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南傳菩薩道 下 第二章:持戒波羅蜜▪P6

  ..續本文上一頁阿羅漢道果,他將投生在梵 天界。

  因此明顯地慈心比其它叁無量心更爲有力。

  叁種布薩戒

  世尊在《增支部‧叁集‧大品‧毘舍佉布薩經》開示布薩戒有叁種:

  一、 牧牛者布薩;

  二、 裸體外道布薩;

  叁、 聖者布薩。

  它們的含意是:

  (一)以牧牛者的思想來受持布薩戒是爲「牧牛者布薩」。放牛吃草一整天之後,牧牛者在黃昏時把牠們還給主人。到家時他只是這麼地想:「今天我把牛放在某某地方吃草,帶牠們去某某地方喝水。明天我將放牠們在某個草地吃草,帶牠們去某個地方喝水。」

  同樣地,受持布薩戒者對食物有貪欲地想:「我今天吃了這樣的食物,明天我將吃那樣的食物。」若他整天有如牧牛者般地度過,他所持的戒就是牧牛者布薩。

  (二)持有邪見的裸體外道所持的布薩戒是爲「裸體外道布薩」。譬如根據他們的不殺生戒,東南西北方一百由旬之外的生物是不可殺的。但是在這距離之內殺生是受允許的,因此,給了人們造惡的機會。如此地分別被禁止與不被禁止造惡的地區之後,他們受持自己的布薩。持有這種邪見之人所受持的布薩是爲裸體外道布薩。

  (叁)在以佛隨念等清除心中的煩惱之後所持的布薩是爲「聖者布薩」。聖者布薩有六種:

  (a)梵布薩;

  (b)法布薩;

  (c)僧布薩;

  (d)戒布薩;

  (e)天布薩;

  (f)八布薩。

  (a)受持八戒後再不斷地隨念佛的功德(譬如阿羅漢等)是梵布薩。

  (b)受持八戒後再不斷地隨念法的功德是法布薩。

  (c)受持八戒後再不斷地隨念僧的功德是僧布薩。

  (d)受持八戒後不曾破過任何戒,再不斷地隨念戒的功德是戒布薩。

  (e)受持八戒後再不斷地修天隨念,他把天與自己來比較地省思:「有些衆生在過去世具備了清淨信、戒、聞法、布施與智慧的聖潔素質,因此死後得以投生在天界與梵天界。而我也同樣地具備了這些聖潔的素質。」這種布薩是天布薩。(在此天代表天神與梵天兩者。)

  (f)在受八戒後,他如此省思:「就好像阿羅漢絕不會殺生或傷害任何生命,而時常對衆生懷有悲心,我也不會殺生或傷害任何生命及時常對衆生懷有悲心。如此地修行,我即是在跟隨阿羅漢之道。」如此省思八戒的每一條戒來受持布薩是八布薩。

  應注意的是布薩是根據其持法而分爲叁種與六種。然而根本上只有兩種布薩戒而已,即布薩八戒與布薩九戒。

  叁、自然戒、慣行戒、法性戒、前因戒

  (一)北俱盧洲的人自然地不會犯五戒是爲「自然戒」。(這些人並沒有發願受五戒,而是本性就是不造殺生等惡業。)他們不會犯五戒並不是屬于「受戒離」而是「自然離」,即使情況迫使他們犯戒,他們也不會犯戒。

  (二)跟隨家族、地區或宗派的傳統而持戒是爲「慣行戒」。(由于祖先們都不造惡,因此現今自己也跟著「家族慣行」遠離造惡;由于某個地區的人民普遍上都不造惡,因此自己也隨著「地方慣行」遠離造惡;由于自己的宗派的成員們都不造惡,因此自己也隨著「宗派慣行」遠離造惡。)

  (叁)由于菩薩的功德,其母親在懷孕期間裏是不會想要男人的,那時她所持的是法性戒。(從懷孕了菩薩那一刻開始,菩薩的母親就自然地持五戒與不會想要男人,包括自己的丈夫。這是因爲極聖潔的菩薩正在她的胎內。由于她是基于自然法則而持戒,因此該戒被稱爲法性戒。)

  (四)沒有受到他人指導,而是由于自然傾向而持梵行戒是前因戒,例如大迦葉尊者與大具戒王菩薩。(由于在許多過去世裏的持戒習慣,他們自然地在今世傾向于持戒。)

  四、別解脫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資具依止戒

  這四個戒主要是關系到比丘。當須彌陀隱士省察持戒波羅蜜時,他向自己說:「同樣地,你應該成就四戒地。」

  (一)別解脫律儀戒:

  使到持戒者解脫四惡趣之戒是「別解脫律儀戒」。持此戒者:(i)應該行爲正當;(ii)常去之處是恰當與無可指責的;(iii)應該視小錯爲大害,其罪可能有如微塵一般的小,但應看它的危險有如在水面上下的高度與深度各有十六萬八千由旬的須彌山一般大;(iv)應該正當地修持戒。

  更進一步的解釋:

  (i)在世上有應該修的善慣行法及不應該修的惡慣行法。殺生、偷盜、邪淫叁身惡行與妄語、兩舌、惡口、绮語四語惡行,合共七種惡行,以及其它導致犯戒的即是「惡慣行法」。

  在此舉幾個導致犯戒的惡行的例子:在世間有些比丘把竹、葉、花、果、肥皂粉、牙簽等東西送給在家衆,他們以這種方法爲生;這些比丘認同在家衆說錯的話,奉承他們以討歡心,所說的話少實多假,因此降低自己的人格。他們有如保姆般地照顧在家衆的孩子們,抱他們、爲他們穿衣等;他們爲在家衆跑腿傳訊;他們爲在家衆醫病,爲他們看管財物,與他們交換飲食。這些及其它受到佛陀指責的邪命是爲「惡慣行法」。

  即使在家衆來討竹、葉等,比丘都不可以給他們,更何況是他們沒有來討時。這種給與並非比丘們的任務,若他們如此做,他們是在毀壞在家衆對戒律的信心。

  關于這點有人可能會問,若比丘不給在家衆所要的東西,那麼不是毀了他們的信心?或者若比丘給在家衆所要的東西,那不是使他們有信心,想「這是能夠滿足我的需求的比丘」?

  即使在還未收到禮物之前,在家衆對身爲世尊弟子的比丘的信心是真實與清淨的。但是在收到禮物之後,在家衆將把比丘視爲送竹、葉等之人,使到心中生起了執著。因此他們對比丘的信心已受到執著汙染。真實的信心已經被毀滅了。所以世尊指責比丘送禮物的行爲,稱這種行爲作「汙染在家衆的信心」。

  跟一切上述的惡慣行法相對的即是應受到培育的慣行法。

  (ii)去處有兩種,即錯與對。

  錯去處:有比丘跟妓女、寡婦、離婚婦女、少女、中性人與比丘尼親蜜地相處。他們常去比丘不可去的酒館;他們就好像在家人一般地跟國王、大臣、外道與俗家弟子混在一起。他們跟無信心、誹謗及恐嚇佛弟子(比丘、比丘尼、男女居士)的人相處在一起。這一切比丘跟他人的親密關系和常去之處皆是比丘的錯去處。

  在此「錯去處」是指不善的友情和關系,以及比丘不應去之處。但若有妓女邀請比丘來接受供養食物,他們可以保持正念地去接受它。在此妓女、寡婦、離婚婦女、少女、中性人與比丘尼被視爲惡去處是因爲她們是五欲之樂的根源。酒館、旅店等會危害到修習佛法。跟國王與大臣相處是無益的,他們所做的供養也可能是具有毀滅性的。無信與時常辱罵恐嚇佛弟子的人之家是惡去處,因爲他們會令到比丘退心與害怕。

  跟上述相對的人與地方是比丘的善去處。有些居士對叁寶有信心,相信業力果報,他們就好像比丘可享無盡之泉的井或湖。由于比丘們時常到來,這使到他們的家時常映著袈裟的光彩,空中流著因比丘們走動而生的涼風。這裏的人希望比丘、比丘尼及男女居士們健康幸福,這樣的屋子是比丘的善去處。

  再進一步地解釋正行、不正行和行處

  不正行是指不正當的行爲。

  有兩種不正行,即身不正行和語不正行。

  身不正行:加入僧團之後,某比丘對僧團無禮。他站立或坐著時推擠上座們;站或坐在他們前面;坐高過上座們;坐著時以袈裟遮頭;站著說話;說話時擺手;上座們赤腳走路時,他穿著鞋走;上座們 走在較低的路時,他走在高的路;他站立或坐著時,不讓下座比丘有位子;在沒有上座的允許之下,他把柴捆放在火爐裏,又把門關上;(在沖涼的地方)他推開上座們而先他們入水沖涼;沖完後推擠著他們先出來;他走在上座的前面;來到村子或市鎮時,他急忙地跑去女子的房間;他摸小孩的頭(作爲喜愛的表示)。這些都是身不正行。

  語不正行:加入僧團後,某比丘對僧團無禮。他沒有得到上座允許就說法、回答問題或誦念別解脫;站著說話;說話時擺手;來到村子或市鎮時,他毫無自製地向女人或少女說:「妳們之中某家有什麼東西?有沒有粥?有沒有飯?有沒有主要的食物可吃?我們將喝什麼?我們將吃什麼主要的食物?我們將吃什麼甜品?妳們會供養我什麼?」等等。這即是語不正行。

  正行:與不正行相對的即是正行。而且有正行的比丘是有恭敬心、順從、有慚愧心與良知的。他正確地穿好上下衣,無論前進、後退、旁視、伸彎手腳,他都保持眼光垂視,攝受自己的六根門;他的舉止能激起人們的恭敬與信心;他懂得適量地吃,時常保持醒覺、正念與明覺;他少欲知足,勤于修習善法,極小心地持守等正行戒。這即是正行。

  行處:行處有叁種:一、親依止行處,對提升心靈很有幫助的行處;二、護行處,作爲保護心的行處;叁、近縛行處,作爲系縛心的行處。

  (一)時常說十種有助于解脫生死輪回的正語的朋友是「親依止行處」。依靠了這樣的朋友,他得聽聞未聽過之法、去除疑惑、糾正見解、心變得清晰。除了這些利益之外,他提升了自己的信、戒、多聞、布施與智慧。由此,善友是親依止行處,對提升諸如戒等善法有助益的行處。

  十種有助于解脫的話語:

  一、少欲論;

  二、知足論;

  叁、離群論;

  四、獨處論;

  五、精進事論;

  六、持戒論;

  七、定力論;

  八、智慧論;

  九、解脫論;

  十、解脫智見論。

  簡而言之,善友時常說十種有助于解脫輪回的言論,因此帶來得聞所未聞之法等五種好處。他們能夠令到別人提升信、戒、多聞、布施、智慧五種素質,而他們就是親依止行處,提供培育諸如戒等善法的助緣。

  防護心的正念是「護行處」。修習正念的比丘在村子或市鎮裏托缽時眼光下垂,只前視一犁之地,防護六根門。他走著時不會看象群,或馬群,或馬車隊,或軍隊,或女人,或男人。他不會環顧四面…

《南傳菩薩道 下 第二章:持戒波羅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