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P83

  ..续本文上一页的古师之道。

  我依此二来释缘起义,

  希望你们等持心来听。

  古代的阿阇梨亦曾这样说:

  谁人乐我而听者,

  获得前后(永久的)胜法:

  获得前后的胜法,

  到达了死王不见的境地。

  (1)(无明缘行)先就“无明缘行”等的句子说:

  (Ⅰ)以说法的差别,

  (Ⅱ)以义,

  (Ⅲ)以相等,

  (Ⅳ)以一种等,

  (Ⅴ)以缘起支的差别。

  如是当知抉择说。

  此中:(Ⅰ)“以说法的差别”,世尊有四种缘起的说法,犹如四位采蔓的

  人相似,从最初或从中间开始而至于最后,及从最后或从中间开始而至于最初。

  即(1)譬如四位采蔓的人中一人先看见蔓的根,他便割断根,一切都拉来,取

  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最初开始而至最后说缘起:“诸比丘,无明缘行……乃至

  ……生缘老死”。(2)譬如彼等四人之中,一人先看见蔓的中部,他便割断中

  部,只拉其上部,取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后说:“对于他的受

  而欢喜而欢迎而耽著者生起喜,那于受中的喜是取。以取为缘的是有。以有为缘

  的是生”。(3)譬如四人中的一人,先看见蔓的尾端,便执其尾端,从尾至

  根,取其全部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最后而至最初说缘起:“我说生缘老死。诸

  比丘,是否生缘老死,你们的意思怎样?尊师,生缘老死,我们的意思是生缘老

  死。我说有缘生……乃至……无明缘行。诸比丘,是否无明缘行,你们的意思怎

  样?尊师,无明缘行,我们的意思是无明缘行”。(4)在这些人里面的一人,

  先看见蔓的中部,他便割断中部,向下而至于根,取而使用。世尊亦这样从中开

  始而至最后说:“诸比丘,此等四食,是什么因缘?是什么集?是什么生因?是

  什么原因?此等四食以渴爱为因缘,以渴爱为集,以渴爱为生因,以渴爱为原

  因。渴爱是什么因缘?…受…触…六处…名色…识…行是什么因缘?……行以无

  明为因缘……乃至……行以无明为原因”。

  为什么他要这样说?因为缘起的完善及他(世尊)自己到达说法的微妙之

  故。即缘起的确是完善的,由(四种说法的)任何一种都得通达正道。因为世尊

  以无畏及四无碍相应并到达四种甚深的状态,故为到达说法的微妙,因他到达说

  法的微妙,所以才能以种种的方法而说法。

  特别是:(1)他从最初开始的顺说,因为他观察其所化的人(弟子们)迷

  昧于(诸法)进行的原因的分别,为示各各以自己的原因而进行,为示其生起的次

  第,所以他曾这样说。(3)他从最后开始的逆说,因为他以此等方法而见世人

  陷于苦恼:“这世人实在陷于苦恼!有生、有老、有死、有死灭、有再生”等,

  为示从他在(成道的)前分所通达(的缘起)而自证的老死等苦的原因。所以这

  样说。(4)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初的说法,是为了从确定食的因缘而回溯到过去

  世,再示从过去世以来的因果次第,所以这样说。(2)从中间开始而至最后的

  说法,是为了指示那未来世的因即于现在世起始的未来世的状态。

  于此等说法中,为了对于迷惑了转起的原因的所化之人,提示各各由于自己

  的原因而进行及其生起的次第,而说从最初开始的顺的说法,当知这里便是这一

  种。

  为什么于此(顺缘起)中最先说无明?这无明是否无因而为世间的根本因犹

  如自性论者(数论派)的自性呢?不是无因的,因为“由于漏集故有无明之

  集”,所以说为无明的原因。

  那末,有以(无明)为根本的原因的说法怎么说的呢?于轮转说(无明)成

  为首,即世尊于轮转说中曾说(无明及有爱)二法为首,第一是无明(为首),

  即所谓:“诸比丘,因为不知无明的前际,所以说“无明以前不存在,从此以后

  而发生”。诸比丘,虽然这样说,但应知道由此(漏)缘有无明”。第二是有爱

  (为首),即所谓:“诸比丘,因为不知有爱的前际,所以说“有爱以前不存

  在,从此以后而发生”。诸比丘,虽然这样说,但应知道由此(受)缘而有有

  爱”。

  然而世尊于轮转说中,为什么以此二法为首?因为它们是至善趣及恶趣的业

  的特别原因之故,即(一)无明是至恶趣的业的特别原因,何以故?因为给无明

  所克制的凡夫,而造杀生等种种至恶趣的业,那是有烦恼的热苦而无乐味,并且

  会堕恶趣而对自己是不利的;譬如因为给火所烧为棍所打而逼使力竭的屠牛,饮

  了热水一样,那是痛苦而无乐味,并对自己是不利的。(二)有爱是至善趣的业

  的特别原因。何以故?因为给有爱克制的凡夫,为了去烦恼之热而有乐,及为至

  于善趣而除自己的恶趣之苦,而行离杀生等种种至善趣的业;譬如上述的屠牛,

  因爱冷水有清凉之乐,并且为了除去自己的疲乏,而饮冷水一样。

  在轮转说的开头的此等(无明及有爱的二)法中,有时世尊说一法为根本。

  即所谓:“诸比丘,以无明为亲因而有行,以行为亲因而有识”等。又说:“诸

  比丘,于令其取著的诸法中而视为乐的住者,则爱增长,以爱为缘而有取”等。

  有时亦说两者为根本,即所谓:“诸比丘,有无明盖及爱相应的愚夫,得成如是

  之身,此身与外的名色为二种,由此二缘有触与六处,以此等触,愚者有苦受乐

  受”等。于此等的说法中:“以无明为缘而有行”,这样以无明一法为根本的说

  法,当知为此处之意。

  ——如是当知先以说法的差别的抉择——

  (Ⅱ)“以义”,即以无明等句之义。即所谓:

  (无明)(1)以不应成就的身恶行等名为不当有——不应得的意思,那不

  当有而有,故为无明。(2)相反的,身善行等名为当有,那当有而不有,故为

  无明。(3)因为对于蕴的聚义,处的努力义,界的空义,根的增上义,谛的如

  实义,都不知故为无明。(4)不知以逼恼等而说苦等四种之义,故为无明。

  (5)于无始的轮回,令诸有情徘徊于一切胎,趣、有、识住、有情居之中,故

  为无明。(6)奔走于第一义不存在的男女等之中,而不奔走于第一义存在的蕴

  等之中,故为无明。(7)障蔽眼识等的所依、所缘及缘起。缘生法等之故为无

  明。

  (缘)果从彼缘而来故为“缘”。“从缘”,是非无及不拒绝之义。“来”

  即生起及进行之义,又缘的意义为资助之义。无明即缘为“无明之缘”;所以说

  “由无明之缘”(而有行)。

  (行),行作有为故为“行”。行有二种:(一)“由无明之缘而有行”的

  行;(二)由于说行的语句而来的行。此中:(一)福行、非福行、不动行三

  种,及身行、语行、心行三种的此等六种为“由无明之缘而有行”的行;它们都

  只是世间的善及不善的思而已。(二)由于说行的语句而来的行有四种:(1)

  有为行,(2)曾行作行,(3)在行作的行,(4)加行的行。此中:

  (1)在“诸行无常”等句,是说一切有缘的法,名“有为行”。(2)在

  义疏中说业所生的(欲、色、无色界)三地的色法及非色法,为“曾行作行”;

  这亦包摄于“诸行无常”的句子中,但其各别叙述的来处则不清楚。(3)三地

  的善与不善的思,名为“在行作的行”。它的来处,见于“诸比丘,这在无明中

  的人,在行作福行”等句。(4)由于身心的精进,名“加行的行”,它来自

  “直至车轮行作之时,停止车轴都固定”等句。

  不只是此等方法而已:并有其他由行字而来的方法,如“朋友,毗舍佉,那

  于想受灭入定的比丘,先是语行灭,其次身行,其次心行灭”等。然而此等一切

  行,没有不包摄于有为行里面的。

  其次于“行缘识”等句之中,亦如上述的方法。还没有说明的如下:识知故

  为“识”。倾向故为“名”。可坏故为“色”。来者伸展及扩大的引导故为

  “处”。觉受故为“受”。渴故为“爱”。取着故为“取”。成有及使有故为

  “有”。生的故为“生”。老的为“老”。(人)以此而死故为“死”。忧愁的

  为“愁”。悲痛的为“悲”。苦痛为苦;或依破坏于生住二种故为“苦”。不快

  意的状态为“忧”。深忧为“恼”。“发生”即生起。“发生”一字,并非只与

  愁等诸字结合,当知是和一切句结合的,不然的话,说“由无明缘而行”,而行

  做什么呢?则不清楚;如有“发生”来结合之时,则无明即是缘为无明缘,所以

  形成“由无明缘而行发生”,则确定其缘与缘生的意思了。其他各句也是同样。

  “如是”即指刚才所说的方法,便是说无明等是原因,而不是自在天等所化作。

  “这”是如上所说的。“一切”是不杂或全体之义。“苦蕴的”是苦聚的,不是

  有情的,不是乐净等的。“集”即生。“是”即成为。

  ——如是当知以义的抉择——

  (Ⅲ)“以相等”,即以无明等的相等,所谓:“无明”有无明的特相,有

  蒙昧的作用(味),有障蔽的现状(现起),以漏为近因(足处)。“行”有行

  作的特相,有奋勉的作用,思是它的现状,无明是它的近因。“识”有识知的特

  相,有先行的作用,结生是它的现状,以行为近因,或以所依及所缘为近因。

  “名”有倾向的特相,有(与识)相应的作用,不分别是它的现状,以识为近

  因。“色”有毁坏的特相,有散布的作用,无记是它的现状,以识为近因。“六

  处”有努力的特相,有见等的作用,(识的)所依及(识的)门是它的现状,以

  名色为近因。“触”有接触的特相,有冲击的作用,结合是它的现状,以六处为

  近因。“受”有领纳的特相,有受用境味的作用,苦乐是它的现状,以触为近

  因。“爱”有因的特相,有欢喜的作用,不满足是它的现状,以受为近因。

  “取”有执取的特相,有不放的作用,…

《清净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人施设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