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105

  ..续本文上一页

  至此便生起了他的审察智,下面是有关于此的说法:“忆念

  无常者,生起什么审察智?忆念苦……无我者,生起什么审察智?

  忆念无常者,生起相审察智。忆念苦者,生起转起审察智。忆念无

  我者,生起相与转起审察智”。

  此中:“相审察”——是以无常相而知行的相“是非恒与暂时

  的”。虽无先知而后起智,但如“以意与法为缘而起意识”等,是

  依惯例而说的。或者是依于(因果)同一之理,把前后作为一而这

  样说。当知这种方法亦得适合于其他的二句(转起审察,相与转起

  审察)之义。

  ——审察随观智毕——

  (八)行舍智

  (1)(观空)(一行相空与二行相空)他这样以审察随观智而把

  握了“一切诸行是空”之后,再“以我(空)与我所(空)而把握二空”。

  (四行相空)他既如是不见有我,亦不见有其他任何建立自己

  的(苦乐的)资具之后,再把握象这样说的四空:“(一)我不在任何

  处,(二)不在任何人的任何物,(三)(他)不在任何处,(四)任何

  人不是我的任何物”。

  怎样的呢?(一)“我不在任何处”,即他不见有我在任何处。

  (二)“不在任何人的任何物”,即他不见有自己的我属于任何其他

  的人的任何物;这意思是说他不以想象而见这(自我)是属于兄弟

  位中的兄弟,朋友位中的朋友,或资具位中的资具。在“我的不在

  任何处”的句子中,先除去“我的”一字,则成(三)“不在任何

  处”——即他不见有他人的我在任何处的意思。现在再把“我

  的”一字拿(到下句)来,则成(四)“任何人不是我的任何物”——即

  他不见有他人的我是我的任何法;即是说他不见这他人的我为自

  己之兄弟位中的兄弟,朋友位中的朋友,或资具位中的资具这样属

  于任何处的任何法的意思。如是因为他不见于任何处有我,不见

  彼(自我)是属于他人的任何法,不见有他人的我,及不见他人的

  我是属于自己的任何法,是故他得把握于四空。

  (六行相空)他既这样把握了四空,更以六相而把握于空。怎

  样的呢?眼是(一)我,(二)我所,(三)常,(四)恒,(五)常恒,

  (六)不变易法的空……意是空……色是空……法是空……眼

  识……意……识……眼触……这样直至老死都是同一方法的。

  (八行相空)如是以六相把握了空之后,他更以八相而把握空。

  即所谓:“色是不坚实,无坚实,而离坚实如平常所认为的(一)

  常坚实的坚实,(二)恒坚实的坚实,(三)乐坚实的坚实,(四)我

  坚实的坚实,(五)常,(六)恒,(七)常恒,(八)不变易法。受……

  想……行……识……眼……乃至老死是不坚实,无坚实,而离坚实

  如平常所认为的常坚实的坚实,恒坚实的坚实,乐坚实的坚实,我

  坚实的坚实,常,恒,常恒,不变易法。譬如芦苇的不坚实无坚实而

  离坚实,如伊兰陀(蓖麻),如优陀婆罗(无花果),如塞多梵触(树),

  如巴利跋陀迦(树),如泡沫,如水泡,如阳焰,如芭蕉树干,如幻的

  不坚实无坚实而离坚实,如是的色……乃至老死的不坚实无坚实

  而离坚实如平常所认为的常坚实的坚实……乃至不变易法”。

  (十行相空)他这样以八相把握了空之后,再以十相而把握

  (空)。怎样的呢?即“观色是(一)无,(二)虚,(三)空,(四)

  无我,(五)无主,(六)非随欲所作者,(七)不可得者,(八)不自

  在者,(九)是他,(十)是(因果)分别的。观受……识是无……乃

  至是分别的”。

  (十二相空)他这样以十相把握了空之后,再以十二相把握

  (空)。即所谓:“色(一)非有情,(二)非寿者,(三)非人,(四)

  非摩奴之子(青年),(五)非女人,(六)非男人,(七)非我,(八)

  非我所,(九)非自,(十)非我的,(十一)非他的,(十二)非任

  何人;受……乃至识……非任何人”。

  (四十二相空)他这样以十二行相把握了空之后,再以推度遍

  知的四十二相把握空。即“观色是(一)无常,(二)苦,(三)病、

  (四)痈,(五)箭,(六)恶,(七)疾,(八)他,(九)毁,(十)难,

  (十一)祸,(十二)怖畏,(十三)灾患,(十四)动,(十五)坏,

  (十六)不恒,(十七)非保护所,(十八)非避难所,(十九)非皈依

  处,(二十)非去皈依法,(二十一)无,(二十二)虚,(二十三)空,

  (二十四)无我,(二十五)无乐味,(二十六)过患,(二十七)变易

  法,(二十八)不实,(二十九)恶之根,(三十)杀戮者,(三十一)

  不利,(三十二)有漏,(三十三)有为,(三十四)魔食,(三十五)

  生法,(三十六)老法,(三十七)病法,(三十八)死法,(三十九)

  愁悲苦忧恼法,(四十)集,(四十一)灭,(四十二)出离。观受……

  乃至识是无常……乃至出离”。所以这样说:“观色是无常……

  乃至出离者,观察世间空。观受……乃至识是无常……乃至出离

  者,观察世间空”。

  “莫伽罗阇呀!

  常念破除自我的见,

  观察世间的空,可以超越于死。

  这样的观察世间者,

  是不会给那死王看见的”。

  (2)(行舍智的结果)如果是观空而提起三相,把握诸行而舍

  断怖畏与欢喜,则对于诸行成为无关心而中立,不执它们为我及我

  所,正如与妻子离了婚的人相似:

  譬如一人有一可爱适意的好妻子,他极宠爱她,和她实在片刻

  难离。一旦他看见此女和别的男人同立,同坐,或语,或笑,则恼怒

  不乐,受大忧苦。后来他继续看见此女的过失,便欲放弃她,和她

  离异,不再执她是我的了。从此以后,他看见她和任何人作任何

  事,也不会恼怒忧苦,绝无关心而中立了。

  如是此(瑜伽者)欲从一切诸行而脱离,以审察随观智而把握

  诸行,观见不应执彼为我及我所,舍断了怖畏与喜欲,对一切诸行

  成为无关心而中立。如是而知如是而见者,则对于三有,四生,五

  趣,七识住,九有情居,他的心无滞着、萎缩、回转而不伸展,住立于

  舍(中庸)或厌恶。譬如水滴之于倾斜的莲叶,无滞着,萎缩,回转

  而不伸展;亦如鸡的羽毛或如筋络,投之于火,无滞着、萎缩、回转

  而不伸展。如是这(瑜伽者)对于三有,……乃至舍或厌恶。这是

  他的行舍智的生起。

  如果彼(行舍智)见寂静的涅槃寂静,则舍一切诸行的转起而

  跃入涅槃。若不见涅槃寂静,则再再以诸行为所缘而转起;正如航

  海者的方向乌鸦相似:

  譬如航海的商人,带着方向乌鸦上船。当他们的船为风飘流

  至异域而不知是否有海岸之时,便放出他们的方向乌鸦。于是那

  乌鸦便从桅竿飞入空中,探察一切方维,若见海岸,便向那方面飞

  去,如果不见,则屡屡回来而止于桅竿之上。如是,如果行舍智见

  寂静的涅槃寂静,则舍一切诸行的转起而跃入涅槃;若不见,则屡

  屡以诸行为所缘即转起。

  这(行舍智)(净)如在粉筛上旋转的麦粉,亦如去了子在弹的

  棉花,以种种相把握诸行,舍断怖畏和欢喜,于审察诸行中而成中

  立,以(无常,苦,无我)三种随观而住。如是而住(的行舍智),则入

  于三种解脱门的状态,及为七圣者的各别之缘。

  (Ⅰ)(三解脱门)因为这(行舍智)是由三种随观而转起,所以

  说以(信、定、慧)三根为主而入三种解脱门的状态。即是说以三种

  随观为三解脱门。所谓:“此等三解脱门是引导出离世间的。(即

  无相解脱门是)由屡观一切诸行为区限与路向,并以导其心入于无

  相界,(无愿解脱门是)对于一切诸行由于意的恐惧,并以导其心入

  于无愿界;(空解脱门是)由屡观一切法为他,并以导其心入于空

  界。故此等三解脱门是引导出离世间的”。

  此中:“为区限与路向”,即以生灭为区限与路向。因为在无常

  随观区限了“自生以前无诸行”,再追求它们(诸行)的所趣,则屡观

  “(诸行)灭后无所去,必于此处而消灭”为路向。

  “由于意的恐惧”,即是由于心的恐惧。因为由于苦随观,对于

  诸行而心悚然。

  “屡观(一切法)为他”,即以“无我、无我所”这样的观无我。

  当知此等三句是依无常随观等而说的。所以跟着那以后的答

  问中便这样说:“忆念无常者,现起诸行为灭尽。忆念苦者,现

  起诸行为怖畏。忆念无我者,现起诸行为空”。

  然而此等三随观门的那些解脱是什么?即无相,无愿,空的三

  种。即如这样说:“忆念无常者则胜解多,而获得无相解脱。忆

  念苦者则轻安多,而获得无愿解脱。忆念无我者则知多,而获得空

  解脱”。

  此中:“无相解脱”,是以无相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

  道。因此(圣道)于无相界而生起故为无相,从烦恼而解脱故为解

  脱。同样的,以无愿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为“无愿

  (解脱)”。以空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为“空(解脱)”。

  其次于阿毗达磨中只说这样的二种解脱:“当修习导至出

  离及灭的出世间之禅时,为除恶见,为得初地,离诸欲,具足无愿及

  空的初禅而住”。这(二解脱)是直接关于从观而来说的。因为观

  智,虽曾于《无碍解道》中这样说:“无常随观智,因为脱离常的

  住着,故为空解脱;苦随观智,因为脱离乐的住着……无我随观智,

  因为脱离我的住着,故为空解脱”。如是由于脱离住着而说空解

  脱。“无常随观智,因为脱离常的相,故为无相解脱;苦随观智,因

  为脱离乐相……无我随观智,因为脱离无我相,故为无相解

  脱”,如是依于脱离于相,故说无相解脱。…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