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对治自己心中的迷茫,却要调服那些野性难驯的众人,实愚不可及。
(九)身心上已经生起之(善妙)觉受,不予以培护增长,却一心为了今生此世的事物呕心费力,实愚不可及。
(十)在因缘已经会合的今天,不发奋精进,却懒散懈怠,陷入逸乐之中,实愚不可及。
十项需要之法:
(一)最初需要对生死轮回生起畏惧之心,决心要逃脱。就象被屠夫拴住的麋鹿一样。
(二)中间需要一个“死而无悔”的精进,象一个勤劳耐久的农夫耕田一样。
(三)最后需要一个乐陶陶,安稳稳“无可死者”之心,象一个具大威权,成大事业之伟人的心胸一样。
(四)最初此心要觉得无一刻一分的空闲,就象是身上的要害处中了利箭之人一样。
(五)中间需要一个心无旁骛的修观,就象是丧了独子的母亲一样。
(六)最后心中要觉得(空荡荡的)无事可作,就象是牧羊人眼见羊群被强徒赶走了一样。
(七)最初于佛法生起决定的了解和信心时,那感觉就象是饿极了的人,得到美食一样。
(八)中间于自心生起决定的了解和证悟时,那感觉就象是力士(掘山)获得宝藏一样。
(九)最后于不二双运之理,生起决定的证悟时,那感觉就象是直捣骗子的老巢,拆穿他的骗局一样。
(十)在决定证悟了惟此无他之真性时,就象是乌鸦从大海中的船上起飞,心中塌实地无丝毫惧畏一样。
十项不必作的事:
(一)若能证悟心性本空,就不必在闻思上费力了。
(二)若能悟知自心明体本无垢染,就不必在净除罪业上费力了。
(三)若能住于空性真道,就不必在积聚资粮上费力了。
(四)若能常浸润在本来面目中,就不必在方便道上费力了。
(五)若能悟知妄念即是法性,就不必修持或争取无念了。
(六)若能悟知烦恼无根,就不必依赖任何对治法了。
(七)若知名闻美誉如梦如幻,就不必斤斤于立破成败了。
(八)若知痛苦即是成就,就不必另求快乐了。
(九)若能悟知自心本来无生,就不必修转识往生法了。
(十)若一切所行皆是为了利他,就不必寻求自利了。
十项殊胜之法:
(一)在六道一切众生中,能获一暇满人身,实极为殊胜。
(二)在不信佛法的众人群中,得一信佛之人,实极为殊胜。
(三)在百千宗派中能得此具足心要义之宗派,实极为殊胜。
(四)由闻思所得之万千智慧,不及由修证所生之一刹那智慧来得殊胜。
(五)行万千有为法之善业,不及行一刹那之无为法善业来得殊胜。
(六)修持万千种的有缘三昧,不及修持一刹那之无缘三昧来得殊胜。
(七)行无量之有漏善业,不如行一刹那无漏善业来得殊胜。
(八)生起万千种的觉受,不如生起一刹那之证悟来得殊胜。
(九)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行万千善行,不如修一刹那之无目的之善行来得殊胜。
(十)以万千红尘中的财物作为布施,不如“一物不执”来得殊胜。
十项任何皆好之法:
(一)心已入法之人,舍弃事务也好,不舍弃事务也好。
(二)已经完全断了惑的人,修行也好,不修行也好。
(三)已经斩断贪执欲乐的人,修持无贪法也好,不修也好。
(四)现量证悟法性之人,独自在山洞中睡觉也好,在众人群中作管带也好。
(五)现证诸法如幻之人,独自住山也好,十方去游历也好。
(六)于身心已得自在之人,舍弃欲乐也好,依伴欲乐也好。
(七)具足(真正)菩提心之人,在寂静处修行也好,在众人群中作利他之事也好。
(八)具足真挚坚固的信心,无变化动摇之人,和上师住在一起也好,不住在一起也好。
(九)见闻广博,深知佛法精进的人,得到成就也好,碰到魔障也好。
(十)已得最胜证悟之瑜伽士,具有一般的神通也好,没有神通也好。
由正法所出生之十项功德法:
(一)十善,六波罗蜜多,一切法空性,诸菩提分法,四种圣谛,四静虑,四无色定,真言乘之成熟解脱等,出世解脱之道皆为佛道所出生之功德法。
(二)于人趣中,生具上贵种姓之家,如婆罗门,舍主等,天道中如四天王等欲界六天,色界天之十七天,无色界之四天等亦皆为佛道所出生之功德法。
(三)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果,佛果,乃至一切智者之降世,出家(成道、降魔、转*轮)等亦是由此佛道所出生之功德法。
(四)以宏愿及发菩提心之威力(于菩提果位时),任运出生大悲心而变现报化二种色身,乃至轮回未空时,能任运成就利益众生诸事业等,亦皆由此佛道所出生之功德法也。
(五)诸菩提以悲愿力,能随种种众生、种种不同之需求,予以适宜的滋养和满足,诸资生具亦皆令成办,此皆佛道所出生之功德法也。
(六)三恶道及无暇之处所,偶或亦有些微之乐趣,此亦皆由佛道之福德所至,故亦是佛道所出生之功德法也。
(七)恶劣之人因正法故,心得转变,居善士位,众人所尊,恭敬顶戴,此亦佛道所生之功德法也。
(八)昔日纵性作恶而堕地狱,报尽出狱而逢正法,回心向善获人、天身,得遇解脱安乐之道,此亦佛道所生之功德法也。
(九)若于正法或稍具信心,或略具尊敬,或微有安乐,或略守法仪,(其人不久)终能住贵胜处,悦意快乐,此皆佛道所生之功德法也。
(十)舍弃世间一切财物,离家出家,于山林、洞穴、寺庙等处安住修行,资生食用自然而至,(如是胜妙因缘)亦皆佛道所生之功德法也。
十项唯名(无实)之法:
(一)“根”之本性实不可言诠,因此所谓根者唯名(无实)耳。
(二)“道”者实无能行及所行,因此所谓道者唯名无实耳。
(三)本性无能见所见,因此所谓“证悟”者,唯名无实耳。
(四)本元之性无能修所修,因此所谓“觉受”者唯名无实耳。
(五)本来之性无能行所行,因此所谓“行”者唯名无实耳。
(六)就实意而言,实无能守所守,因此所谓“三昧耶戒”者,唯名无实耳。
(七)就实意而言,实无能积所积,因此所谓“二种资粮”者,唯名无实耳。
(八)就实意而言,实无能净所净,因此所谓“二障”者,唯名无实耳。
(九)就实意而言,实无能断所断,因此所谓“轮回”者,唯名无实耳。
(十)就实意而言,实无能证所证,因此所谓“果位”者,唯名无实耳。
十项任运成就之大乐:
(一)一切众生心中之自性常驻法身,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二)本元法性离一切诸相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三)离边越意之悟境,离一切宗派偏见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四)心离作为之觉受,无一切缘想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五)无为无作之行,离一切取舍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六)与法性及智慧无有分别之(佛陀)法身,离一切能所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七)法性、智慧、法身三无差别,离一切能所之戏论,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八)自然之悲心流出报身佛,离一切生死变动,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九)转*轮者,离一切我见诸戏论相,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十)不可限量之慈悲所出生之度生事业,不受时间与空间限制,因此大乐任运成就。
现证无漏诸上师以及至尊圣救度母等殊胜本尊,(特使阿底峡尊者父子等),为光大佛法于北方雪山国之西藏,由彼所传之嘎当派无垢诸口授,余曾亲闻持受之。
于圣地印度享如日月美誉之帝洛巴及那洛巴及玛尔巴罗扎巴等得经教及修持二种大成就之诸上师,并其心要受持者尊者密勒日巴所怀诸无漏心要口授,连其前之嘎当派所传,融会贯摄一味而撰此胜道宝鬘集。余嘎当及大手印二传承诸口诀之心要受持者,东方达波里贡索朗仁青(冈波巴)誌。
1此句打哇桑都译曰:“在选择上师时,弟子必须知道自己的功德与过失”,但原文似非此意,未敢决定。可能渠所据者为另一版本。
2此大概是指自己的身口意已成为佛之身口意,无复为凡夫境界,身为坛城,语即真实,意为智慧,但亦不敢确定。
3此指耐他怨害忍,安受众苦忍和法思圣解忍。
4直译为恶浊之时,但此处“时,世”似可通用。
5闻思即是指广学佛法之教义,祛疑精思以获得必须之佛法智识。
6较明显的另译:心意造作所显出之(假)空,常被误认为是(那真实的)本体如是之空。
7原意不明,另译是:入魔常被误认作是扫荡迷执的法行。
8这恐怕也要看当时社会和出家之实际情况才能决定。在冈波巴时代之西藏,这句话很对,但在别的地方和别的时代,就不一定适用了。
9法门此处可能指出家人而言。
10原文Chos.pa广义可指任何学佛人或趋入佛法之人,但此处就文气来看,似乎是指出家的学佛人。
11为众生除病乃学佛人之应尽责任,此处恐系诫告专修之士,不可轻易将善行及定慧之威力,一味用在治病及替小儿延命上,因而浪费威力而增道障。
12原文作十二项法,但数来数去只有十一种(
)。
13原文作Shes.bYahi.gNas.Lugas直译作“所知法的本性”。但所知二字如直译,可能会引起关于知识论方面之问题,其实藏文术语之习惯说一切所知法Shes.byahi.chos.Thamas.chad.,即是一切法的意思。故此处不拟因习语之不同而直译,可能会造成不必要之许多问题也。
14印度西藏汉地各种佛教圣地甚多,有些藏人会以多年之光阴到处去朝礼圣迹者。
这样就浪费了许多时间,在旅途中游荡亦会遇缘而作各种恶业。
15此四种层次,大概是指密乘之四喜四空。
16难以确定,可能指显空,幻空,乐空,悲空等。
17此譬喻尝见于大手印之教典中。海船中的鸟,纵使飞出,最后仍旧回到船上。世念无论如何纷飞,终究仍收摄入法身,无他处可落脚也。
18此为一极重要和极特殊之大乘观点,其伦理学之基础,似犹待研讨。此观点之可能理由是:A、能无量故,B、以真如佛性而自然成功,所行恰到好处故,C、目的原来具足故,不必作意去追求,法尔能达成故。
《成就胜道宝鬘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