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脫之輪▪P5

  ..續本文上一頁論別人怎麼說,你都很自在。爲什麼?因爲你覺知自己。若有人對你歌功頌德,但其實你並沒有那麼好,你真的會相信他們嗎?當然不會,你只是繼續修行。若有人對自己覺知的內容缺乏信心,當受到稱贊時,他便會很快地相信,認知會因而遭到扭曲。

  同樣地,當別人批評你時,反省並檢視自己,「不!他們所說不是真的,這指控是錯誤的,我並非那樣,他們的指控無法成立。」果真如此,有需要對他們生氣嗎?他們的話根本就不是真的。

  不過,若我們確實如他們所指控的犯了錯,則批評就是正確的。果真如此,你有需要對他們生氣嗎?當你能如此思惟時,就可無往而不自得。沒什麼事是錯的,每件事都是「法」,我就是這樣修行的。

  心只是煩惱的幫傭 不要相信它

  這是最直截了當的道路,你可以和我爭辯「法」的要點,但我不會參與。我不會還嘴,只會提供一些想法供你思考。請了佛陀的教導:放下一切,以正念、正知放下。若沒有正念、正知,則放下就和乳牛與水牛不分一樣。若你未將心放進去,就沒有正確地放下。

  你放下,是因你了解世間的真相,這才是不執著。佛陀說,在修行開始的階段必須很用功,徹底地開發,並執著很多東西:執著「佛」、執著「法」、執著「僧」,堅定與深入地執著。那就是佛陀所說,以誠心與耐心執著,並緊緊地握住。

  在我自己的尋找過程中,我幾乎試過所有可能的思惟方式。我爲「法」獻出生命,因爲我對覺悟實相與到達那裏的道路有信心。這些事情確實存在,就如佛陀所說,但要了解她們需要修行――正確地修行。你要將自己逼到極限,訓練、省察與從根本轉變,這些都需要勇氣。

  你應該如何做?訓練這顆心。腦袋裏的想法叫我們往一個方向,而佛陀則告訴我們往另一個。爲何需要訓練?因爲心整個被煩惱層層包覆,未受訓練的心就是如此。它是不可信賴的,別相信它。它是不善的,我們如何能相信不清淨的心呢?

  因此,佛陀警告我們,別將信任放在染汙心上。一開始,心是煩惱的幫傭,但當它們混在一起久了之後,心就會整個變成煩惱本身。所有佛陀教導我們,不要相信心。

  中道 就是放下快樂與痛苦

  若我們好好檢視自己的出家戒,就會了解整件事都和訓練心有關。每當我們訓練心時,都會煩躁不安,當心煩躁不安時,我們便開始思惟:「天啊!這個修行太難了!它是不可能的。」

  但佛陀並不這麼想。他認爲當訓練引起煩惱時,那就表示我們走對路了,但我們不作是想,以爲那是代表錯誤的信號,就是這誤解讓修行顯得如此艱巨。開始時,我們感到煩躁不安,因此認爲走錯路了。每個人都只想要好的感覺,而不太關系它是否正確。

  每當逆煩惱並挑戰渴愛時,當然會感到痛苦,我們激動、沮喪、困惑,然後放棄,自認爲走錯路了。不過,佛陀卻說我們是對的,我們正在對抗煩惱,是它們在煩躁不安,但我們卻以爲是自己在煩躁不安。

  佛陀說,是煩惱在激昂或沮喪,每個人都相同,這正是爲何修行如此重要的原因。人們因看不清事情而失去中道,落入縱欲與苦行的兩端之中。一方面,喜歡放縱貪欲,爲所欲爲,想舒適地坐著,又喜歡舒適地躺著伸懶腰,無論做什麼都只求舒適,這就是我所說的縱欲――貪著好的感覺。在這放縱的情況下,修行怎麼可能進步呢?

  另一方面,若欲樂與舒適的感覺不再,我們就會不安,而爲此沮喪、憤怒與痛苦,這是失去中道而落入苦行的一端。這並非平靜與安定之道,佛陀警告我們,不可落入縱欲與苦行的任何一端。

  經驗快樂時,只要清楚覺知它即可;經驗憤怒、瞋恚與不安時,則要了解自己並未遵從佛陀的腳步。那不是追求平靜者的道路,而是一般人的道路。內心平靜的比丘不會走上那些路,他筆直地走在中道上,左右兩邊深谷分別是縱欲與苦行。這才是正確的修行。

  若你想接受出家的訓練,就必須走在這條中道上,不落入苦、樂兩端,放下它們。但感覺上,它們好像在一旁伺機侵襲我們。開始時 它們從一邊踢,「哎唷!」然後,從另一邊,「哎唷!」我們就好像木鍾裏的鍾錘,在兩端之間來回擺蕩。中道,就是放下痛苦與快樂,這才是正確地修行。當渴望快樂襲擊我們,而我們不去滿足它時,就會感到痛苦。

  若不走中道 永遠不可能成爲聖者

  實踐佛陀的中道,是艱苦與深具挑戰性的。事情不外好、壞兩端,若我們相信它們,就得服從它們的命令。若我們正在對某人生氣,便會馬上抓起棍子攻擊他們,絲毫沒有耐心;若喜愛某人,便會想從頭到腳親吻他們。我說得對嗎?這兩端都偏離中道,不是佛陀建議的作法。他的教導,是逐漸放下這些東西。那是一條帶領我們走出「有」與再生的道路,是條解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的道路。

  那些渴望「有」的人,是對中道無知的人。他們先落入快樂的一邊,然後再整個翻轉過來,落入不滿與不安的一邊。他們一直再中道的兩邊徘徊,在擺蕩的過程中,始終看不到這處聖地。他們無法待在沒有「有」與再生的地方,他們不喜歡那樣,因此不停留。其實,無論他們是走出家門被狗咬,或飛上天空被禿鷹啄食,那都是「有」。「有」其實並未如我們想象中的好。

  人們對于從「有」與再生中解脫是無知的,人心在這方面是盲目的,因此一再與它擦身而過。中道是佛陀走過的道路,是正確修行的道路,超越「有」與再生。超越善與不善的心,在中道裏釋放出來。

  這是平靜的聖者之路,若我們不走這條路,則永遠不可能成爲聖者,那平靜永無機會展現。爲什麼?因爲「有」與再生,仍有生與死。

  佛道是不生不滅、不高不低、不樂不苦、不善不惡的。它是正直之道,是平靜與安定之道,它平靜地解脫歡樂與痛苦,以及快樂與憂傷,這就是修行佛法的方法。體驗它,心就能停止,可停止發問,無須再尋找答案。就在那裏!這正是爲何佛陀說,「法」是智者可以直接自知的東西。無須問任何人,自己就可清楚地了解事物正如佛陀所說,而毫無疑惑。

  喜歡某物時 檢視它會將我帶到何處?

  我已告訴你們一些我如何修行的小故事。我並無很多知識,未學很多東西,我學的是自己的心,透過嘗試錯誤的實驗,以自然的方式學習。當喜歡某樣東西時,我就檢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以及它會將我帶往何處,不可避免地,它將會造成一些痛苦。我的修行是觀察自己,隨著了解與智慧的加深,我逐漸認識自己。

  堅定地致力于修行!若你想要修行佛法,請試著不要想太多。若你正在修禅,發現自己想勉強達到特定的結果,那時最好先停止。當心安定而變平靜時,于是你心想:「這就對了!就是這個,不是嗎?」這時請停止,將一切分析與理論的知識打包收起來,別拿出來討論或教導。那並非洞見內心的知識,它們是不同的知識型態。

  當某件事的實相被看見時,它和書寫的敘述是不同的。例如寫下「貪欲」這些字,當貪欲真的淹沒內心時,書寫的文字不可能傳達出和事實一樣的意義。「憤怒」也一樣,我們可以在黑板上寫這些字,但真的發怒時,那經驗是不同的。我們還來不及讀那些字,心就被怒火給吞沒了。

  若「法」未引入內心 你就並非真的知道

  這點非常重要。理論的教導是准確的,但它們需要被引入內心,必須被內化,若「法」未引入內心,你就並非真的知道與看見。我沒有差別,因爲我不曾廣泛地學習,但我確實做過一些足以通過某些佛學理論考試的學習。

  有天,我有機會去聆聽一位禅修大師的開市,當聆聽時,我心中浮現一些不敬的想法。

  當時我不知如何聆聽一項真正的開示,無法理解這位頭陀比丘在說什麼。他的教導好像是出于自己直接的體驗,他似乎是根據實相在說法。

  之後,我在修行中獲得一些第一手的經驗,親見那位比丘所說的實相。我了解到應如何了解,智慧也隨著那覺醒而生起,「法」在我自己的心中生根。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才了解到那位頭陀比丘的教導,是出自他親眼所見。

  他教導的「法」是直接來自他自己的經驗,而非書本,是根據他的了解與智慧所說。當我走上這條路時,我一一見證了他所說的每個細節,並承認他是對的。因此,我繼續往前走。

  把握每個修行的機會 創造未來解脫的因

  嘗試把握每個你可以真正修行的機會,不要在意心是否平靜。最重要的是,讓修行之輪持續轉動,不斷創造你未來解脫的因。若你已完成工作,便無須擔心結果,別去憂慮無法得到的結果,憂慮是不平靜的。

  然而,若你不去做,如何有結果?你怎麼可能看見?有尋找才會有發現,一定要吃飯,肚子才會飽。「周遭每件事都在欺騙我們」,認出這點,即使只有十次也好,但我們卻一再被相同的謊言與故事欺騙。若知道他在說謊,那還不錯,但我們可能要經過很久之後,才會知道這點。我們的老朋友,一再試著用他的謊話來欺騙我們。

  修行佛法意指在心中持戒、習定與修慧;憶念佛、法、僧叁寶;並徹底放棄一切世間法。我們的行爲是在此世就會成熟的因緣,因此要認真修行。

  即使必須坐在椅子上禅修,我們也能集中注意力。一開始,無須專注很多事情,只要注意呼吸,若喜歡可以結合呼吸在心裏默念「佛、法、僧」。

  集中注意力時,別控製呼吸,若呼吸變得費力或不舒服,就表示方法不正確。只要還無法自在地呼吸,它就會變得太淺、太深、太細或太粗。不過,一旦呼吸放輕松,就會發現它愉悅而舒適。

  清楚覺知每個入息與出息,將能逐漸掌握呼吸的竅門。若作法不正確,就會失去呼吸,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最好先暫停,重新調整正念的焦點。

  無論呈現何種感官經驗 都當作思惟的所緣

  若在禅修時,體驗到心的神通現象,例如心變得光明燦爛,或看見天上的宮殿等,都無須害怕,只要覺知你正在經驗的每件事,並持續禅修。經過一段時間後,偶爾呼吸好像會漸漸停止呼吸的感…

《阿姜查的禅修世界 第二部分 定 第六章 解脫之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