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阿毗达摩义论▪P15

  ..续本文上一页 在《清净道论》第十八品以下详论七种清净。若以七种清净各别而说:则戒清净见《清净道论》第一品,心清净见第三至第十一品,见清净见第十八品,度疑清净见第十九品,道非道智见清净见第二十品,行道智见清净见第二十一品,智见清净见第二十二品。

  

  17. 十种观的染,参考 Visuddhi-magga 633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31 页以下)

  

  18. 从生灭智至随观智的九种观智,见《清净道论》第二十一品,即Visuddhi-magga 639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41 页以下)

  

  19. 关于观的说明,见Visuddhi-magga 672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91页以下)

  

  

  20. 关于智者的观察,参考 Visuddhi-magga 676 页。(华宇版,下册396 页)

  

   四果的圣人共有五种观察法:一、观察道,二、观察果,三、观察已断的烦恼,四、观察残余的烦恼,五、观察涅槃。阿罗汉则无观察残余的烦恼。然而有学者对于观察已断的烦恼及残余的烦恼两种,也是或有或无的。

  

  

  21. 颠倒有三种:一、想颠倒,二、心颠倒,三、见颠倒。

  

  22. 关于三解脱门,参考 Visuddhi-magga 657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65 页以下)

  

  23. 至出起观,参考Visuddhi-magga 661页以下。(华宇版,下册370页以下)

  

  24. 这些关于圣者的区别,参考 Visuddhi-magga 709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448 页以下)

  

  25. 关于灭定,参考 Visuddhi-magga 702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439页以下)

  

  26. 欲入灭定者,首先要作出决定,在他入定期间的预备工作,共有四种:一、使无损害属于诸人的资具,二、僧伽的期待,三、师(佛)召,四、寿限。对于这四种应该预作之事的详细解释,参考 Visuddhi-magga606 页以下。(华宇版,下册295 页以下)

  

  

  阿耨楼陀及其《摄阿毗达摩义论》

  

   阿耨楼陀论师的《摄阿毗达摩义论》,是南传巴利佛教中一部最精拔的作品,字数不多,译为汉文大约有五万五千字光景,文简义丰,生动地叙述了各种重要的法相,有系统地介绍了全部论藏的哲学理论,是研究整个论藏最好的一个指导手册,在缅甸、锡兰、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现在研究阿毗达摩的人,本论都被列为必读之书;有许多人还要把全部背诵下来。在南传各佛教国家的佛学院里,也都有这门课。

  

   就本论与觉音最著名的《清净道论》比较:一部是洋洋数十万言的大着,一部仅是数万言的纲要书,其广略虽然有所不同,其实质可以互相媲美,在不少题材的安排上是相同的。就组织方面说,本论以最精巧的方法,把散在论藏中像机器零件一样的许多题材联系起来,有条有理,非常明确,比之《清净道论》更精密而简要。显然,这两部论着的目的和要求,次序和重点是有些不同。本论是以纯理论的分析而简明地叙述所要叙述的问题;而《清净道论》是为了更好地教导宗教实践方法和证得圣果的道路,重点是放在修习戒定慧方面的。它们也有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对心法,心所法及色法等同样的论题,有的在《清净道论》是很简略的,在本论却是充分地加以发挥;也有在《清净道论》没有说到的问题,本论却提出详加讨论。在有些问题上,也可看到本论和《清净道论》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分析。由于本论只能作为是纲领性的著作,所以对于很多的法相术语,都没有解释,如果没有研究过南传佛教的人,读起来是很难理解的;而这些法相名词的绝大部分,在《清净道论》中都有很详细的解释,可以互相对照阅读及互相参考研究;直至今天,这两部论在南传各佛教国家的研究佛学者仍奉为主要的论典。

  

   在缅甸的佛典书目提要中列有九部像这样的纲要书,除《摄阿毗达摩义论》外,其它八部书如下:

  

   一、《入阿毗达摩论》

   二、《色非色分别论》

   这两部都是第五世纪和觉音同时代的印度佛授所着。

   三、《谛要略论》,是佛授以后的小护法所着。

   四、《断痴论》,是锡兰的迦叶波所着,年代不明。

   五、《名色抄论》亦名《开曼论》,是开曼所着,年代不明

   。

   六、《名色差别论》。

   七、《第一义决定论》。这两部同是《摄阿毗达摩义论》的

   作者阿耨楼陀所着。

   八、《名行灯论》,是十二世纪末缅甸的萨达摩憍帝波罗所

   着。

  

   在这九部论着中,以《摄阿毗达摩义论》最为杰出,名传也最广,因为它是整个论藏的概要,真是论中之论。通过这部论,便不难掌握阿毗达摩的普通知识,是成为研究论藏的一把钥匙。也正是这个原因,从而产生了许多与它直接的或间接的有关作品。有古典注疏,也有现代学者专题研究的论着。这些对于研究本论是有帮助的。顺便在这里把个人认为重要古典参考书与现代着作略加介绍。

  

   1.巴利文的著名注疏有下面几种:

  

   一、《古注》,一说是锡兰的新离垢觉着,一说是十二世

  纪后半期的舍利弗着,也有说这两者是同一人。据一九

   六○年锡兰大学出版的《锡兰史》则说为舍利弗的老师

   摩诃迦叶波的作品。

  

   二、《阿毗达摩义广释》,是前书作者舍利弗的弟子锡兰

   苏门迦罗着,他也是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这是《摄阿

   毗达摩义论》的古代注释中一部权威的作品,广泛地被

   学者们用为研究本论的主要参考书。缅甸的阿利耶文率

   在奈罗巴帝王时代(一四四二~一四六八)曾给《阿毗

   达摩义广释》写了一部解疏,题名为《精义宝匣》。

  

   三、《摄阿毗达摩义略疏》,是缅甸的萨达摩憍帝波罗或

   名却色达所着。据说他从一一七○~一一八○年曾在锡

   兰受学。依本书的序文所说,这是应锡兰的国王毗阇耶

   跋诃二世(一一八六~一一八七)的请求而写的。

  

   四、《第一义灯注》,是近代的的缅甸学者雷地沙陀着。

   据说本书中含有一些他的独特见解,许多利学者都认为

   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五、《新醍醐疏》,是近代印度学者谷生毗教授着,用天

   城字母写,由印度鹿野苑摩诃菩提会出版。前面举出四

   种注疏,都是用旧方法解释;本书则以新方法解释,对

   于自修《摄阿毗达摩义论》者很有帮助。

  

  

   2.英文的参考书:

  

   一、《哲学纲要》,是缅甸的苏仁翁译,即《摄阿毗达摩

   义论》第一次英译本。一九一○年由伦敦的巴利圣典协

   会出版,一九五六年再版。这是逐字逐句翻译的,并附

   有许多可以参考的注释。由于本书的出版,才引起欧、

   美学者对《摄阿毗达摩义论》内容的注意。

  

   二、《阿毗达摩哲学》上册,是印度那烂陀巴利学院的院

   长迦叶波着,一九四二年出版,一九五四年再版。本书

   有上下二册,下册是介绍南传七部论及《清净道论》的

   内容,上册则完全是叙述《摄阿毗达摩义论》的。作者

   自己在序文中介绍说:“我的书,尽可能使读者了解巴

   利的术语,并不难深入哲学的精神。重复地对照英文和

   巴利文的术语,并非逐字逐句的翻译,但着重于全段的

   实质和精神。大部是翻译,有时只是要略,有时再加解

   释,尽可能使读者理解。”本书确是具有这些优点,而

   且是用新的方法翻译,在每段还附有全部的巴利原文,

   对于研究本论很方便也很有帮助。

  

   三、《阿毗达摩手册》,是锡兰的那拉达着。有逐字逐句

   的翻译,也有详细的解释,并附有巴利原文。我所知道

   的是一九五六年出版,只有前五品,无后四品。

  

   四、《佛教哲学论》,是锡兰的地

  西尔瓦博士着,我所

   知道的只是一九三七年出版了的第一卷,阐述本论的前

   三品。

  

  

   3.日文的参考书:

  

   一、《摄阿毗达摩义论》,水野弘元译。本书除了逐字逐

   句的翻译外,还加了很多注,可资参考。见日文版《南

   传大藏经》第六十五卷。

  

   除了上面所列的重要参考书外,还有许多各种文字所写的注解和译本,如僧伽罗文、泰文、缅文的都有。尤其是缅甸文写的特别多,目前所流行的至少有下面四种:

  

  一、《摄阿毗达摩义蜜注》,摩公沙陀着。

  

  二、《摄阿毗达摩义香注》,巴耶基沙陀着。

  

  三、《阿毗达摩义有色灯注》,弥欲皮因易着。…

《摄阿毗达摩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