时最好先停止。当心安定而变平静时,于是你心想:「这就对了!就是这个,不是吗?」这时请停止,将一切分析与理论的知识打包收起来,别拿出来讨论或教导。那并非洞见内心的知识,它们是不同的知识型态。
当某件事的实相被看见时,它和书写的叙述是不同的。例如写下「贪欲」这些字,当贪欲真的淹没内心时,书写的文字不可能传达出和事实一样的意义。「愤怒」也一样,我们可以在黑板上写这些字,但真的发怒时,那经验是不同的。我们还来不及读那些字,心就被怒火给吞没了。
若「法」未引入内心 你就并非真的知道
这点非常重要。理论的教导是准确的,但它们需要被引入内心,必须被内化,若「法」未引入内心,你就并非真的知道与看见。我没有差别,因为我不曾广泛地学习,但我确实做过一些足以通过某些佛学理论考试的学习。
有天,我有机会去聆听一位禅修大师的开市,当聆听时,我心中浮现一些不敬的想法。
当时我不知如何聆听一项真正的开示,无法理解这位头陀比丘在说什么。他的教导好像是出于自己直接的体验,他似乎是根据实相在说法。
之后,我在修行中获得一些第一手的经验,亲见那位比丘所说的实相。我了解到应如何了解,智慧也随着那觉醒而生起,「法」在我自己的心中生根。我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了解到那位头陀比丘的教导,是出自他亲眼所见。
他教导的「法」是直接来自他自己的经验,而非书本,是根据他的了解与智慧所说。当我走上这条路时,我一一见证了他所说的每个细节,并承认他是对的。因此,我继续往前走。
把握每个修行的机会 创造未来解脱的因
尝试把握每个你可以真正修行的机会,不要在意心是否平静。最重要的是,让修行之轮持续转动,不断创造你未来解脱的因。若你已完成工作,便无须担心结果,别去忧虑无法得到的结果,忧虑是不平静的。
然而,若你不去做,如何有结果?你怎么可能看见?有寻找才会有发现,一定要吃饭,肚子才会饱。「周遭每件事都在欺骗我们」,认出这点,即使只有十次也好,但我们却一再被相同的谎言与故事欺骗。若知道他在说谎,那还不错,但我们可能要经过很久之后,才会知道这点。我们的老朋友,一再试着用他的谎话来欺骗我们。
修行佛法意指在心中持戒、习定与修慧;忆念佛、法、僧三宝;并彻底放弃一切世间法。我们的行为是在此世就会成熟的因缘,因此要认真修行。
即使必须坐在椅子上禅修,我们也能集中注意力。一开始,无须专注很多事情,只要注意呼吸,若喜欢可以结合呼吸在心里默念「佛、法、僧」。
集中注意力时,别控制呼吸,若呼吸变得费力或不舒服,就表示方法不正确。只要还无法自在地呼吸,它就会变得太浅、太深、太细或太粗。不过,一旦呼吸放轻松,就会发现它愉悦而舒适。
清楚觉知每个入息与出息,将能逐渐掌握呼吸的窍门。若作法不正确,就会失去呼吸,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最好先暂停,重新调整正念的焦点。
无论呈现何种感官经验 都当作思惟的所缘
若在禅修时,体验到心的神通现象,例如心变得光明灿烂,或看见天上的宫殿等,都无须害怕,只要觉知你正在经验的每件事,并持续禅修。经过一段时间后,偶尔呼吸好像会渐渐停止呼吸的感…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脱之轮》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