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P65

  ..續本文上一頁

  如前面的起了第二太陽時,這裏則爲起了劫滅的風。它起初吹起粗的塵,以後則

  吹起軟塵,細沙,粗沙,石子,大石,乃至象重閣一樣大的岩石及生在不平之處

  的大樹等。它們從大地而去虛空,便不再落下來,在空中粉碎爲微塵而成爲沒有

  了。那時再從大地的下方起了大風,翻轉大地並顛覆了它把它吹上空中。大地破

  壞成一部分一部分的,如一百由旬大的、二百、叁百、四百、乃至五百由旬大

  的,都給疾風吹走,在空中粉碎爲微塵而成爲沒有了。于是風吹輪圍山及須彌山

  並把它們擲在空中,使它們互相沖擊,破碎爲微塵而消滅掉。象這樣的消滅了地

  居天的宮殿與空居天的宮殿及整個的六欲天界之後,乃至消滅了百千俱胝的輪圍

  界。此時則輪圍山與輪圍山,雪山與雪山,須彌山與須彌山相碰,碎爲微塵而消

  滅。此風從大地而破壞至第叁禅,消滅了那裏的(少淨、無量淨、遍淨)叁梵天

  界,直至(第四禅的)廣果天爲止。此風消滅了一切物質之後,它自己也息滅

  了。于是下方的虛空和上方的虛空同成爲一大黑暗,余者如前所說。但這裏是以

  遍淨梵天界爲最初出現的世界。從廣果天死了的有情而生于遍淨天等處。

  這裏從劫滅的大雲現起時而至劫滅的風的息滅爲第一阿僧祇。從風的息滅而

  至大雲的成就爲第二阿僧祇……乃至此等四阿僧祇爲一大劫。如是當知爲風所滅

  及其成立。

  (世間毀滅的原由)什麼是世間這樣毀滅的原由?因不善根之故。即不善根

  增盛之時,世間這樣的毀滅。而彼世間如果貪增盛時,則爲火所滅,若嗔增盛

  時,則爲水所滅——但有人說,嗔增盛時爲火所滅,貪增盛時爲水所滅,若癡增

  盛時,則爲風所滅。這樣的滅亡,是連續地先爲七次的火所毀滅,第八次則爲水

  滅,再經七次的火滅,第八次又爲水滅,這樣每個第八次是水滅,經過了七次的

  水滅之後,再爲七次的火所毀滅。上面一共是經過六十叁劫。到了這(第六十

  四)次本來是爲水所滅的,可是它停止了,卻爲得了機會的風取而代之,毀滅了

  世間,破碎了壽滿六十四劫的遍淨天。

  于劫憶念的比丘,雖于宿住隨念,也于此等劫中,憶念“許多壞劫,許多成

  劫,許多壞成劫”。怎樣憶念呢?即以“我于某處”等的方法。此中:“我于某

  處”——是我于壞劫,或我于某生、某胎、某趣、某識住、某有情居,或某有情

  衆的意思。“有如是名”——即帝須(Tissa)或弗沙(Phussa)之

  名。“有如是姓”——是姓迦旃延或迦葉。這是依于憶念他自己的過去生的名與

  姓而說。如果他欲憶念于過去生時自己的容貌的美醜,或粗妙飲食的生活狀態,

  或苦樂的多寡,或短命長壽的狀況,亦能憶念,所以說“如是容貌……如是壽

  量”。此中:“如是容貌”——是白色或褐色。“如是食物”——是米肉飯或自

  然的果實等的食物。“受如是苦樂”——是享受各種身心或有欲無欲等的苦樂。

  “如是壽量”——是說我有一百歲的壽量,或八萬四千劫的壽量。

  “我于彼處死生于某處”——是我從那生、胎、趣、識住、有情居,有情衆

  而死,更生于某生、胎、趣、識住、有情居、有情衆之中的意思。“我亦于彼

  處”——是我在于那生、胎、趣、識住、有情居、有情衆的意思。“有如是名”

  等與前面所說相同。可是“我于某處”的句子是說他次第回憶過去世的隨意的憶

  念。“從彼處死”是轉回來的觀察,所以”生于此界”的句子是表示“生于某

  處”一句關于生起此生的前一生的他的生處。“我亦于彼處”等,是指憶念于他

  的現在生以前的生處的名與姓等而說。所以“我從彼處死,來生于此界”是說我

  從現世以前的生處死了,而生于此人界的某刹帝利家或婆羅門的家中。“如是”

  ——即此的意思。“形相種姓”——以名與姓爲種姓,以容貌等爲形相。以名與

  姓是指有情帝須、迦葉的種姓,以容貌是指褐色白色的各種差別,所以說以名姓

  爲種姓,以余者爲形相。“憶念種種宿住”的意義是明白的。

  宿住隨念智論已畢。

  五、死生智論

  (彼如是心得等持……安住不動時,引導其心傾向于死生智。彼以超人的清

  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知諸有情隨于業趣,貴賤美醜,幸與不幸。即所謂

  “諸賢!此等有情,具身惡行,具語惡行,具意惡行,誹謗諸聖,懷諸邪見,行

  邪見業。彼等身壞死後,生于苦界,惡趣,墮處,地獄。或者諸賢,此等有情,

  身具善行,語具善行,意具善行,不謗諸聖,心懷正見,行正見業。彼等身壞死

  後,生于善趣天界”。如是彼以超人的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死時生時,知諸有情

  隨所造業,貴賤美醜,善趣惡趣)。

  在論有情的死生智中:“死生智”——是死與生的智;即由于此智而知有情

  的死和生,那便是因爲天眼智的意思。“引導其心傾向”——是引導及傾向他的

  遍作(准備)心。“彼”——即曾傾向他的心的比丘。其次于“天眼”等句中:

  和天的相似,故爲“天(的)”。因爲諸天之所以獲得天的淨眼,是由于行善業

  而生——沒有膽汁痰血等的障礙,及解脫了隨煩惱,所以雖然很遠的所緣亦能領

  受。而此比丘,由于精進修習的力量,産生象天的淨眼的智眼,所以說和天的類

  似故爲“天”。又因依天住而得,自己亦依止天住故爲“天”。又因把握光明而

  有大光輝故爲“天”。又因能見壁等的那一邊的色(物質)而成廣大故爲

  “天”。當知這是依于一切聲論的解釋。以見義故爲“眼”,又因爲行眼的工作

  如眼故爲“眼”。由于見死與生爲見清淨之因故爲“清淨”。那些只見死而不見

  生的,是執斷見的;那些只見生而不見死的,是執新有情出現見的;那些見死與

  生兩種的,是超越了前面兩種惡見的,所以說他的見爲見清淨之因。佛子是見死

  與生兩種的。所以說由于見死與生爲見清淨之因故爲“清淨”。超過了人所認識

  的境界而見色,故爲“超人的”,或者超過肉眼所見故爲“超人的”。是故“彼

  以超人的清淨天眼,見諸有情”,是猶如以人的肉眼(見),(而以天眼)見諸

  有情。

  “死時生時”——那死的刹那和生的刹那是不可能以天眼見的,這裏是說那

  些臨終即將死了的人爲“死時”,那些已取結生而完成其生的人爲“生時”的意

  義。即指見這樣的死時和生時的有情。“賤”——是下賤的生活家庭財産等而爲

  人所輕賤侮蔑的,因爲與癡的等流相應故。“貴”——恰恰與前者相反的,因爲

  與不癡的等流相應故。“美”——是有美好悅意的容貌的,因爲與不嗔的等流相

  應故。“醜”——是不美好不悅意的容貌的,因爲與嗔的等流相應故;亦即非妙

  色及醜色之意。“幸”——是在善趣的,或者豐富而有大財的,因爲與不貪的等

  流相應故。“不幸”——是在惡趣的,或者貧窮而缺乏飲食的,因爲與貪的等流

  相應故。“隨于業趣”——由他所積造的業而生的。

  在上面的引文中:那“死時”等的前面的句子是說天眼的作用,這後面(知

  諸有情隨于業趣)的句子是說隨業趣智的作用。這是(天眼及隨業趣智的)次第

  的生起法:茲有比丘,向下方的地獄擴大光明,見諸有情于地獄受大苦痛,此見

  是天眼的作用。他這樣想:“此等有情行了什麼業而受這樣大的痛苦呢”?而他

  知道他們“造如是業而受苦”,則他生起了以業爲所緣的智;同樣的,他向上方

  的天界擴大光明,見諸有情在歡喜林,雜合林,粗澀林等處受大幸福,此見也是

  天眼的作用。他這樣想:“此等有情行了什麼業而受這樣的幸福呢”?而他知道

  他們“造如是業”,則他生起了以業爲所緣的智,這名爲隨業趣智。此智沒有

  (與天眼智)各別的遍作(准備定),如是未來分智也是同樣(沒有與天眼智各

  別的遍作),因爲這二種智都是以天眼爲基礎,必與天眼共同而成的。

  “身惡行”等,惡的行,或因煩惱染汙故,爲“惡行”。由于身體的惡行,

  或者從身體而起的惡行(爲身惡行)。其余的(口惡行及意惡行)也是一樣。

  “具”——即足備。

  “誹謗諸聖”——是說起陷害的欲望,以極端的惡事或以損毀他們的德來誹

  謗、罵詈、嘲笑于佛,辟支佛,佛的聲聞弟子等諸聖者,乃至在家的須陀洹。此

  中:若說“這些人毫無沙門法,而非沙門”,是以極端的惡事誹謗。若說“這些

  人無禅、無解脫、無道、無果”等,是以損毀他們的德的誹謗。無論他是故意的

  誹謗,或無知的誹謗,兩者都是誹謗聖者。(謗諸聖者)業重如無間(業),是

  生天的障礙及得道的障礙,然而這是可以忏悔的。爲明了起見當知下面的故事:

  據說,有一次,二位長老和一青年比丘在一村中乞食,他們在第一家獲得一

  匙的熱粥。這時長老正因腹內的風而痛。他想:“此粥與我有益,不要等它冷

  了,我便把它喝下去”。他便坐于一根人家運來放在那裏准備作門柱的樹幹上喝

  了它。另一青年比丘則討厭他說:“這位老師餓得這個樣子,實在叫我們可

  恥”!長老往村中乞食回到寺裏之後,對那青年比丘說:“賢者!你于教中有何

  建樹”?“尊師!我是須陀洹”。“然而賢者,你不要爲更高的道努力吧”!

  “尊師!什麼緣故”?“因爲你誹謗漏盡者”。他便向那長老求忏悔,而他的謗

  業亦得到寬恕。

  因此無論什麼人誹謗聖者,都應該去向他求忏悔,如果他自己是(比被謗的

  聖者)年長的,則應蹲坐說:“我曾說尊者這樣這樣的話,請許我忏悔”!如果

  他自己是年輕的,則應向他禮拜而後蹲坐及合掌說:“尊師!我曾說尊師這樣這

  樣的話,請許我忏悔”!如果被謗者已離開到別地方去,則他應自己去或遣門弟

  子等前去向聖者…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人施設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