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忏悔。如果不可能自己去或遣門弟子等去,則應去他自己所住
的寺內的比丘之前求忏悔,如果那些比丘比自己年輕,以蹲坐法,如果比自己年
長,則以對所說的年長的方法而行忏悔說:“尊師,我曾說某某尊者這樣這樣的
話,願彼尊者許我忏悔”。雖無那本人的聽許忏悔,但他也應該這樣作。如果那
聖者是一雲水比丘,不知他的住處,也不知他往那裏去,則他應去一智者比丘之
前說:“尊師!我曾說某某尊者這樣這樣的話,我往往憶念此事而後悔,我當
怎樣”?他將答道:“你不必憂慮,那長老會許你忏悔的;你當安心”。于是他
應向那聖者所行的方向合掌說:“請許我忏悔”。如果那聖者已般涅槃,則他應
去那般涅槃的床的地方,或者前去墓所而行忏悔。他這樣做了之後,便不會有生
天的障礙及得道的障礙,他的謗業獲得了寬恕。
“懷諸邪見”——是見顛倒的人。“行邪見業”——因邪見而行種種惡業的
人,也是那些慫恿別人在邪見的根本中而行身業等的人。這裏雖然以前面的“語
惡行”一語而得包攝“誹謗聖者”,以“意惡行”一語而得包攝“邪見”,但更
述此等(誹謗聖者及邪見)二語,當知是爲了表示此二大罪之故。因爲誹謗聖者
是和無間業相似,故爲大罪。即所謂:“舍利弗,譬如戒具足定具足及慧具足的
比丘,即于現世而證圓滿(阿羅漢果)。舍利弗,同樣的,我也說:如果不舍那
(誹謗聖者之)語,不舍那(誹謗聖者之)心,不舍那(誹謗聖者之)見,則如
被(獄卒)取之而投地獄者一樣的必投于地獄”。並且更無有罪大于邪見。即所
謂:“諸比丘!我實未見其他一法有如邪見這樣大的罪。諸比丘!邪見是最大的
罪惡”。
“身壞”——是舍去有執受(有情)的五蘊。“死後”——即死後而取新生
的五蘊之時;或者“身壞”是命根的斷絕,“死後”是死了心以後。“苦界”等
幾個字都是地獄的異名。因爲地獄無得天與解脫的因緣及缺乏福德之故,或因不
受諸樂之故爲“苦界”。因爲是苦的趣——即苦的依處故爲“惡趣”;或由多嗔
及惡業而生的趣爲“惡趣”。因爲作惡者不願意而墮的地方故爲“墮處”;或因
滅亡之人破壞了四肢五體而墮于此處故爲“墮處”。因爲這裏是毫無快樂利益可
說的,故爲“地獄”。或以苦界一語說爲畜界,因爲畜界不是善趣故爲苦界,又
因有大威勢故龍王等亦生其中故非惡趣。以惡趣一語說爲餓鬼界,因爲他不是善
趣及生于苦趣,故爲苦界及惡趣,但不是墮趣,因爲不如阿修羅的墮趣之故。以
墮趣一語說爲阿修羅,因依上面所說之義,他爲苦界及惡趣,並且因爲棄了幸福
而墮其處故爲墮趣。以地獄一語說爲阿鼻地獄等的種種地獄。“生”——是接近
及生于彼處之義。
和上面所說的相反的方面當知爲白分(善的方面)。但這是差別之處:此中
以善趣一語包攝人趣,以天則僅攝天趣。此中善的趣故名“善趣”。在色等境界
中是善是最上故爲“天”。以“善趣及天的”一切都是破壞毀滅之義故爲
“界”。這是語義。
“以天眼”等是一切的結語。如是以天眼見是這裏的略義。
想這樣以天眼見的初學善男子,應作以遍爲所緣及神通的基礎禅,並以一切
行相引導適合(于天眼智),于火遍、白遍、光明遍的叁遍之中,取其任何一遍
而令接近(于天眼智);即令此遍爲近行禅的所緣之境,增大它及放置它。然而
這不是說在那裏生起安止禅的意思,如果生起安止禅,則此遍便成爲基礎禅的依
止,而不是爲遍作(准備定)的依止了。于此等叁遍之中,以光明遍爲最勝,所
以他應以光明遍或以其他二遍的任何一種爲所緣;當依遍的解釋中所說的方法而
生起,並在于近行地上而擴大它;此遍的擴大的方法,當知亦如在遍的解釋中所
說。而且只應在那擴大的範圍之內而見色。當他見色時,則他的遍作的機會便過
去了。自此他的光明也消失了,在光明消失之時,亦不能見色。此時他便再入基
礎禅,出定之後,更遍滿光明,象這樣次第的練習,便得增強其光明。在他限定
“此處有光明”的地方,光明便存在于此中,如果他終日地坐在那裏見色,即得
終日而見色。這譬如有人用草的火炬來行夜路相似。
據說一人用草的火炬來行夜路,當他的草的火炬滅了,則不見道路的高低。
他把草的火炬向地上輕輕地一敲而再燃起來。那再燃的火炬所放的光明比以前的
光明更大。如是再滅而再燃,太陽便出來了。當太陽升起時,則不需火炬而棄了
它,可終日而行。
此中遍作(准備)時的遍的光明,如火炬的光明,當他見色時而超過了遍作
的機會及光明消失時而不能見色,如滅了火炬而不見道路的高低。再入定,如敲
火炬。再遍作而遍滿更強的光明,如再燃的火炬的光明比以前的光明更大。在他
限定之處所存在的強光,如太陽上升。棄了小光明而以強力的光明得以終日見
色,如棄了火炬可終日而行。
在這裏,當那比丘的肉眼所不能見的在腹內的,在心髒的,在地面底下的,
在壁山牆的那一邊的,在其他的輪圍界的物質(色),出現于智眼之前的時候,
猶如肉眼所見的一樣,當知此時便是生起天眼了。這裏面只有天眼能見,而沒有
前分諸心的。然而那天眼卻是凡夫的危險。何以故?如果那凡夫決意“在某處某
處有光明”,即能貫穿于那些地中、海中、山中而生起光明,他看見那裏的恐怖
的夜叉羅刹等的形色而生起怖畏,則散亂了他的心及惑亂了他的禅那。是故他于
見色之時,當起不放逸之心。
這裏是天眼的次第生起法:即以前面所說的(肉眼所見的)色爲所緣,生起
了意門轉向心,又滅了之後,以彼同樣的色爲所緣,起了四或五的速行等,一切
當知已如前說。這裏亦以前分諸心有尋有伺的爲欲界心,以最後的完成目的的心
爲第四禅的色界的心,和它同時生起的智,名爲“諸有情的死生智”及“天眼
智”。
死生智論已畢。
雜論五神通
主(世尊)是五蘊的知者,
已說那樣的五神通,
既然明白了那些,
更應知道這樣的雜論。
即于此等五神通之中,稱爲死生智的天眼,還有他的兩種相聯的智——名未
來分智及隨業趣智。故此等二神變及五神通曾說爲七神通智。
現在爲了不惑亂而說彼等的所緣的差別:
大仙曾說四種的所緣叁法,
當于此中說明有七種神通智的存在。
這偈頌的意思是:大仙曾說四種的所緣叁法。什麼是四?即小所緣叁法,道所緣
叁法,過去所緣叁法,內所緣叁法。于此(七智)中:
(一)神變智的所緣
神變智是依于小、大、過去、未來、現在、內及外的所緣等的七所緣而進行
的。如何(進行)?(1)當那比丘令身依止于心並欲以不可見之身而行,以心
力來轉變他的身,安置其身于大心(神變心)之時,便得以身爲所緣,因爲以色
身爲所緣,所以是(神變智的)“小所緣”。(2)當令其心依止于身並欲以可
見之身而行,以身力轉變其心,安置他的基礎禅心于色身之時,便得以心爲所
緣,因爲以大心(色界禅心)爲所緣,所以是(神變智的)“大所緣”。(3)
因爲他以過去曾滅的(基礎禅)心爲所緣,所以是(神變智的)“過去所緣”。
(4)如在安置大界(佛的舍利)中的摩诃迦葉長老所決定于未來的是“未來所
緣”。
據說,在安置佛的舍利時,摩诃迦葉長老作這樣的決定:“在未來的二百十
八年間(直至阿育王出現),這些香不失,這些花不萎,以及這些燈不滅”,一
切都成爲那樣。
又如馬護長老曾經看見在婆多尼耶住所的比丘衆吃幹食,便這樣決定:“在
每天午前,把這井內的泉水變成酪之味”,果然在午前吸的井水便是酪味,午後
則爲普通的水。
(5)當他令身依止于心及以不可見之身而行的時候,是(神變智的)“現
在所緣”。(6)當他以身力轉變他的心,或以心力轉變他的身的時候,或者把
他自己變爲童子等的形態的時候,因爲以他自己的身心爲所緣,所以是(神變智
的)“內所緣”。(7)當他化作外部的象、馬等的時候,是(神變智的)“外
所緣”。當如是先知神變智的進行是依于七所緣的。
(二)天耳界智的所緣
天耳界智是依于小、現在、內、外的所緣等的四所緣而進行的。如何(進
行)?(1)因爲那(天耳界智)是以聲爲所緣,聲是有限的,所以是(天耳界
智的)“小所緣”。(2)因爲是依于現存的聲爲所緣而進行,所以是它的“現
在所緣”。(3)當他聽自己的腹內的聲音的時候,是它的“內所緣”。(4)
聞他人之聲的時候爲“外所緣”。如是當知天耳界智的進行是依于四所緣的。
(叁)他心智的所緣
他心智是依于小、大、無量、道、過去、未來、現在、外的所緣等的八所緣
而進行的。怎樣(進行)呢?(1)知道在欲界的他人的心的時候,是它的“小
所緣”。(2)知道色界無色界的心的時候,是它的“大所緣”。(3)知道果
時爲“無量所緣”。然而這裏,凡夫是不知須陀洹的心的,須陀洹亦不知斯陀含
之心,乃至(阿那含)不知阿羅漢之心,可是阿羅漢則知一切的心。即證得較高
的人可以知道較低的人的心,應該了解這一個特點。(4)以道心爲所緣時,是
“道所緣”。(5)知道過去七日間及(6)未來七日間的他人的心時,是“過
去所緣”及“未來所緣”。
(7)什麼是他心智的“現在所緣”?現在有叁種:刹那現在,相續現在,
一期現在。關于這些的(一)得至生,住,滅(的叁心刹那)的是“刹那現
在”。(二)包攝一或二相續時間的是“相續現在”。…
《清淨道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