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65

  ..续本文上一页

  如前面的起了第二太阳时,这里则为起了劫灭的风。它起初吹起粗的尘,以后则

  吹起软尘,细沙,粗沙,石子,大石,乃至象重阁一样大的岩石及生在不平之处

  的大树等。它们从大地而去虚空,便不再落下来,在空中粉碎为微尘而成为没有

  了。那时再从大地的下方起了大风,翻转大地并颠覆了它把它吹上空中。大地破

  坏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如一百由旬大的、二百、三百、四百、乃至五百由旬大

  的,都给疾风吹走,在空中粉碎为微尘而成为没有了。于是风吹轮围山及须弥山

  并把它们掷在空中,使它们互相冲击,破碎为微尘而消灭掉。象这样的消灭了地

  居天的宫殿与空居天的宫殿及整个的六欲天界之后,乃至消灭了百千俱胝的轮围

  界。此时则轮围山与轮围山,雪山与雪山,须弥山与须弥山相碰,碎为微尘而消

  灭。此风从大地而破坏至第三禅,消灭了那里的(少净、无量净、遍净)三梵天

  界,直至(第四禅的)广果天为止。此风消灭了一切物质之后,它自己也息灭

  了。于是下方的虚空和上方的虚空同成为一大黑暗,余者如前所说。但这里是以

  遍净梵天界为最初出现的世界。从广果天死了的有情而生于遍净天等处。

  这里从劫灭的大云现起时而至劫灭的风的息灭为第一阿僧祇。从风的息灭而

  至大云的成就为第二阿僧祇……乃至此等四阿僧祇为一大劫。如是当知为风所灭

  及其成立。

  (世间毁灭的原由)什么是世间这样毁灭的原由?因不善根之故。即不善根

  增盛之时,世间这样的毁灭。而彼世间如果贪增盛时,则为火所灭,若嗔增盛

  时,则为水所灭——但有人说,嗔增盛时为火所灭,贪增盛时为水所灭,若痴增

  盛时,则为风所灭。这样的灭亡,是连续地先为七次的火所毁灭,第八次则为水

  灭,再经七次的火灭,第八次又为水灭,这样每个第八次是水灭,经过了七次的

  水灭之后,再为七次的火所毁灭。上面一共是经过六十三劫。到了这(第六十

  四)次本来是为水所灭的,可是它停止了,却为得了机会的风取而代之,毁灭了

  世间,破碎了寿满六十四劫的遍净天。

  于劫忆念的比丘,虽于宿住随念,也于此等劫中,忆念“许多坏劫,许多成

  劫,许多坏成劫”。怎样忆念呢?即以“我于某处”等的方法。此中:“我于某

  处”——是我于坏劫,或我于某生、某胎、某趣、某识住、某有情居,或某有情

  众的意思。“有如是名”——即帝须(Tissa)或弗沙(Phussa)之

  名。“有如是姓”——是姓迦旃延或迦叶。这是依于忆念他自己的过去生的名与

  姓而说。如果他欲忆念于过去生时自己的容貌的美丑,或粗妙饮食的生活状态,

  或苦乐的多寡,或短命长寿的状况,亦能忆念,所以说“如是容貌……如是寿

  量”。此中:“如是容貌”——是白色或褐色。“如是食物”——是米肉饭或自

  然的果实等的食物。“受如是苦乐”——是享受各种身心或有欲无欲等的苦乐。

  “如是寿量”——是说我有一百岁的寿量,或八万四千劫的寿量。

  “我于彼处死生于某处”——是我从那生、胎、趣、识住、有情居,有情众

  而死,更生于某生、胎、趣、识住、有情居、有情众之中的意思。“我亦于彼

  处”——是我在于那生、胎、趣、识住、有情居、有情众的意思。“有如是名”

  等与前面所说相同。可是“我于某处”的句子是说他次第回忆过去世的随意的忆

  念。“从彼处死”是转回来的观察,所以”生于此界”的句子是表示“生于某

  处”一句关于生起此生的前一生的他的生处。“我亦于彼处”等,是指忆念于他

  的现在生以前的生处的名与姓等而说。所以“我从彼处死,来生于此界”是说我

  从现世以前的生处死了,而生于此人界的某刹帝利家或婆罗门的家中。“如是”

  ——即此的意思。“形相种姓”——以名与姓为种姓,以容貌等为形相。以名与

  姓是指有情帝须、迦叶的种姓,以容貌是指褐色白色的各种差别,所以说以名姓

  为种姓,以余者为形相。“忆念种种宿住”的意义是明白的。

  宿住随念智论已毕。

  五、死生智论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动时,引导其心倾向于死生智。彼以超人的清

  净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知诸有情随于业趣,贵贱美丑,幸与不幸。即所谓

  “诸贤!此等有情,具身恶行,具语恶行,具意恶行,诽谤诸圣,怀诸邪见,行

  邪见业。彼等身坏死后,生于苦界,恶趣,堕处,地狱。或者诸贤,此等有情,

  身具善行,语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谤诸圣,心怀正见,行正见业。彼等身坏死

  后,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死时生时,知诸有情

  随所造业,贵贱美丑,善趣恶趣)。

  在论有情的死生智中:“死生智”——是死与生的智;即由于此智而知有情

  的死和生,那便是因为天眼智的意思。“引导其心倾向”——是引导及倾向他的

  遍作(准备)心。“彼”——即曾倾向他的心的比丘。其次于“天眼”等句中:

  和天的相似,故为“天(的)”。因为诸天之所以获得天的净眼,是由于行善业

  而生——没有胆汁痰血等的障碍,及解脱了随烦恼,所以虽然很远的所缘亦能领

  受。而此比丘,由于精进修习的力量,产生象天的净眼的智眼,所以说和天的类

  似故为“天”。又因依天住而得,自己亦依止天住故为“天”。又因把握光明而

  有大光辉故为“天”。又因能见壁等的那一边的色(物质)而成广大故为

  “天”。当知这是依于一切声论的解释。以见义故为“眼”,又因为行眼的工作

  如眼故为“眼”。由于见死与生为见清净之因故为“清净”。那些只见死而不见

  生的,是执断见的;那些只见生而不见死的,是执新有情出现见的;那些见死与

  生两种的,是超越了前面两种恶见的,所以说他的见为见清净之因。佛子是见死

  与生两种的。所以说由于见死与生为见清净之因故为“清净”。超过了人所认识

  的境界而见色,故为“超人的”,或者超过肉眼所见故为“超人的”。是故“彼

  以超人的清净天眼,见诸有情”,是犹如以人的肉眼(见),(而以天眼)见诸

  有情。

  “死时生时”——那死的刹那和生的刹那是不可能以天眼见的,这里是说那

  些临终即将死了的人为“死时”,那些已取结生而完成其生的人为“生时”的意

  义。即指见这样的死时和生时的有情。“贱”——是下贱的生活家庭财产等而为

  人所轻贱侮蔑的,因为与痴的等流相应故。“贵”——恰恰与前者相反的,因为

  与不痴的等流相应故。“美”——是有美好悦意的容貌的,因为与不嗔的等流相

  应故。“丑”——是不美好不悦意的容貌的,因为与嗔的等流相应故;亦即非妙

  色及丑色之意。“幸”——是在善趣的,或者丰富而有大财的,因为与不贪的等

  流相应故。“不幸”——是在恶趣的,或者贫穷而缺乏饮食的,因为与贪的等流

  相应故。“随于业趣”——由他所积造的业而生的。

  在上面的引文中:那“死时”等的前面的句子是说天眼的作用,这后面(知

  诸有情随于业趣)的句子是说随业趣智的作用。这是(天眼及随业趣智的)次第

  的生起法:兹有比丘,向下方的地狱扩大光明,见诸有情于地狱受大苦痛,此见

  是天眼的作用。他这样想:“此等有情行了什么业而受这样大的痛苦呢”?而他

  知道他们“造如是业而受苦”,则他生起了以业为所缘的智;同样的,他向上方

  的天界扩大光明,见诸有情在欢喜林,杂合林,粗涩林等处受大幸福,此见也是

  天眼的作用。他这样想:“此等有情行了什么业而受这样的幸福呢”?而他知道

  他们“造如是业”,则他生起了以业为所缘的智,这名为随业趣智。此智没有

  (与天眼智)各别的遍作(准备定),如是未来分智也是同样(没有与天眼智各

  别的遍作),因为这二种智都是以天眼为基础,必与天眼共同而成的。

  “身恶行”等,恶的行,或因烦恼染污故,为“恶行”。由于身体的恶行,

  或者从身体而起的恶行(为身恶行)。其余的(口恶行及意恶行)也是一样。

  “具”——即足备。

  “诽谤诸圣”——是说起陷害的欲望,以极端的恶事或以损毁他们的德来诽

  谤、骂詈、嘲笑于佛,辟支佛,佛的声闻弟子等诸圣者,乃至在家的须陀洹。此

  中:若说“这些人毫无沙门法,而非沙门”,是以极端的恶事诽谤。若说“这些

  人无禅、无解脱、无道、无果”等,是以损毁他们的德的诽谤。无论他是故意的

  诽谤,或无知的诽谤,两者都是诽谤圣者。(谤诸圣者)业重如无间(业),是

  生天的障碍及得道的障碍,然而这是可以忏悔的。为明了起见当知下面的故事:

  据说,有一次,二位长老和一青年比丘在一村中乞食,他们在第一家获得一

  匙的热粥。这时长老正因腹内的风而痛。他想:“此粥与我有益,不要等它冷

  了,我便把它喝下去”。他便坐于一根人家运来放在那里准备作门柱的树干上喝

  了它。另一青年比丘则讨厌他说:“这位老师饿得这个样子,实在叫我们可

  耻”!长老往村中乞食回到寺里之后,对那青年比丘说:“贤者!你于教中有何

  建树”?“尊师!我是须陀洹”。“然而贤者,你不要为更高的道努力吧”!

  “尊师!什么缘故”?“因为你诽谤漏尽者”。他便向那长老求忏悔,而他的谤

  业亦得到宽恕。

  因此无论什么人诽谤圣者,都应该去向他求忏悔,如果他自己是(比被谤的

  圣者)年长的,则应蹲坐说:“我曾说尊者这样这样的话,请许我忏悔”!如果

  他自己是年轻的,则应向他礼拜而后蹲坐及合掌说:“尊师!我曾说尊师这样这

  样的话,请许我忏悔”!如果被谤者已离开到别地方去,则他应自己去或遣门弟

  子等前去向圣者…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