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林欣)▪P3

  ..续本文上一页授记也不能产生佛果功德,菩萨还必须圆满巴拉密。比如迭瓦达答(Devadatta,提婆达多)在过去世曾与我们的菩萨一起发愿修菩萨道,但在之后的另一世里为了一个金碗而怀恨菩萨,此瞋恨心令他乖离了菩萨道,后来也被佛陀授记最终将成为独觉佛(辟支佛)。

  所以说:佛陀出世是极为稀有难得的,要成为菩萨也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五、对三乘的解释不同

  北传经论把佛陀所说的教法分为三乘,即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其中,声闻、缘觉二乘被称为「小乘」(有时缘觉乘也称为「中乘」),以其唯自利自度,无利他之心故;菩萨乘称为「大乘」,以其能运载无量众生至菩提彼岸故。小乘乃佛对钝根劣慧之人所说,大乘为佛对上根利智之人所说。

  于《法华经·方便品》、《华严经·明难品》、《胜鬘经·一乘章》中,又立「一佛乘」(又称「佛乘」「一乘究竟教」),为大乘最高教义,谓三乘教法乃佛针对众生不同根基方便而设,三乘将究竟导归一乘。所以在《法华经》中喻二乘之涅槃乃如来方便权现之化城,并非真实;甚至说佛曾为摩诃迦叶等大阿罗汉授记,于未来世当得作佛。不过,大乘唯识学派护法一系亦有持「种姓说」者,认为有定性声闻、定性缘觉、定性菩萨等。

  上座部佛教把菩提或觉悟分为三种:全自觉或三马三菩提(sammàsambodhi)、独觉菩提(paccekabodhi)、声闻菩提或弟子菩提(sàvakabodhi)。修行者可以随自己的意愿修习至证悟三种菩提的任何一种。

  此三类觉者皆证悟彻知四圣谛的四道智,皆成为阿拉汉,在证悟涅槃或解脱方面是没有差别的。但是,佛陀除了证悟阿拉汉道智之外,还证得了唯有诸佛才能具足的「一切知智」(sabba¤¤uta-¤à

  a),能明了一切值得了解的事情,并能断除过去世的习气。在三类觉者中,一切知的佛陀称为「济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并教导他人;独觉佛只是「自渡者」,能无师自通地觉悟四圣谛,但无能力教导他人;弟子称为「受渡者」他们必须受到佛陀之助才能觉悟。

  根据上座部佛法,有三种人不能再证悟佛果:

  第一、佛陀,因为他已经证悟了佛果;

  第二、从佛陀那里得到授记未来将成为独觉佛或声闻弟子的人,因为他们肯定只会如佛陀所授记的那样;

  第三、已经证悟任何一种道果的人也不能证悟佛果。

  在证悟道果之前,修行者可以选择解脱道或菩萨道。但在证悟任何一种道果之后,声闻无法改作菩萨,因为佛陀所开示之道是「正性决定」(sammatta-

  niyàma,即固定的法则)。比如一位修行者证悟初果之后,最多将经过七番生死即证入涅槃,他们不可能再用无量劫的时间来圆满巴拉密。证悟道果必然导向涅槃,不再退为较低圣位或凡夫;阿拉汉阶段是最后的阶段,阿拉汉死后趣般涅槃,这是「正性决定」。正如佛陀说阿拉汉「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阿拉汉死后不会再投生,否则佛陀和阿拉汉所说的话就是虚假的话。但是佛陀和阿拉汉是不可能说妄语的,他们已经彻底灭除了造成未来生死的一切烦恼和业力,不再生死轮回,这是「正性决定」。因此,包括佛陀在内的所有阿拉汉都不会再生。

  六、菩萨的行持不同

  根据北传经论,菩萨乘之所以称为「大乘」,即用大车来比喻此乘能将无量众生从生死此岸运载至涅槃彼岸。菩萨乘与二乘行人的最大区别是菩萨具备「自行化他,以诸佛道成就众生」的菩提道心。

  于《金刚经》中说,菩萨应当发起如此的菩提心:所有一切有情之类,皆当令趣入无余依涅槃而灭度之。特别是证得法性生身的圣者菩萨,由于已证无生法忍,舍弃了三界生死之身,受不生不死、不可思议变易之身,能随本愿力,随所应度而度脱众生。

  据《法华经·普门品》、《楞严经·耳根圆通章》等记载,观世音菩萨由于历劫修持,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成就两种殊胜: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能随众生不同根性,示现上至诸佛、缘觉,下至鬼神禽兽的三十二应化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多次提及地藏菩萨过去曾发下大愿:尽未来际不可称计劫数,为应有罪苦六道众生,广设方便,尽令解脱,众生度尽,方成佛道。同时,地藏菩萨也从久远劫来,以不可思议神力,分身遍满百千万亿恒河沙世界,化度百千万亿人,永离生死,至涅槃乐。

  在大乘教区,菩萨能够化度一切众生的弘大行愿,已成为每一位学佛者心目中崇高的理想和不争的信仰。

  根据上座部佛教,包括佛陀、阿拉汉在内的一切圣凡众生都不能违背因果律。一位修行者唯有在证悟阿拉汉道智时,才能彻底地毁灭导致轮回再生的无明、贪爱和一切或善或恶的业。因为菩萨为了追求无上的佛果,而在授记的那一生中即放弃了证悟阿拉汉果的机会,所以在其后漫长的修行过程中,必定还要随着所造作的善恶业而数数轮回再生,直到他证悟无上佛果。业因成熟必定要受果报,这是不变的法则。在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既转生为天神、人,也经常转生为畜生,甚至还会堕落地狱受苦(如德米亚王子的前两生)。

  当然,具足巴拉密的菩萨有时也会选择「决意死」(adhimutti-mara

  a),即在他希望的时间死亡。菩萨因为大善业而可能时常投生天界,在长寿极乐的天界中很难有实践巴拉密的机会,为了不浪费时间,所以有时会选择「决意死」,投生到人间继续修积巴拉密。

  根据上座部经论,菩萨只是在忘我地帮助和利益众生,但并不曾救度任何人,我们不能把菩萨利益众生的行为说成是救度。在大量的本生故事中,我们的菩萨只是在圆满巴拉密而已,比如在萨埵那饲虎本生,那几只老虎吃了王子的肉之后,并不因此而解脱生死;在维山达拉王子本生中,那些婆罗门并不因为得到了王子的布施而证悟涅槃。

  (以上参阅帕奥禅师《菩提资粮》、《如实知见》,台湾《佛光大辞典》、正果法师《佛教基本知识》、圣严法师《戒律学纲要》等,及北传相关经典)

  虽然南北传菩萨道思想存在着不少差异,但它们之间也有许多相似甚至共通之处:

  1、两者皆源于佛陀的本生谭与弥勒成佛思想;

  2、过去有无量诸佛出世,未来有无量诸佛出世,行菩萨道也就成为可能;

  3、菩提可以分为全自觉(正等觉)、独觉和声闻三种菩提(乘),而且全自觉菩提又称为「大菩提乘」,即「大乘」,其实践者称为「菩萨」;

  4、要行菩萨道,必须发「上证佛果,下化有情」的至上愿(菩提心),而且还必须通过利乐无量无边众生、实践无量巴拉密直至圆满,方成正觉;

  5、圆满巴拉密最重要的是大悲心与智慧;

  6、菩萨无论在信心、行愿、精进、大悲、诸巴拉密和所证功德等方面,都是声闻、独觉佛所无法比拟的;

  7、如果把南传的十巴拉密归纳为六波罗蜜,则其名称、次第及释义皆与北传的六波罗蜜多相同;

  8、圆满巴拉密,能成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智、四无畏智、十八不共佛法等无量佛果功德。

  因为北传教区所流传的主要是菩萨乘思想,所以无论是在经典、见地,还是在宗派、修持法门等方面,都要比南传佛教要丰富多彩、庞大博杂得多,当然,各学派、各传承间的分歧也越大。

  在上座部佛教教区,虽然实践菩萨道者历来皆不乏其人(如斯里兰卡的圣法大长老Ven. Nà-Uyane Ariyadhamma Mahà Thera等),但菩萨道思想并没有占主导地位,所以其思想学说在流传过程中发展变化不大,基本上保留了菩萨道思想原型。又由于巴利经典及其义注在上座部佛教教区的权威地位,造成了菩萨道思想的统一性和系统性。

  如果我们很好地了解和研究上座部佛教菩萨道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将有助于我们清楚佛陀开示菩萨道思想的最初本意,将有助于我们在修行解脱道或菩萨道的路上能够更加方便善巧地积累诸巴拉密。

  

  

《上座部佛教的菩萨道思想(林欣)》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