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104

  ..续本文上一页同义

  语。即忆念无常者唯见诸行的死。所以说于彼现起相的怖畏。

  “转起”——即色与非色有的转起。忆念苦者,唯见虽思为乐

  的数数的逼恼的转起。所以说于彼现起转起的怖畏。忆念无我

  者,则见两者(相及转起),如空无人烟的村落,如阳焰乾闼婆城(蜃

  楼)等,“无,虚,空,无主,无导者”,所以说于彼现起相及转起两者

  的怖畏。

  ——怖畏现起智毕——

  (四)过患随观智

  多作修习此怖畏现起智的瑜伽者,了知于一切有、生、趣、(识)

  住、有情居中,无避难所,无救护处,无归趣,无皈依所:于一切有、

  生、趣、(识)住、有情居的诸行之中,甚至对于一行亦无希求无执着。

  三有如充满没有火焰的炭火的火坑,四大种如极毒的毒蛇,五蕴

  如举剑的杀戮者,六内处如空村,六外处如劫村落的盗贼,七识住

  及九有情居如以十一种火燃烧炽然,一切诸行如痈、疾、箭、痛、

  病,无喜无乐,是一堆大过患的现起。怎样的呢?譬如对于一位希望

  生活安乐而胆小的人,如虽有美丽的外表而内有猛兽的森林,如有

  豹子的洞窟,如有捕人的(鳄)及罗刹的河水,如举剑的敌人,如有

  毒的食物,如有盗贼的道路,如燃烧的炭火,如对阵的战场。譬如这

  (胆小的)人来到此等有猛兽的森林等,则毛骨悚立,仅见全面的过

  患,如是这瑜伽者由于坏随观,于现起怖畏的一切诸行中,完全无

  喜无乐,但见过患。如是见者,是名过患智的生起。下面是有关于

  此的说法:

  “如何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生起是怖畏,这样的怖

  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转起是怖畏……相是怖畏……造作是

  怖畏……结生是怖畏……趣是怖畏……发生是怖畏……起是怖

  畏……生是怖畏……老是怖畏……病是怖畏……死是怖畏……愁

  是怖畏……悲是怖畏……恼是怖畏,这样的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

  患之智。

  不生起是安稳,为寂静之道智。不转起……乃至无恼是安稳,

  为寂静之道智。

  生起是怖畏,不生起是安稳,为寂静之道智;转起……乃至恼

  是怖畏,无恼是安稳,为寂静之道智。

  生起是苦,这样的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转起……乃至

  恼是苦,这样的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

  不生起是乐,为寂静之道智:不转起……乃至无恼是乐,为寂

  静之道智。

  生起是苦,不生起是乐,为寂静之道智;转起……乃至恼是苦,

  无恼是乐,为寂静之道智。

  生起是欲乐,这样的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转起……乃

  至恼是欲乐,这样的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

  不生起是无欲乐,为寂静之道智;不转起……乃至无恼是无欲

  乐,为寂静之道智。

  生起是欲乐,不生起是无欲乐,为寂静之道智;转起……乃至

  恼是欲乐,无恼无欲乐,为寂静之道智。

  生起是行,这样的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转起……乃至

  恼是行,这样的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

  不生起是涅槃,为寂静之道智;不转起……乃至无恼是涅槃,

  为寂静之道智。生起是行,不生起是涅槃,为寂静之道智;转起……

  乃至恼是行,无恼是涅槃,为寂静之道智。

  生起、转起、相、造作与结生,

  观此为苦,是过患的智。

  不生起,不转起,无相,不造作与不结生,

  观此为乐,是寂静的道智。

  于五处生起过患的智,

  于五处生起寂静的道智。

  他知解了这十智。

  因为善巧于二智,故于诸见不动摇。

  以知之义为智,以领解之义为慧;所以说于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

  之智”。

  此中:“生起”——是以过去的业为缘而于此世生起。“转

  起”——即已如是生起的转起。“相”——即一切行的相。“造

  作”——是为未来结生之因的业。“结生”——是未来的生起。

  “趣”——是彼结生所趣之处。“发生”——是诸蕴的发生。“起”——

  是“入定者或生起者”这样所说的异熟的转起。“生”——”是为老

  死之缘及以有为缘的生。“老死”等之义则易明了。

  这里生起等的五种(生起、转起、相、造作、结生)是指为过患智

  的基础而说的。余者则与彼等是同义语。即发生及生的二种与生

  起及结生是同义语。趣及起的二种与转起是同义语。老等与相是

  同义语。所以说:

  生起、转起、相、造作与结生,

  观此为苦,是过患的智。

  于五处生起过患的智。

  “不生起是安稳,为寂静之道智”等;是为示与过患智所相反的

  智而说。或者是为由怖畏现起智曾见过患而心有恐怖的人生起这

  样的安心:“亦有无怖畏,安稳,无过患的”。或者因为已善确立生

  起等的怖畏者的心倾向于那相反的(不生起等)。所以为示由怖畏

  现起智而成就过患智者的功德,作如是说。

  此中,那怖畏的决定是苦的,那苦的是欲乐的——因为不能脱

  离轮转的欲乐,世间的欲乐及烦恼的欲乐之故,那欲乐的则唯是

  行;所以说:“生起是苦,这样的于怖畏现起之慧成为过患之智”等。

  虽然这样,但应由于怖畏的相,苦的相,欲乐的相等种种的相的转

  起,而知此(智的)种种性。

  “知解了十智”——即知解过患智者的知解通达证悟于生起等

  的五事及不生起等的五事的十种智。

  “善巧于二智”——是善巧于过患智及寂静道智的二种。

  “于诸见不动摇”——是对于(外道等所说的)由最极的现法涅

  槃等所转起的诸见而不动摇。余者之义易明。

  ——过患随观智毕——

  (五)厌离随观智

  他这样的观一切诸行的过患,则厌离背弃不喜于一切有、生、

  趣、识住、有情居中可破坏的诸行。

  譬如喜住于结多古多山麓的金鹅王,是不喜于旃陀罗村口的

  不净的水坑,但喜于七大湖;如是这瑜伽鹅王,是不喜于善见其

  过患而可破坏的诸行,但喜其具备修习之乐修习之喜的七随观。譬

  如兽中之王的狮子是不喜投入黄金的兽槛,但喜于宽广三千由旬

  的雪山;如是这瑜伽狮子是不喜于三善趣有,但乐于三随观。譬如

  纯白而七处平满以神变飞行的六牙象王是不喜于城市的,但喜

  于雪山的六牙池(六牙)森林的;如是这瑜伽象王是不喜于一切

  诸行,但喜意向倾心以“不生起是安稳”等的方法而见寂静之道。

  ——厌离随观智毕——

  (六)欲解脱智

  这(厌离随观智)与前二(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的意义是

  一,所以古师说:“于一怖畏现起而得三名。曾见一切诸行为怖畏,

  故名怖畏现起智;于此等诸行生起过患,故名过患随观;对于此等

  诸行生起厌离,故名厌离随观”。于圣典中亦说:“那怖畏现起之

  慧,过患之智,及厌离的此等(三)法义一而文异”。

  其次以此厌离智而厌离背弃不喜(于诸行)的善男子的心,对

  于一切有、生、趣、识住、有情居中可破坏的诸行,甚至一行亦不执

  着缠缚,唯欲解脱欲出离于一切行。

  譬如什么?譬如落网的鱼,入蛇口的青蛙,投入笼中的野鸡,

  落入坚固陷阱的鹿,在使蛇者手中的蛇,陷于大泥沼中的象,在金

  翅鸟口中的龙王,入罗睺口中的月,为敌所围的人等,都欲从

  彼而解脱而出离。

  如是对于一切诸行离执着者,欲从一切行而解脱者,生起“欲

  解脱智”。

  ——欲解脱智毕——

  (七)审察随观智

  如是欲求解脱于一切有、生、趣、识住、有情居中可破坏的诸

  行,为欲从一切行而解脱,再以“审察随观智”提起及把握彼等诸行

  的三相。他对一切诸行,以终于是无常的,暂时的,限于生灭的,坏

  灭的,刹那的,动摇的,破坏的,非恒的,变易法的,不实的,非有

  的,有为的,死法的种种理由而观“无常”。以因为是屡屡逼恼的,

  是有苦的,是苦之基,是病,是痈,是箭,是恼,是疾,是祸,是怖畏,

  是灾患,非救护所,非避难所,非皈依处,是过患,是痛苦之根,是杀

  戮者,是有漏,是魔食,是生法,是老法,是病法,是愁法,是悲法,是

  恼法,是杂染法等的种种理由而观“苦”。以因为是非可爱的,是恶

  臭的,是可厌的,是可恶的,不值得庄严的,是丑陋的,是弃舍的种

  种的理由而观为苦相的随伴的“不净”。以因为是他,是无,是虚,

  是空,无主,不自在,不自由等种种的理由而观“无我”。如是而观,

  则说是他提起三相而把握诸行。

  然而为什么他要如是把握此等诸行?因为是要成就解脱的方

  便。这里是一个有关于此的譬喻:

  兹有一人想道:“我将捕鱼”,便取一捕鱼的筌投入水中,他从

  筌口插进他的手,在水中捕住一蛇颈,欢喜道:“我已捕得一鱼”。他

  想:“我实得一大鱼”,把它拿上来一看,由于看见了(蛇头上的)三

  根花纹,知道了这是蛇,便起恐怖而见过患(危险),并厌其所捕(之

  蛇),欲求脱离。为作解脱的方便,先自尾端解除他的(被缠的)手

  然后举臂于头上旋转二三回,把蛇弄弱之后而放掉它说:“去!恶

  蛇”!急上池岸,伫望来路道:“我实从大蛇之口而解脱”!

  此(譬喻)中:那人捕住蛇颈以为是鱼而生欢喜之时,如这瑜伽

  者起初获得自身而生欢喜之时。他从捕鱼的筌口拿出蛇头而见三

  根花纹,如瑜伽者的分析(诸蕴的)稠密而见诸行之中的三相。他

  起恐怖时,如此(瑜伽者)的怖畏现起智。此后而见过患(危险),如

  过患随观智。厌离所捕,如厌离随观智。欲求于蛇解脱,如欲解脱

  智。作解脱的方便,如以审察随观智提起诸行的三相。如那人旋

  转了蛇把它弄弱不能转来咬人而善巧的放了,如是这瑜伽者以提

  起三相旋转诸行而令力弱,再不能现起常、乐、净、我、的相而善巧

  的解脱它们。所以说:“为成就解脱的方便而如是把握”…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