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阿罗汉道果,他将投生在梵 天界。
因此明显地慈心比其它三无量心更为有力。
三种布萨戒
世尊在《增支部‧三集‧大品‧毘舍佉布萨经》开示布萨戒有三种:
一、 牧牛者布萨;
二、 裸体外道布萨;
三、 圣者布萨。
它们的含意是:
(一)以牧牛者的思想来受持布萨戒是为「牧牛者布萨」。放牛吃草一整天之后,牧牛者在黄昏时把牠们还给主人。到家时他只是这么地想:「今天我把牛放在某某地方吃草,带牠们去某某地方喝水。明天我将放牠们在某个草地吃草,带牠们去某个地方喝水。」
同样地,受持布萨戒者对食物有贪欲地想:「我今天吃了这样的食物,明天我将吃那样的食物。」若他整天有如牧牛者般地度过,他所持的戒就是牧牛者布萨。
(二)持有邪见的裸体外道所持的布萨戒是为「裸体外道布萨」。譬如根据他们的不杀生戒,东南西北方一百由旬之外的生物是不可杀的。但是在这距离之内杀生是受允许的,因此,给了人们造恶的机会。如此地分别被禁止与不被禁止造恶的地区之后,他们受持自己的布萨。持有这种邪见之人所受持的布萨是为裸体外道布萨。
(三)在以佛随念等清除心中的烦恼之后所持的布萨是为「圣者布萨」。圣者布萨有六种:
(a)梵布萨;
(b)法布萨;
(c)僧布萨;
(d)戒布萨;
(e)天布萨;
(f)八布萨。
(a)受持八戒后再不断地随念佛的功德(譬如阿罗汉等)是梵布萨。
(b)受持八戒后再不断地随念法的功德是法布萨。
(c)受持八戒后再不断地随念僧的功德是僧布萨。
(d)受持八戒后不曾破过任何戒,再不断地随念戒的功德是戒布萨。
(e)受持八戒后再不断地修天随念,他把天与自己来比较地省思:「有些众生在过去世具备了清净信、戒、闻法、布施与智慧的圣洁素质,因此死后得以投生在天界与梵天界。而我也同样地具备了这些圣洁的素质。」这种布萨是天布萨。(在此天代表天神与梵天两者。)
(f)在受八戒后,他如此省思:「就好像阿罗汉绝不会杀生或伤害任何生命,而时常对众生怀有悲心,我也不会杀生或伤害任何生命及时常对众生怀有悲心。如此地修行,我即是在跟随阿罗汉之道。」如此省思八戒的每一条戒来受持布萨是八布萨。
应注意的是布萨是根据其持法而分为三种与六种。然而根本上只有两种布萨戒而已,即布萨八戒与布萨九戒。
三、自然戒、惯行戒、法性戒、前因戒
(一)北俱卢洲的人自然地不会犯五戒是为「自然戒」。(这些人并没有发愿受五戒,而是本性就是不造杀生等恶业。)他们不会犯五戒并不是属于「受戒离」而是「自然离」,即使情况迫使他们犯戒,他们也不会犯戒。
(二)跟随家族、地区或宗派的传统而持戒是为「惯行戒」。(由于祖先们都不造恶,因此现今自己也跟着「家族惯行」远离造恶;由于某个地区的人民普遍上都不造恶,因此自己也随着「地方惯行」远离造恶;由于自己的宗派的成员们都不造恶,因此自己也随着「宗派惯行」远离造恶。)
(三)由于菩萨的功德,其母亲在怀孕期间里是不会想要男人的,那时她所持的是法性戒。(从怀孕了菩萨那一刻开始,菩萨的母亲就自然地持五戒与不会想要男人,包括自己的丈夫。这是因为极圣洁的菩萨正在她的胎内。由于她是基于自然法则而持戒,因此该戒被称为法性戒。)
(四)没有受到他人指导,而是由于自然倾向而持梵行戒是前因戒,例如大迦叶尊者与大具戒王菩萨。(由于在许多过去世里的持戒习惯,他们自然地在今世倾向于持戒。)
四、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资具依止戒
这四个戒主要是关系到比丘。当须弥陀隐士省察持戒波罗蜜时,他向自己说:「同样地,你应该成就四戒地。」
(一)别解脱律仪戒:
使到持戒者解脱四恶趣之戒是「别解脱律仪戒」。持此戒者:(i)应该行为正当;(ii)常去之处是恰当与无可指责的;(iii)应该视小错为大害,其罪可能有如微尘一般的小,但应看它的危险有如在水面上下的高度与深度各有十六万八千由旬的须弥山一般大;(iv)应该正当地修持戒。
更进一步的解释:
(i)在世上有应该修的善惯行法及不应该修的恶惯行法。杀生、偷盗、邪淫三身恶行与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四语恶行,合共七种恶行,以及其它导致犯戒的即是「恶惯行法」。
在此举几个导致犯戒的恶行的例子:在世间有些比丘把竹、叶、花、果、肥皂粉、牙签等东西送给在家众,他们以这种方法为生;这些比丘认同在家众说错的话,奉承他们以讨欢心,所说的话少实多假,因此降低自己的人格。他们有如保姆般地照顾在家众的孩子们,抱他们、为他们穿衣等;他们为在家众跑腿传讯;他们为在家众医病,为他们看管财物,与他们交换饮食。这些及其它受到佛陀指责的邪命是为「恶惯行法」。
即使在家众来讨竹、叶等,比丘都不可以给他们,更何况是他们没有来讨时。这种给与并非比丘们的任务,若他们如此做,他们是在毁坏在家众对戒律的信心。
关于这点有人可能会问,若比丘不给在家众所要的东西,那么不是毁了他们的信心?或者若比丘给在家众所要的东西,那不是使他们有信心,想「这是能够满足我的需求的比丘」?
即使在还未收到礼物之前,在家众对身为世尊弟子的比丘的信心是真实与清净的。但是在收到礼物之后,在家众将把比丘视为送竹、叶等之人,使到心中生起了执着。因此他们对比丘的信心已受到执着污染。真实的信心已经被毁灭了。所以世尊指责比丘送礼物的行为,称这种行为作「污染在家众的信心」。
跟一切上述的恶惯行法相对的即是应受到培育的惯行法。
(ii)去处有两种,即错与对。
错去处:有比丘跟妓女、寡妇、离婚妇女、少女、中性人与比丘尼亲蜜地相处。他们常去比丘不可去的酒馆;他们就好像在家人一般地跟国王、大臣、外道与俗家弟子混在一起。他们跟无信心、诽谤及恐吓佛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的人相处在一起。这一切比丘跟他人的亲密关系和常去之处皆是比丘的错去处。
在此「错去处」是指不善的友情和关系,以及比丘不应去之处。但若有妓女邀请比丘来接受供养食物,他们可以保持正念地去接受它。在此妓女、寡妇、离婚妇女、少女、中性人与比丘尼被视为恶去处是因为她们是五欲之乐的根源。酒馆、旅店等会危害到修习佛法。跟国王与大臣相处是无益的,他们所做的供养也可能是具有毁灭性的。无信与时常辱骂恐吓佛弟子的人之家是恶去处,因为他们会令到比丘退心与害怕。
跟上述相对的人与地方是比丘的善去处。有些居士对三宝有信心,相信业力果报,他们就好像比丘可享无尽之泉的井或湖。由于比丘们时常到来,这使到他们的家时常映着袈裟的光彩,空中流着因比丘们走动而生的凉风。这里的人希望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们健康幸福,这样的屋子是比丘的善去处。
再进一步地解释正行、不正行和行处
不正行是指不正当的行为。
有两种不正行,即身不正行和语不正行。
身不正行:加入僧团之后,某比丘对僧团无礼。他站立或坐着时推挤上座们;站或坐在他们前面;坐高过上座们;坐着时以袈裟遮头;站着说话;说话时摆手;上座们赤脚走路时,他穿着鞋走;上座们 走在较低的路时,他走在高的路;他站立或坐着时,不让下座比丘有位子;在没有上座的允许之下,他把柴捆放在火炉里,又把门关上;(在冲凉的地方)他推开上座们而先他们入水冲凉;冲完后推挤着他们先出来;他走在上座的前面;来到村子或市镇时,他急忙地跑去女子的房间;他摸小孩的头(作为喜爱的表示)。这些都是身不正行。
语不正行:加入僧团后,某比丘对僧团无礼。他没有得到上座允许就说法、回答问题或诵念别解脱;站着说话;说话时摆手;来到村子或市镇时,他毫无自制地向女人或少女说:「妳们之中某家有什么东西?有没有粥?有没有饭?有没有主要的食物可吃?我们将喝什么?我们将吃什么主要的食物?我们将吃什么甜品?妳们会供养我什么?」等等。这即是语不正行。
正行:与不正行相对的即是正行。而且有正行的比丘是有恭敬心、顺从、有惭愧心与良知的。他正确地穿好上下衣,无论前进、后退、旁视、伸弯手脚,他都保持眼光垂视,摄受自己的六根门;他的举止能激起人们的恭敬与信心;他懂得适量地吃,时常保持醒觉、正念与明觉;他少欲知足,勤于修习善法,极小心地持守等正行戒。这即是正行。
行处:行处有三种:一、亲依止行处,对提升心灵很有帮助的行处;二、护行处,作为保护心的行处;三、近缚行处,作为系缚心的行处。
(一)时常说十种有助于解脱生死轮回的正语的朋友是「亲依止行处」。依靠了这样的朋友,他得听闻未听过之法、去除疑惑、纠正见解、心变得清晰。除了这些利益之外,他提升了自己的信、戒、多闻、布施与智慧。由此,善友是亲依止行处,对提升诸如戒等善法有助益的行处。
十种有助于解脱的话语:
一、少欲论;
二、知足论;
三、离群论;
四、独处论;
五、精进事论;
六、持戒论;
七、定力论;
八、智慧论;
九、解脱论;
十、解脱智见论。
简而言之,善友时常说十种有助于解脱轮回的言论,因此带来得闻所未闻之法等五种好处。他们能够令到别人提升信、戒、多闻、布施、智慧五种素质,而他们就是亲依止行处,提供培育诸如戒等善法的助缘。
防护心的正念是「护行处」。修习正念的比丘在村子或市镇里托钵时眼光下垂,只前视一犁之地,防护六根门。他走着时不会看象群,或马群,或马车队,或军队,或女人,或男人。他不会环顾四面…
《南传菩萨道 下 第二章:持戒波罗蜜》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