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
昂旺朗吉堪布 口授
郭和卿 译
缘起
师云。今当开讲胜传修心七义论,先引宗喀巴大师言教,以作缘起。宗喀大 师颂云:「暇满身如牟尼宝,多生累劫难一遇。今得此身闻正法。获大利益宜修 学」。应作如是思维。从无始来,生死流转,受种种苦,与种种乐。如是苦乐, 于未来生中,尚当续受,无有穷尽。六道诸苦,有损无益,此易了知。即过去曾 受百千万亿诸乐,事过境迁,于今安在。空无受用,何益于我。如是世间苦乐, 不但不能断除我之生死烦恼,反令我之生死烦恼炽盛。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然 彼不明佛法者,智慧短浅,毕竟不知此义。诸君得暇满身已,依止善知识,听闻 佛法,深知此义。当随此顺缘,取修学心要之法。所谓心要之法,即佛所说,能 令众生求得究竟安乐之无倒正教。众生莫不愿离苦得乐,而以其心颠倒,不知离 苦得乐,一云何能致。惟依佛说无倒正教,乃能离一切苦,得究竟乐。佛以如是 之法,教化众生。是法在诸法中,总为修心最称精要。故云心要也。闻知后即当 修学,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明日。或藉口人事未尽,姑置修学为后图。如是迁延 自误,于我法中,名为懈怠,非法器也。佛说死无常,备载经教中。死来无定期, 非能预卜。今有在将死之前一日,犹作此生之百年大计者。愚痴可悯。若斯之流, 虚得人身,不修佛法,喻如宝山空过,枉费资粮。一息不来,长离此世。外道谓 人死如灯灭,此堕断灭见。内道则不谓然。现生,由过去未断之心,继续而来。 明日,由今日之心,接济以去。故躯壳有舍弃之日,而心流从无断灭之时。既有 心流,则决定受生。受生,能自在否。曰不能。凡夫以不断心识,随业受生,如 风中絮。心识是絮。烦恼业力是风。由烦恼风牵引心识之絮,往生善恶之趣中。 飘摇不能自主。龙树菩萨宝蔓论云:善因获善果,恶因获恶果。众生多造恶因, 而希善趣。结果堕恶趣中。今日检讨,一日十二时中,起心动念及所作为能有几 善。偶有小恩之惠;施及于人,尚有矜异。其习于为恶,疏于为善,已可知矣。 临命终时。以恶业力强故,如磁吸铁,必牵向恶趣受生。恶趣者,经云三恶道。 即地狱、饿鬼、畜生道也。星火炙眉,痛犹难忍。何况大热地狱炮烙焦烂,不可 名状。经日不食,饿犹难忍,何况饿鬼历千万年,水浆不入于口。湫隘之室,居 犹难安,何况畜生,猪犬所栖,污秽不堪。如是偶举一端,知三恶道苦,非人所 能忍受。于此深生布畏,亟求遮止三恶途正法。其法唯一,皈依三宝。依无倒正 教,止恶修善,方得免投恶趣,而生三善道中。次复思维,虽以善因,得生人、 天、阿修罗、三善道,而此三善道,未断生死,仍未离苦。即论人天,人苦甚多, 不能具说。天有行苦、坏苦,不得自在。诸天自以福报,虽受诸乐,而报尽还堕。 或始生天上,旋沦地狱。欣悲迭代,颠倒轮回,有何可恋。于此生起出离生死轮 回之心。依经教以戒定慧三学,断生死根,脱轮回出苦。经云,依烦恼业力他起 故,于轮回中无自在故。必依三学,发出离心也。发出离心,修习三学,虽自得 解脱,然距成佛尚远。为大乘所不许。故复次思维无始以来,多生父母,无量无 边。现满三千大千世界有情,无一不曾为我之父母。于得安乐,置父母于不顾, 此在世俗,名为不孝。今正学佛,安可忘亲。然如世间父母,食以甘旨,被以轻 暖,乃至躬候起居,亲承色笑,具足世间说名为孝之种种美德,无微不至悉以奉 之父母。仅致父母于现世中,暂获有漏安乐,仍非究竟。今此一切如母有情,皆 欲高苦得乐,心颠倒故,求乐反苦,深可悲悯。如是生起悲心,我愿为诸如母有 情,觅取离苦得乐之无倒正教而行度脱。如是生起慈心,于诸如母有情,作度脱 事。是事为我一人负荷,决不倭诸何人,如是生起增上心。度脱一切如母有情, 唯佛具此堪能。佛一毛孔放光,可化百千万忆身,为众生说法,而行度脱。我亦 希此堪能故,为度脱一切如母有情,而发愿成佛。如是则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生 起者,则名菩萨。唯菩萨能行六度四摄。然先须闻思。今此所说胜传修心七义论, 即为菩萨成就菩提心之方便大法。故诸君当发愿为要切如母有情,而听此法。以 上摄举宗喀巴大师菩提道次第大意。今为无损黄教宗风而说。诸君当依所说次第, 思维学法。最初须发心。所发即菩提心,必如菩提道次第思维。而后所发之心, 始臻猛利。如仅云为利有情,愿成佛一句,则太简括,思亦薄弱,终难发生强大 心力。当观一切轮回,无非衰损。生必有死,富必至穷,发出离心。以此推一切 有情,而生悲心、慈心、增上心、菩提心。一一而思,促令心力强大。勿仅守为 利有情愿成佛一句,便谓己足。守一句者,说名词句菩提心,一名口头菩提心, 非真实菩提心也。
次于夫说本法之前,应知听法规矩。诸经多云,善为谛听,一心受持。听法 者应如经说。凡听法有三种过患。一者,器不净过患。二者,器覆过患。三者, 器漏过患。经云:谛听,则心不外驰,听闻皆实。此如器不倾覆,有盛物用,可 对治器覆过患。经云:受持,则听后能时时忆念。此如器无漏穴,常能盛物,可 对治器漏过患。经云:善为,则善发听法之清净心。此如器无染污,能容净物。 可对治不净过患。故经云:善为谛听,一心受持。此二句经文。遮止听法三过患 门。故听法者,应如经所说而作也。又听法为断除生死烦恼,为利有情成佛。如 此乃是正发心。若为名闻利养,则发心不正,非善为也。上述听法规矩,听受本 法如是,听受余一切法,亦应如是。
复次,当知闻法者应为者五事。一者,如镜照污点而察。二者,于低处坐。 三者,柔顺而住。四者,喜笑而视。五者,如饮甘露而食。所说之法,喻如明镜, 照见我染污恶处,应生惭愧。照见我清净善处,应生欢喜。此是如镜照而察义。 余不具说。闻此要诀,在法与心契,法与心交相印证。如是闻法,始为合法。听 受本法如是,听余一切法亦应如是。
释论名及传承本法。译名胜传修心七义论。胜者,在藏文义为大。传者耳传。 今直译大耳传(其文不辞)。故简译胜传。佛所说法,皆用文句流通。唯本法是 口耳相传,成不共法,有秘密义,故曰胜传。释迦牟尼佛传文殊师利,文殊传寂 天菩萨,寂天传阿那打,阿那打传勇金刚,勇金刚传仁青巴瓦,仁青巴瓦传金洲 大师,金洲大师传阿底峡尊者,阿底峡尊者传仲登巴,仲登已传博朵瓦,博朵瓦 传夏日阿瓦,夏日阿瓦,传伽喀巴。伽喀巴为迦当派大德,精通五明,具足密最 高种姓。游方时,于逆旅主人案上,见片纪书修心铭有云:一切意乐,舍诸有情。 一切损害,摄归自己二句。大为惊叹。意此中当有殊胜教授。以叩逆旅主人,知 从朗日汤巴大师处获得。逆旅主人云:朗日汤巴大师,已示圆寂,彼大弟子二人, 得其传承,皆善说法。然彼此互不相下。伽喀巴思维,二大弟于尚不相下,何能 通达二句义。遂不请谒。实则二大弟子因互相推重,皆不肯独踞法位,不得已, 轮流讲授。逆旅主人,误以为争,而伽喀巴不知也。闻夏日阿瓦与朗日汤巴齐名, 即诣夏日阿瓦处听讲。经六日,不闻及二句义。又以为彼师无知,留此无益,已 整装欲去。第六日,夏日阿瓦登座,说云:一切衰损,系由己召,非关他作。听 众茫然不省,独伽喀巴以为此已涉及二句义,始决心依止。一日夏日阿瓦说法毕, 下座绕塔经行。伽喀巴展袈裟为座,启请夏日阿瓦安坐,恭敬礼拜,而后问曰: 承师有言,一切衰损,系由自召,非关他作,此实语否。夏日阿瓦曰:舍此别无 真实。伽喀巴因举前二句,问此义可否修习。夏日阿瓦答:汝不欲成佛则已,如 欲成佛,必须修习此二句义。问:何以师说累日,不及此义。答非我不说,无人 听受,欲说无处。问二句有法源否。答:宝蔓论。彼论以众生一切过患,成熟自 己,以自己一切功德,成熟众生。是此二句法源。伽喀巴已知二句法源,心生净 信,即求教授。夏日阿瓦曰:汝若有恒,可承此法。伽喀巴遂留依止。经十四年。 尽获夏日阿瓦秘密教授。一日有患白癞病者就见伽喀巴,求为医治。伽喀巴授以 教授中取舍之法。其人受持修习,白癫病良已,一时盛传伽喀巴有治麻疯秘诀, 并误本法为治麻疯法云。在伽喀巴以前,但由耳传,未登记载。至伽喀巴以为如 是殊胜文殊法,要能利益一切有情。如传承中断,当为一切诸佛菩萨之所悲叹, 于是常时为人讲说。经门弟子纂集成颂,笔之于书,即今修心七义论根本颂文也。
科 判
今释颂文科判为三 一、礼赞殊胜境 二、开演正教义 三、导引弟子入正教义
一、礼赞殊胜境者,过去诸大菩萨于造论时,必先安立一殊胜境。先申礼赞, 用以清除灾障,俾造论事业迅得成就,不生违难。经云,具初德者,灾障不生, 殊胜境具足福德,故先礼赞也。伽喀巴今造此论,亦同过去诸大菩萨先礼赞殊胜 境。
颂曰 敬礼於大悲
此以大悲为殊胜境,为之申礼赞。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首云敬礼于三智。 其他诸大菩萨造论,或礼释迦牟尼,或礼八大菩萨不一。本论依月称菩萨入中论, 敬礼于大悲。月称菩萨以一切生有寂灭功德,皆依大悲而生。此以大小乘断证一 切功德,皆依大悲而生。藏中以十一面观音菩萨为大悲菩萨。此间所礼,为真实 大悲义,非礼十一面菩萨。然亦可谓遍礼一切具足大悲者。或问大乘断证功德源 於大悲,此易了知。云何小乘断证功德,亦源大悲耶。答:据入中论所说,声闻 缘觉,依于佛,佛依于菩萨,菩萨依于大悲。佛为声闻说甚深空定义,断除烦恼, 证罗汉果;故声闻依佛。诸佛由菩萨广修六度万行,集一切福慧资粮,断一切障, 证正等正觉,且经诸菩萨劝请,而后成佛,…
《最胜耳传修心七义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