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威神力等,这些皆是巴拉密带来的利益。
圆满巴拉密所成就的果报是以阿拉汉道智与一切知智为首的无量之佛陀素质,即证悟佛果。佛陀的素质包括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身光八十腕尺,以色身为根基而具足的十力智、四无畏智、六不共智和十八不共法等无量素质的法身。总之,佛陀的一切美德素质皆是巴拉密之果。
(以上详见明昆大长老编《南传菩萨道》、帕奥禅师述《菩提资粮》二书)
--------------------------------------------------------------------------------
南北传菩萨道思想比较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了解流传于南方上座部教区的菩萨道思想,下面我们将把流传于中国汉地、西藏等大乘教区的北传菩萨道思想与上座部菩萨道之间的差异试作一番比较研究。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由于传承体系的不同,在南传佛教的菩萨道思想中,有一些是与北传佛教传统相异的观点,比如佛陀是阿拉汉,菩萨属于凡夫,菩萨并不能度人等,文中只是依据南传经论的解释而已。
一、所依的经典不同
北传佛教向来流传着「大乘佛教」,其经典体系大部分皆属于菩萨藏。波罗蜜是菩萨欲成就佛果所应实践的主要学处,所以其传承的经典绝大部分也与如何行菩萨道、圆满波罗蜜的种种见地和修持方法有关。
就专门讲述修持波罗蜜方面的经论,就有《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七九~卷六百、《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五~卷十、《解深密经》卷四、《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四、《六度集经》《大宝积经》《菩萨地持经》《大智度论》卷十一~卷十八、《大乘庄严经论》卷六、《摄大乘论》等等。
由于每一部经典所讨论的主题不同、内容各别,所以北传菩萨道的修持方法也多种多样,可谓有「八万四千法门」之多。
上座部佛教经典体系属于声闻藏,其见地与修持也多侧重于解脱道,因此有关于菩萨道思想的经典所占的比例很小,主要资料来源是巴利语经藏中《小部》的《本生经》、《佛种姓经》、《所行藏经》及它们的注释。因为佛陀是修持菩萨道、圆满巴拉密最成功、最无可争议的例子,所以其传承的一系列关于菩萨道的修持体系,皆紧扣着佛陀的本生故事,围绕着佛陀过去生修习巴拉密的实践而展开。
二、巴拉密的开合不同
北传佛教诸经论多数提到波罗蜜有六种,即六波罗蜜多、六度,它们分别为: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耐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其中,般若波罗蜜多又作智能波罗蜜、智度、明度,为其它五种波罗蜜多之根本,称为诸佛之母。
于《金光明最胜王经·最净地陀罗尼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方便波罗蜜、愿波罗蜜、力波罗蜜、智波罗蜜四种,称「十波罗蜜」。《解深密经》卷四载,施设此四波罗蜜与前六种波罗蜜为助伴,谓方便善巧波罗蜜与前三种波罗蜜为助伴,愿波罗蜜与精进波罗蜜为助伴,力波罗蜜与禅波罗蜜为助伴,智波罗蜜与慧波罗蜜为助伴。于《大方广佛华严经·离世间品》中又于六波罗蜜外再加智、愿、神通、法四种波罗蜜而成十波罗蜜。于《胜鬘狮子吼经·一谛章》中又提到常、乐、我、净四种波罗蜜。
上座部佛教通常提到十巴拉密,而此十巴拉密各各依普通、中等、究竟三个层次又可开为三十个巴拉密。同时,十巴拉密又可把性质相关联的组成一个,而缩小为布施、持戒、忍耐、精进、禅定与智慧六种巴拉密;此六巴拉密的名称、次第与释义与北传全同。六巴拉密又可归纳入真实住处、舍离住处、寂静住处与慧住处四住处,而此四住处(或一切巴拉密)最终可归纳为两个因素,即悲心与智慧。
三、对菩萨的理解不同
只要我们翻阅北传大乘经典,经常可以看到许多菩萨的名号及故事,比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大势至菩萨等等,多不胜数。
所有这些菩萨,又可以分为因地菩萨与果地菩萨两种。因地菩萨是指从初发菩提心始,经三大阿僧祇劫修行,功行圆满方证佛位的菩萨,如弥勒菩萨、地藏菩萨等是;果地菩萨谓于无量劫前已证佛果,然而为了广度众生、助佛教化,倒驾慈航,再现为菩萨身,如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是。
对于菩萨所修证的次第,北传诸经论中又分为四十位、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五十六位、五十七位等各种菩萨修证阶位说,其中又以「五十二位说」最为普遍,即: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妙觉。于此诸阶位菩萨中,前四十阶位称为「生死身菩萨」,即凡夫菩萨;初地欢喜地(或谓八地)以上的菩萨称为「法性身菩萨」,即圣者菩萨;妙觉菩萨即是佛位。
在上座部佛教经典中,通常只提到两位菩萨,一位是尚未成就佛果前的释迦牟尼,另一位则是美德亚(Metteyya,弥勒)菩萨。在斯里兰卡写成的《未来种姓》一书中曾提到有十个人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但此书是后人作品,不属于巴利圣典。
上座部经论只提到菩萨可分为慧者菩萨、信者菩萨、精进者菩萨三种,并没有不同阶位的分别;尽管菩萨的确是伟大的智者,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阶级的差别。
同时,虽然菩萨已经修行了多生多劫,而且观智要比阿拉汉圣者强得多,但在证悟佛果之前还是一位凡夫,因为菩萨的圣道智必须和一切知智同时生起。在证得一切知智之前,他的巴拉密还未成熟到足以证悟道智与果智。未证得圣道的人都还是凡夫,即使其修行达到行舍智亦然。
悉达多菩萨在身为释迦族太子时,曾在王宫中享受感官欲乐达十三年以上,而欲乐的享受乃是凡夫的行为。在《中部·圣求经》(相当于汉译《中阿含经·罗摩经》)中,佛陀自述其在觉悟之前是一个受缚于生、老、病、死、忧愁与污秽中的迷途众生。不仅悉达多菩萨如此,每一位菩萨皆相同。当悉达多菩萨出家之后,为了寻求出世间的至理,曾追随过当时的习定隐士阿罗罗·迦罗摩仙人处学习,证得无所有处定。随后又跟随优陀迦·罗摩子仙人学习,证得非想非非想处定。然而,一位圣者是不可能追随外道修习解脱之道的。在菩萨证悟无上全自觉之前,又曾以六年的时间修习极端的苦行。然而,圣者已经断除了戒禁取,不可能再修行八圣道以外的邪道法。因为当时菩萨还是凡夫,所以自然就还会有这些凡夫的行为。
四、行菩萨道的条件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要修行菩萨道,首先必须发菩提心。菩提心全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无上正等正觉心。菩提心是行菩萨道的根本;唯有发心,才能修习福德和智慧两种资粮,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趣向于无上菩提之目的。菩萨发心,以大悲为根本,以希求无上菩提,希求利乐一切有情为行相。
对于发菩提心的因缘,世亲菩萨在《发菩提心论》中指出必须具足十种胜德方能发心;《大集经·不可说菩萨品》中又列举成就十六法才能发菩提心;在《瑜伽师地论·菩萨地》中更说菩萨由于具足四缘、四因、四力而能发菩提心。
在《显扬圣教论》中提到两种发菩提心,第一种为「世俗发心」,即发心者可于一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心而发誓愿;第二种是地上菩萨的「证法性发心」。修行者初发菩提心,即名趣入无上菩提,预在大乘诸菩萨数。
许多北传经典中说只要一发菩提心,即远远超过了阿罗汉和辟支佛。《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发菩提心成就无量功德,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相同,因为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诸佛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在《大般若经》卷三六四中甚至说:假使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趣声闻、辟支地,其所获福,比之于一位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菩萨摩诃萨所获福聚,百千俱胝那庾多分亦不及一。
在北传佛教,一位修菩萨道行者除了发菩提心之外,还必须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是诸佛之本原,菩萨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梵网经),是众生之所以能成佛的根本原因。菩萨戒与具足戒等声闻戒不同,它能涵盖却又超胜于一切诸戒。在受戒对象方面,除了人之外,一切天、畜生、变化人等,但能解法师语者,尽受得戒。同时,菩萨戒不仅须「尽形寿受持」,尚须「尽未来际,从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随行人,乃至成佛。」
目前流传于汉地的菩萨戒法基本源自六种经典,即:《梵网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瑜伽师地论·菩萨地戒品》《菩萨地持经》《菩萨善戒经》和《优婆塞戒经》;其中又以出自《梵网经》的菩萨戒法最为普遍,为历代僧人所重视和传授。在汉地所传授的「三坛大戒」中,即要求受过沙弥戒、比丘戒之后的出家众须进受菩萨戒,而成为菩萨道行者。
如果说北传佛教要行菩萨道的条件是发菩提心和受菩萨戒的话,那么,在上座部佛教要成为一位菩萨的条件就是被佛陀授记为「菩萨」。修行者被授记为菩萨又必须同时具备生为男人、遇见在世的佛陀、圣德成就等八项条件。唯有具足八项条件,所发的至上愿(菩提心)才能生效;唯有在至上愿生起之后,才肯定将于未来成佛,一切决不退转,此时才被称为「菩萨」。菩萨之所以超越声闻阿拉汉,是因为一切即将被授记为菩萨的人完全有能力通过聆听一尊佛陀开示一首四行偈而证悟阿拉汉果,连同六神通及四无碍解智。
在《法句经注》和《胜者庄严复注》中说到,当佛陀从三十三天讲完《阿毗达摩》回到人间时,显现「自天下降神变」,范围上至有顶天,下至阿鼻地狱,四面八方远至无边世界,凡见到佛陀威神力之人没有一个不因此而发愿成佛。虽然发愿成佛之人不计其数,但其中信心、智能、愿力与精进力弱的人,都可能因为必须生生世世不可间断、不惜牺牲性命地实践巴拉密而退缩不前了,唯有坚忍不拔地圆满巴拉密才能成就无上佛果。
所以,单凭向往或发愿并不能证悟一切知智,即使得到…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林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