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阿毗达摩义论▪P14

  ..续本文上一页能)来现于意门,如同以眼所见之时一样,那种所缘,名为取相,而那种修习则能等持(于心)。如是等持者,从此之后,于取相以遍作定继续修习,当那(与取相)类似而脱离所依法的及被称为施设并由修习所成的所缘,善能于心中安立静止的时候,便名为似相生起。从此以后,即名圆成舍离障碍及称为欲界定的近行修习。此后,于那同样的似相以近行定修习者,便证得色界的初禅(安止定)。此后,能于禅以转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观察(自在)等的五种自在(注13)而自在(修习),为了舍离寻等粗支及生起伺等细支而努力者,适宜而次第的证得第二禅第(安止定)。

  

   如是于地遍等的二十二业处中可得似相。在其余(十八业处中)的(四)无量则对于有情施设而转起(安止定)。

  

   5.四无色定的程序 于(十遍中)除了虚空遍,他以由于放弃(其余九)遍中的任何(一)遍所得的空无边处而修遍作者,得证第一无色(安止定)。他以第一无色的识无边而修遍作者,得证第二无色(安止定)。他以第一无色的识无所有而修遍作者,得证第三无色(安止定)。若于第三无色以“这是寂静,这是胜妙”而修遍作者,得证第四无色(安止定)(注14)。

  

   6.关于不得安止的业处 在其余的十业处中(佛、法、僧、戒、舍、天、寂止、死随念、食厌想、四界差别),若以佛的功德等为所缘而修遍,当善能把握彼(佛功德等)相之时,则只能安立遍作(定)及成就近行定(不可能得安止定)。

  

   7.显现神通 为了显现神通的人,从色界第五禅──为神通的足处(基础)的第五禅出定之后,想念了(在显现神通时候的)决定等而遍作修习,适当地以色等为所缘而证(神通)安止(注15) 。所谓神通(是什幺?即如下颂):

  

  

   <5>神变与天耳,以及他心智,

   宿住随念智,天眼成五种。

  

   至此说境的差别及奢摩他业处法竟。

  

  

   二、观的业处

  

   <6>其次,在毗钵舍那(观)业处中,当知(一)摄七种清净:即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二)三相:即无常相、苦相、无我相。(三)三随观:即无常随观、苦随观、无我随观。(四)十观智:即思惟智、生灭智、坏智、怖畏智、过患智、厌离智、脱欲智、省察智、行舍智、随顺智。(五)三解脱:即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六)三解脱门:即空随观、无相随观、无愿随观。

  

  

   1.七种清净 云何(戒清净等)(注16)?即(一)别解脱律仪戒、根律仪戒、活命遍净戒及资具依止戒的四遍净戒。(三)以相(特相)、味(作用)、现起(现状)、足处(近因或直接因)而把握(理解)名色,名为见清净。(四)把握彼等名色之缘,名为度疑清净。(五)(在度疑清净)以后,(瑜伽者)于前面所述的有缘的及有过去等差别的三界诸行(名色),简括以蕴等的理法,以聚(而思惟它们的三相),即以灭尽之义为无常,以怖畏之义为苦,以不实之义为无我。或以(时分的三)世,以一期相续、以刹那(灭)、由思惟智而思惟(诸行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其次由生灭智以缘及刹那而(数数)随观于彼等(诸行)的生灭。(如是有如下颂所说的十种观的染生起:)

  

   <7>光明喜轻安,胜解与策励,

   乐智及现起、舍欲成十种(注17)。

  

   <8>由于能够把握(理解)光明等(十种)观的染是障碍,(而知此为)道、(此为)非道之相的区别,名为道非道智见清净。(六)脱离了(观的染)障碍的(瑜伽者),继续观三相而行道,如是他获得从生灭(随观)智至随顺(智)的九种观智(注18) ,名为行道智见清净。(七)如是行道(的瑜伽)者,(他的)观己成熟,(知道)“现起要生起(道的)安止定了”,便断有分,生起意门转向心之后,缘于无常等任何的一相,便转起二三(刹那)名为遍作、近行、随顺的观心。这(末后的一)个到达顶点的(观),名为随顺(观)、行舍(观)及至出起观。此后便转起(一刹那)以涅槃为所缘的种姓心,超越凡夫的(种)姓而成圣者的(种)姓。此后无间而生起知苦谛、断集谛、证灭谛及修道谛的(圣)道(心),入安止路。从此转起二三(刹那)的果心之后,随堕入有分。于是再断有分,(次第)转起诸观察智(注19)。

  

   <9>智者善观察:道果与涅槃,

   或者亦观察:断烦恼残余(注20)。

   如是应渐次,修习六清净,

   而得四种道,名智见清净。

  

   这是关于清净的区别。

  

  

   <10>2.三解脱门 此中,由无我随观脱离坚固的我执,故名空随观解脱门。由无常随观离颠倒相(注21),故名无相随观(解脱门)。由苦随观脱离渴爱的愿望,故名无愿随观(解脱门)(注22)。

   (这三种导至解脱的观,以任何一种都能获得道心。)是故此道由于观的程序不同而得三种名称:(一)若从至出起观(注23)而观无我(所得的道),名为空解脱道;(二)若从观无常(所得的道),名为无相解脱(道);(三)若从观苦(所得的道),名为无愿解脱道。如是果(心),依据在道的路线,由于道的程序不同(亦得空、无相、无愿三种名称)。在(证)果定的路线中,只是在上面所述的方法的那些观,生起各自之果,但由于观(共同的)自性,故使在(道的路线及果定的路线的)一切处而同得(道、果的)一切三种名称。

  

   这是关于解脱的差别。

  

  

   <11>3.出世间的四种人 修须陀洹道已断除见、疑及断恶趣行(不生恶趣)者,(在世间)最多(再受)七番(生死),名为须陀洹(预流)。修斯陀含道已,而使贪、嗔、痴更薄弱者,名为斯陀含(一来);(他仅)一番来此世间(生死)。修阿那含道已,断除残余的欲贪与嗔恚者,名为阿那含(不还);他是不复还来于此(世间)。修阿罗汉道已,舍断(一切)残余的烦恼者,名阿罗汉;(他是)漏尽者及出世间的最上应供者(注24)。

  

   这是关于人的差别。

  

  

   <12>4.灭定 此等果定,一切人都能得其随(于道的)各自之果。灭定则唯阿那含与阿罗汉可得入定(注25)。此(灭定)中,即次第的入初禅等的大(上二界)定及出定,并在其处观各处的诸行之法(无常、苦、无我),直至无所有处。从此(无所有处出定)之后,(首先)作出决定(在他入定期间的)预备工作(注26),然后入非想非非想处定,在那里经过二(刹那)安止速行之后,便断绝他的心相续(而成无心),是名入灭定。在出定之时,如果他是阿那含,便转起一回阿那含果心,若是阿罗汉,则转起一回阿罗汉果心,便堕入有分,此后则转起观察智。

  

   这是关于定的差别。

  

  

   <13>若于佛教中,欲求行道乐,

   应修此最上,止观二修习。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业处分别品第九竟。

   ──摄阿毗达摩义论毕。──

  

  

   [注 释]

  

  1. 参考 Visuddhi-magga 110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72 页以下)

  

  2. 见《清净道论》第四、第五品。

  

  3. 见《清净道论》第六品。

  

  4. 见《清净道论》第七、第八品。

  

  5. 见《清净道论》第九品。

  

  6. 见《清净道论》第十一品。

  

  7. 见《清净道论》第十品。

  

  8. 这里的“行”是性格的意思。

  

  9. 参考 Visuddhi-magga 101 页及107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 162~163 页、169 页以下)

  

  10. 在三种修习中,遍作修习──是初学者预行的禅定,为安止定的准备工作。近行修习──是到达安止定以前的一个欲界速行心,因为近于安止,故名近行定,约等于北传的近分定。安止修习──是属于色、无色界的速行心,约等于北传的根本定。参考 Visuddhi-magga 137~138页。(华宇版,上册216~217页)

  

  11. 参考 Visuddhi-magga 111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73 页以下)

  

  12. 曼陀罗( Ma两ala)是圆相的意思。“地曼陀罗”即以地作成的圆相,为地遍业处修习的对象。参考 Visuddhi-magga 123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196 页以下)

  

  13. 关于五自在的解释,见 Visuddhi-magga 154 页以下。(华宇版,上册234~235页)

  

  14. 关于四无色定,详见《清净道论》第十,说无色品。

  

  

  15. 显现神通的过程是这样的:瑜伽行者从任何业处证得色界第五禅的时候,他便出定,预作了为现某种神通所必要的各种想念之后,于是再入定而现神通。

  

   这里,在他作各种想念以前所得的禅,名为足处(基础)第五禅或为神通基础的第五禅;在显现神通时候的禅名为神通禅。

   参考《清净道论》第十二种变品及第十三神通品;《长部》第二经──沙门果经。

  

  

  16.…

《摄阿毗达摩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