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P62

  ..续本文上一页入果定的目的是当下得以体验涅槃之乐。在这些安止里生起的心是与圣弟子证悟的层次相等的果心。如此四个阶级的圣人都能证入各自的果定,意即须陀洹能够证入须陀洹果定;余者亦可以此类推。在证入果定之前,(圣弟子)先决意要证入果定,然后从生灭智次第地培育诸观智,(直至证入果定)(见《清净道论》第廿三章、段六至十五)。

  节四十三:灭尽定

  Tattha yathakkamam pathamajjhanadimahaggata-samapattim samapajjitva vutthaya tattha gate sankhara-dhamme tattha tatth”eva vipassanto yava akibcabbayatanam gantva tato param adhittheyyadikam pubbakiccam katva n”evasabbanasabbayatanam samapajjati. Tassa dvinnam appanajavananam parato vocchijjati cittasantati. Tato nirodhasamapanno nama hoti.

  于此,他从初禅起始次第地证入广大定。出定后,他以观智观照每一定里的行法。

  如此修习直至无所有处之后,他再实行事先的任务,如决意等,然后证入非想非非想处。在两个安止速行生灭之后,心之相续流即被中断。其时他即已证入了灭尽定。

  节四十三之助读说明

  在灭尽定里,心与心所之流完全暂时被中止。只有已证得一切色禅与无色禅(即八定)的阿那含与阿罗汉才能证得灭尽定。而且只有在欲生存地与色生存地里才能证得该定。在无色地里并不能证得该定,因为在其地并不可能证得属于证入灭尽定的先决条件的四色禅。

  若要证入灭尽定,禅修者必须次第地证入每一个禅那。在从每一禅出定之后,他观照该禅的名法为无常、苦、无我。他如此修习直至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处禅出定之后,禅修者作出以下三项决意:一、决意他所拥有的必须品不会遭受毁坏;二、决意若僧团需要他的服务,他就出定;三、(在佛陀还活着的时候)决意若佛陀要见他,他就出定。此外(若他想要入灭尽定七天)他必须观察自己所剩下的寿命不会少过七天。

  在作完这些事先任务之后,他即证入第四无色禅,而此禅的禅心只生灭两次,随后他即证入了心流暂时被中断的灭尽定。

  节四十四:自灭尽定出定

  Vutthanakale pana anagamino anagamiphalacittam arahato arahattaphalacittam ekavaram eva pavattitva bhavangapato hoti. Tato param paccavekkhanabanam pavattati.

  于(灭尽定)出定时,于阿那含,阿那含果心生灭一次;于阿罗汉,阿罗汉果心生灭一次,随后即沉入有分。在这之后生起了省察智。

  Ayam ettha samapattibhedo.

  Nitthito ca vipassanakammatthananayo.

  于此,这是定之分析。

  修习观业处之法至此完毕。

  节四十五:结论

  Bhavetabbam pan”icc”evam bhavanadvayam uttamam

  Patipattirasassadam patthayantena sasane.

  若人欲体验,佛教修行味,

  当修此二禅,至上之修习。

  节四十五之助读说明

  「二禅」是指止禅与观禅。

  Iti Abhidhammatthasangahe

  Kammatthanasangahavibhago nama

  navamo paricchedo.

  《阿毗达摩概要》里

  名为「业处之概要」的

  第九章至此完毕。

  后话

  Carittasobhitavisalakulodayena

  Saddhabhivuddhaparisuddhagunodayena

  Nambavhayena panidhaya paranukampam

  Yam patthitam pakaranam parinitthitam tam

  Pubbena tena vipulena tu mulasomam

  Dhabbadhivasamuditoditamayugantam

  Pabbavadatagunasobhitalajjibhikkhu

  Mabbantu pubbavibhavodayamangalaya.

  在性格纯良、贵族出身、充满信心、品德高尚的南巴(Namba)诚邀之下所写的这部著作至此已完毕。

  以此广大的福业,愿直至世界之末,谦虚、受到智慧净化、戒行闻名于世的诸比丘都能够记得举世闻名的幸运住处──母拉苏玛寺(Mulasoma),以便他们能够获取福业及快乐。

  后话之助读说明

  诸阿毗达摩导师对阿耨楼陀尊者在著作《阿毗达摩概要》时所住的寺院的名称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其中一派认为那是杜母拉苏玛寺(Tumulasoma Vihara),把「杜母拉」(tumula)视为是意为「大」的「摩诃」(maha)的同义词。然而在巴利文及梵文里都没有「杜母拉」这一词。这两种语文里都有在词源方面有关连的tumula一词,但其义并不是「大」,而是喧哗或骚动。通常这一词的用法与战争有关;在《维山达拉本生经》(Vessantara Jataka)里有这么一行:Ath”ettha vattati saddo tumulo bheravo maha──「其时发出一声极大的声响、一声极为可怕的怒吼」。

  另一派则认为该寺的名称是母拉苏玛寺(Mulasoma Vihara),视「杜」(tu)这一个音节为一个不能变易的连接质词,在此的用法纯粹只是为了让音调更为顺畅。由于阿耨楼陀尊者在这部著作里的其他地方也有如此运用「杜」(见第一章、节卅二;第八章、节十二),所以看来他可能在此也如此用它。所以我们应视该寺为母拉苏玛寺。一般上,斯里兰卡的传承相信该寺是位于Chilaw(机罗)县里,而且是如今Munnessaram Kovil的所在地。

  Iti Anuruddhacariyena racitam

  Abhidhammatthasangaham nama

  pakaranam nitthitam.

  阿耨楼陀尊者

  所着的《阿毗达摩概要》

  至此完毕。

  

  

八十九及一百廿一心

  

之聖典出處

  

  註:《法聚論》的參照號碼是段落號碼;《清淨道論》的參照號碼是第十四章的段落號碼;《殊勝義註》的參照號碼是英文版的頁碼。

  

  

  

  

  

  

  

  

法聚論

  

清淨道論

  

殊勝義註

  

十二不善心

  

貪根

  

  悅俱邪見相應無行

  

365

  

90-91

  

336

  

  悅俱邪見相應有行

  

399

  

  

339-340

  

  悅俱邪見不相應無行

  

400

  

  

340

  

  悅俱邪見不相應有行

  

402

  

《阿毗达摩概要精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清净道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