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57

  ..续本文上一页以选用某种色的花作为目标。

  想要修习光明遍的禅修者可以专注于月光,或不摇曳的灯光,或照在地上的光,或穿过墙缝照在另一道墙上的光线。

  想要修习虚空遍的禅修者可以专注于一个直径大约三十公分的圆洞,观察它为「虚空、虚空」。

  对于修习遍处的详细解释,见《清净道论》第四章与第五章。

  节七:不净观

  Uddhumatakam, vinilakam, vipubbakam, vicchiddakam, vikkhayitakam, vikkhittakam, hatavikkhittakam, lohitakam, pulavakam, atthikab ca ti ime dasa asubha nama.

  不净有十种:肿胀、青瘀、脓烂、断坏、食残、散乱、斩斫离散、血涂、虫聚、骸骨。

  节七之助读说明

  十种不净是死尸腐烂的不同阶段。这些业处专为对治欲欲。见《清净道论》第六章。

  节八:随念

  Buddhanussati, dhammanussati, sanghanussati, silanussati, caganussati, devanussati, upasamanussati, marananussati, kayagatasati, anapanasati ca ti ima dasa anussatiyo nama.

  十种随念: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弃)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入出息)念。

  节八之助读说明

  佛随念等:首三种随念的修习方法是随念佛、法、僧的功德。

  戒随念的修习方法是具有正念地忆念自己清净无染的戒行。

  舍(弃)随念是具有正念地忆念布施的功德。

  天随念的修习方法是具有正念地如下忆念:「诸天神因为他们的信、戒、多闻、布施及慧而得以投生至如此殊胜之地。而我也拥有这些品德。」于此业处,禅修者以自己的信等功德作为目标以培育正念,以及以诸天为证。

  寂止随念是观察涅槃的素质。

  死随念是观察自己肯定会死、死亡何时会来临无法肯定,以及当死亡来临时,人们必须舍弃一切。

  身至念是观察自己身体的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肉、腱、骨、骨髓等三十二不净的部份。

  安般念是专注于呼吸时接触到鼻孔边缘或人中的入息与出息。

  关于十随念,详见《清净道论》第七章及第八章。

  节九:无量

  Metta, karuna, mudita, upekkha ca ti ima catasso appamabbayo nama, brahmavihara ti pi pavuccanti.

  也称为四梵住的四无量是:慈、悲、喜与舍。

  节九之助读说明

  四无量:这些法被称为「无量」(appamabba)是因为(在禅修时)必须把它们遍布至十方一切无量的众生。它们也被称为「梵住」(brahmavihara),因为它们是梵天界诸梵天的心常安住之境。

  慈(metta)是希望一切众生幸福快乐。它有助于去除瞋恨。

  悲(karuna)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时心生不忍。它是希望拔除他人的痛苦,及与残酷相对。

  喜(mudita)是随喜他人的成就与富裕。它是恭喜他人的态度,及协助去除对他人成就的妒嫉与不满。

  舍(upekkha):属于梵住的舍是没有执着、没有厌恶而平等地对待他人的心境。平等的态度是它主要的特相。它与偏爱及反感相对。

  对于四梵住的详细解释,见《清净道论》第九章。

  节十:一想

  Ahare patikkulasabba eka sabba nama.

  一想是食厌想。

  节十之助读说明

  食厌想是省察食物可厌的一面而生起之想,例如省察寻食之苦,食用它、消化、排泄等时的不净。详见《清净道论》第十一章、段一至廿六。

  节十一:一分别

  Catudhatuvavatthanam ekam vavatthanam nama.

  一分别是四界分别观。

  节十一之助读说明

  四界分别观是观察身体只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组合而成。详见《清净道论》第十一章、节廿七至一一七。

  节十二:无色

  Akasanabcayatanadayo cattaro aruppa nama ti sabbatha pi samathaniddese cattalisa kammatthanani bhavanti.

  四无色是空无边处等。如是在止之义释里一共有四十种业处。

  节十二之助读说明

  以下是四无色禅:一、空无边处;二、识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详见《清净道论》第十章。

  节十三:适合之分析(sappayabheda)

  Caritasu pana dasa asubha kayagatasatisankhata kotthasabhavana ca ragacaritassa sappaya.

  Catasso appamabbayo niladini ca cattari kasinani dosacaritassa.

  Anapanam mohacaritassa vitakkacaritassa ca.

  Buddhanussati adayo cha saddhacaritassa.

  Marana-upasama-sabba-vavatthanani buddhicaritassa.

  Sesani pana sabbani pi kammatthanani sabbesam pi sappayani.

  Tattha pi kasinesu puthulam mohacaritassa, khuddakam vitakkacaritass”eva ti.

  关于性格,贪行者适合修十不净及身至念,即三十二身分。

  瞋行者适合修四无量及四色遍。

  痴行者与散漫行者适合修安般念。

  信行者适合修佛随念等六随念。知识行者适合修死随念、寂止随念、食厌想及四界分别观。

  其余的业处适合一切性格。

  于遍处,痴行者适合采用大的(圆盘);散漫行者适合采用小的(圆盘)。

  Ayam ettha sappayabhedo.

  于此,这是适合之分析。

  

  

  修习之分析

  (bhavanabheda)

  节十四:依三个阶段

  Bhavanasu pana sabbattha pi parikammabhavana labbhat”eva.

  Buddhanussati adisu atthasu sabba-vavatthanesu ca ti dasasu kammatthanesu upacarabhavana va sampajjati, natthi appana.

  Sesesu pana samatimsa kammatthanesu appanabhavana pi sampajjati.

  所有四十种业处都能达到遍作修习的阶段。于佛随念等八种随念、一想与一分别十种业处,只能达到近行修习的阶段,而不能达到安止修习的阶段。其余的三十种业处也能够达到安止修习的阶段。

  节十四之助读说明

  对于上述以佛随念为始的十种业处,由于心忙于观察诸多不同的功德及要义,涉及了极强的寻,致使一境性不能专注至证入安止的程度。

  节十五:依禅那

  Tattha pi dasa kasinani anapanab ca pabcakajjhanikani. Dasa asubha kayagatasati ca pathamajjhanika. Mettadayo tayo catukkajjhanika. Upekkha pabcamajjhanika. Iti chabbisati rupavacarajjhanikani kammatthanani. Cattaro pana aruppa arupajjhanika.

  其中,十遍与安般念能够产生五禅;十不净与身至念(只)能产生初禅;慈等首三无量能够产生四禅;舍(只)能产生第五禅。

  如是这廿六种业处能够产生色界禅那。

  四无色能够产生无色禅。

  Ayam ettha bhavanabhedo.

  于此,这是依修习之分析。

  节十五之助读说明

  修十不净与身至念都须要运用寻,因此它们不能产生高过初禅及无寻的禅那。首三种无量必须与悦受相应地生起,因此只能产生与悦受相应的首四禅。舍无量则必须与舍受相应地生起,因此只能产生与舍受相应的第五禅。

  境之分析

  (gocarabheda)

  节十六:禅相

  Nimittesu pana parikammanimittam uggahanimittab ca sabbattha pi yatharaham pariyayena labbhant”eva. Patibhaganimittam pana kasin”asubha-kotthasa-anapanesv” eva labbhati. Tattha hi patibhaganimittam arabbha upacarasamadhi appanasamadhi ca pavattanti.

  在三种禅相当中,通常于一切业处都可以适当的方法获得遍作相与取相。但似相只出现于遍处、不净、(三十二)身分与安般念。通过似相而生起了近行定与安止定。

  节十七:禅相之显现

  Katham

   Adikammikassa hi pathavimandaladisu nim…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