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

  昂旺朗吉堪布 口授

  郭和卿 譯

  緣起

  師雲。今當開講勝傳修心七義論,先引宗喀巴大師言教,以作緣起。宗喀大 師頌雲:「暇滿身如牟尼寶,多生累劫難一遇。今得此身聞正法。獲大利益宜修 學」。應作如是思維。從無始來,生死流轉,受種種苦,與種種樂。如是苦樂, 于未來生中,尚當續受,無有窮盡。六道諸苦,有損無益,此易了知。即過去曾 受百千萬億諸樂,事過境遷,于今安在。空無受用,何益于我。如是世間苦樂, 不但不能斷除我之生死煩惱,反令我之生死煩惱熾盛。非徒無益,而又害之。然 彼不明佛法者,智慧短淺,畢竟不知此義。諸君得暇滿身已,依止善知識,聽聞 佛法,深知此義。當隨此順緣,取修學心要之法。所謂心要之法,即佛所說,能 令衆生求得究竟安樂之無倒正教。衆生莫不願離苦得樂,而以其心顛倒,不知離 苦得樂,一雲何能致。惟依佛說無倒正教,乃能離一切苦,得究竟樂。佛以如是 之法,教化衆生。是法在諸法中,總爲修心最稱精要。故雲心要也。聞知後即當 修學,勿謂今日不學,而有明日。或藉口人事未盡,姑置修學爲後圖。如是遷延 自誤,于我法中,名爲懈怠,非法器也。佛說死無常,備載經教中。死來無定期, 非能預蔔。今有在將死之前一日,猶作此生之百年大計者。愚癡可憫。若斯之流, 虛得人身,不修佛法,喻如寶山空過,枉費資糧。一息不來,長離此世。外道謂 人死如燈滅,此墮斷滅見。內道則不謂然。現生,由過去未斷之心,繼續而來。 明日,由今日之心,接濟以去。故軀殼有舍棄之日,而心流從無斷滅之時。既有 心流,則決定受生。受生,能自在否。曰不能。凡夫以不斷心識,隨業受生,如 風中絮。心識是絮。煩惱業力是風。由煩惱風牽引心識之絮,往生善惡之趣中。 飄搖不能自主。龍樹菩薩寶蔓論雲:善因獲善果,惡因獲惡果。衆生多造惡因, 而希善趣。結果墮惡趣中。今日檢討,一日十二時中,起心動念及所作爲能有幾 善。偶有小恩之惠;施及于人,尚有矜異。其習于爲惡,疏于爲善,已可知矣。 臨命終時。以惡業力強故,如磁吸鐵,必牽向惡趣受生。惡趣者,經雲叁惡道。 即地獄、餓鬼、畜生道也。星火炙眉,痛猶難忍。何況大熱地獄炮烙焦爛,不可 名狀。經日不食,餓猶難忍,何況餓鬼曆千萬年,水漿不入于口。湫隘之室,居 猶難安,何況畜生,豬犬所棲,汙穢不堪。如是偶舉一端,知叁惡道苦,非人所 能忍受。于此深生布畏,亟求遮止叁惡途正法。其法唯一,皈依叁寶。依無倒正 教,止惡修善,方得免投惡趣,而生叁善道中。次複思維,雖以善因,得生人、 天、阿修羅、叁善道,而此叁善道,未斷生死,仍未離苦。即論人天,人苦甚多, 不能具說。天有行苦、壞苦,不得自在。諸天自以福報,雖受諸樂,而報盡還墮。 或始生天上,旋淪地獄。欣悲疊代,顛倒輪回,有何可戀。于此生起出離生死輪 回之心。依經教以戒定慧叁學,斷生死根,脫輪回出苦。經雲,依煩惱業力他起 故,于輪回中無自在故。必依叁學,發出離心也。發出離心,修習叁學,雖自得 解脫,然距成佛尚遠。爲大乘所不許。故複次思維無始以來,多生父母,無量無 邊。現滿叁千大千世界有情,無一不曾爲我之父母。于得安樂,置父母于不顧, 此在世俗,名爲不孝。今正學佛,安可忘親。然如世間父母,食以甘旨,被以輕 暖,乃至躬候起居,親承色笑,具足世間說名爲孝之種種美德,無微不至悉以奉 之父母。僅致父母于現世中,暫獲有漏安樂,仍非究竟。今此一切如母有情,皆 欲高苦得樂,心顛倒故,求樂反苦,深可悲憫。如是生起悲心,我願爲諸如母有 情,覓取離苦得樂之無倒正教而行度脫。如是生起慈心,于諸如母有情,作度脫 事。是事爲我一人負荷,決不倭諸何人,如是生起增上心。度脫一切如母有情, 唯佛具此堪能。佛一毛孔放光,可化百千萬憶身,爲衆生說法,而行度脫。我亦 希此堪能故,爲度脫一切如母有情,而發願成佛。如是則生起菩提心。菩提心生 起者,則名菩薩。唯菩薩能行六度四攝。然先須聞思。今此所說勝傳修心七義論, 即爲菩薩成就菩提心之方便大法。故諸君當發願爲要切如母有情,而聽此法。以 上攝舉宗喀巴大師菩提道次第大意。今爲無損黃教宗風而說。諸君當依所說次第, 思維學法。最初須發心。所發即菩提心,必如菩提道次第思維。而後所發之心, 始臻猛利。如僅雲爲利有情,願成佛一句,則太簡括,思亦薄弱,終難發生強大 心力。當觀一切輪回,無非衰損。生必有死,富必至窮,發出離心。以此推一切 有情,而生悲心、慈心、增上心、菩提心。一一而思,促令心力強大。勿僅守爲 利有情願成佛一句,便謂己足。守一句者,說名詞句菩提心,一名口頭菩提心, 非真實菩提心也。

  次于夫說本法之前,應知聽法規矩。諸經多雲,善爲谛聽,一心受持。聽法 者應如經說。凡聽法有叁種過患。一者,器不淨過患。二者,器覆過患。叁者, 器漏過患。經雲:谛聽,則心不外馳,聽聞皆實。此如器不傾覆,有盛物用,可 對治器覆過患。經雲:受持,則聽後能時時憶念。此如器無漏穴,常能盛物,可 對治器漏過患。經雲:善爲,則善發聽法之清淨心。此如器無染汙,能容淨物。 可對治不淨過患。故經雲:善爲谛聽,一心受持。此二句經文。遮止聽法叁過患 門。故聽法者,應如經所說而作也。又聽法爲斷除生死煩惱,爲利有情成佛。如 此乃是正發心。若爲名聞利養,則發心不正,非善爲也。上述聽法規矩,聽受本 法如是,聽受余一切法,亦應如是。

  複次,當知聞法者應爲者五事。一者,如鏡照汙點而察。二者,于低處坐。 叁者,柔順而住。四者,喜笑而視。五者,如飲甘露而食。所說之法,喻如明鏡, 照見我染汙惡處,應生慚愧。照見我清淨善處,應生歡喜。此是如鏡照而察義。 余不具說。聞此要訣,在法與心契,法與心交相印證。如是聞法,始爲合法。聽 受本法如是,聽余一切法亦應如是。

  釋論名及傳承本法。譯名勝傳修心七義論。勝者,在藏文義爲大。傳者耳傳。 今直譯大耳傳(其文不辭)。故簡譯勝傳。佛所說法,皆用文句流通。唯本法是 口耳相傳,成不共法,有秘密義,故曰勝傳。釋迦牟尼佛傳文殊師利,文殊傳寂 天菩薩,寂天傳阿那打,阿那打傳勇金剛,勇金剛傳仁青巴瓦,仁青巴瓦傳金洲 大師,金洲大師傳阿底峽尊者,阿底峽尊者傳仲登巴,仲登已傳博朵瓦,博朵瓦 傳夏日阿瓦,夏日阿瓦,傳伽喀巴。伽喀巴爲迦當派大德,精通五明,具足密最 高種姓。遊方時,于逆旅主人案上,見片紀書修心銘有雲:一切意樂,舍諸有情。 一切損害,攝歸自己二句。大爲驚歎。意此中當有殊勝教授。以叩逆旅主人,知 從朗日湯巴大師處獲得。逆旅主人雲:朗日湯巴大師,已示圓寂,彼大弟子二人, 得其傳承,皆善說法。然彼此互不相下。伽喀巴思維,二大弟于尚不相下,何能 通達二句義。遂不請谒。實則二大弟子因互相推重,皆不肯獨踞法位,不得已, 輪流講授。逆旅主人,誤以爲爭,而伽喀巴不知也。聞夏日阿瓦與朗日湯巴齊名, 即詣夏日阿瓦處聽講。經六日,不聞及二句義。又以爲彼師無知,留此無益,已 整裝欲去。第六日,夏日阿瓦登座,說雲:一切衰損,系由己召,非關他作。聽 衆茫然不省,獨伽喀巴以爲此已涉及二句義,始決心依止。一日夏日阿瓦說法畢, 下座繞塔經行。伽喀巴展袈裟爲座,啓請夏日阿瓦安坐,恭敬禮拜,而後問曰: 承師有言,一切衰損,系由自召,非關他作,此實語否。夏日阿瓦曰:舍此別無 真實。伽喀巴因舉前二句,問此義可否修習。夏日阿瓦答:汝不欲成佛則已,如 欲成佛,必須修習此二句義。問:何以師說累日,不及此義。答非我不說,無人 聽受,欲說無處。問二句有法源否。答:寶蔓論。彼論以衆生一切過患,成熟自 己,以自己一切功德,成熟衆生。是此二句法源。伽喀巴已知二句法源,心生淨 信,即求教授。夏日阿瓦曰:汝若有恒,可承此法。伽喀巴遂留依止。經十四年。 盡獲夏日阿瓦秘密教授。一日有患白癞病者就見伽喀巴,求爲醫治。伽喀巴授以 教授中取舍之法。其人受持修習,白癫病良已,一時盛傳伽喀巴有治麻瘋秘訣, 並誤本法爲治麻瘋法雲。在伽喀巴以前,但由耳傳,未登記載。至伽喀巴以爲如 是殊勝文殊法,要能利益一切有情。如傳承中斷,當爲一切諸佛菩薩之所悲歎, 于是常時爲人講說。經門弟子纂集成頌,筆之于書,即今修心七義論根本頌文也。

  科 判

  今釋頌文科判爲叁 一、禮贊殊勝境 二、開演正教義 叁、導引弟子入正教義

  一、禮贊殊勝境者,過去諸大菩薩于造論時,必先安立一殊勝境。先申禮贊, 用以清除災障,俾造論事業迅得成就,不生違難。經雲,具初德者,災障不生, 殊勝境具足福德,故先禮贊也。伽喀巴今造此論,亦同過去諸大菩薩先禮贊殊勝 境。

  頌曰 敬禮於大悲

  此以大悲爲殊勝境,爲之申禮贊。彌勒菩薩現觀莊嚴論,首雲敬禮于叁智。 其他諸大菩薩造論,或禮釋迦牟尼,或禮八大菩薩不一。本論依月稱菩薩入中論, 敬禮于大悲。月稱菩薩以一切生有寂滅功德,皆依大悲而生。此以大小乘斷證一 切功德,皆依大悲而生。藏中以十一面觀音菩薩爲大悲菩薩。此間所禮,爲真實 大悲義,非禮十一面菩薩。然亦可謂遍禮一切具足大悲者。或問大乘斷證功德源 於大悲,此易了知。雲何小乘斷證功德,亦源大悲耶。答:據入中論所說,聲聞 緣覺,依于佛,佛依于菩薩,菩薩依于大悲。佛爲聲聞說甚深空定義,斷除煩惱, 證羅漢果;故聲聞依佛。諸佛由菩薩廣修六度萬行,集一切福慧資糧,斷一切障, 證正等正覺,且經諸菩薩勸請,而後成佛,…

《最勝耳傳修心七義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