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阿毗达摩义论▪P13

  ..续本文上一页缘),在结生的刹那,所依(色)与异熟(心)相互(依相互缘为缘)。

  

   (4)依止缘有三种:即心心所法相互及对于俱生色(由依止缘为缘)。大种相互及对于所造色(由依止缘为缘)。六所依对于七识界(由依止缘为缘)。

  

   (5)食缘有二种:即段食对于此身(依食缘为缘)。非色食(注17)对于俱生的名色(依食缘为缘)。

  

   (6)根缘有三种:即五净根(眼、耳、鼻、舌、身)对于五识(依根缘为缘)。色命根对于执受色(依根缘为缘)。非色(命)根对于俱生的名色(依根缘为缘)。

  

   (7)不相应缘有三种:在入胎(结生)的刹那,所依(色)对于异熟(心)(依俱生不相应缘为缘),心心所法对于俱生色,依俱生的(不相应缘为缘)。后生的心心所法对于前生的此身,依后生的(不相应缘为缘)。在转起之时,六所依对七识界,依前生的(不相应缘为缘)。

  

   <11>(8、9)有缘及不离去缘有五种:即俱生、前生、后生、段食与色命。

  

   <12>在所缘(缘)、亲依止(缘)、业(缘)、有缘的(四缘)中,便包摄了一切(二十四)缘。这里的俱生色,当知有二种,在转起之时,为心等起(色),在结生之时,为(业)所作色。

  

  

   <13>如是发生于, 三世及离时,

   内外与有为, 并无为诸法,

   以施设名色, 三种能包摄,

   发趣论中说, 二十四种缘。

  

  

   三、施 设

  

   <14>此中,色蕴即是色法,称为心心所的四种非色蕴与涅槃五种,名为非色或名。此(名色之)外的施设有二种:即所知施设与能知施设(注18)。

  

   (这二种施设)云何?(1)(所知施设)依那大种的变化行相(形式)而施设为地、山等。依材料的建设行相而(施设)为房屋、车、货车等。依五蕴而(施设)为男人与人等。依(日)月等的运行而(施设)为方、时等。依不触的行相而(施设)为坑、洞窟等。依大种的相与特殊的修习而(施设)为遍相等。像这类的区别,虽然在第一义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某些事物的)意义的影象形相(形式),成为(我们的)心(或思想)生起的所缘(对象)。由于彼彼的比较分别(计度)而决定为这样那样(事物),被命名、被称呼、被说、被假设,故名施设,这种施设即为所知施设(注19)。

  

   (2)能知施设,以名、名业等之名的解说,有六种:即存在施设、不存在施设、存在不存在施设、不存在存在施设、存在存在施设、不存在不存在施设。

  

   此中从第一义存在的色受等,依此施设时,为存在施设。从第一义不存在的地、山等,依此等施设时,名为不存在施设。其他由二者所混合的,当知次第的例如:六神通是存在不存在施设;女声(是不存在存在施设);眼识(是存在存在施设);王子(是不存在不存在施设)。

  

  

   <15>随顺于语音,经过耳识路,

   由于而无间,生起意门境。

   随顺于施设,得知彼意义,

   应知彼施设,乃为世俗法(注20)。

  

  

   摄阿毗达摩义论摄缘分别品第八竟。

  

  

  

   [注 释]

  

  1. 诸阿阇黎,即是指觉音等。觉音于《清净道论》中,将缘起法与发趣法混合一起而说。

  

  2. 缘起法在《清净道论》中有具体地说明,详见Visuddhi-magga 517页以下。(华宇版,下册143 页以下)

  

  3. 在《清净道论》里,称为“四摄类”。

  

  4. 无明、行、爱、取、有,为过去五支因。

  

  5. 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现在五支果。

  

  6. 爱、取、有、行、无明,为现在五支因。

  

  7. 识、名色、六处、触、受,为未来五支因。

  

  8. 行与识之间为一因与果的连结;受与爱之间为一果与因的连结;有与生之间为一因与果的连结。这名为三连结。

  

  9. 四要略:即无明与行为一要略;识、名色、六处、触、受为第二要略;爱、取、有为第三要略;生、老死为第四要略。

  

  10. 发趣法二十四缘的意义,见Visuddhi-magga 532页以下。(华宇版,下册165 页以下)

  

  11. “二为二缘”即是名色为名色之缘。

  

  12. 因对于名色,依因缘为缘;禅支对于名色,依禅缘为缘;道支对于名色,依道缘为缘。

  

  13. 多刹那的思,即是不同时思。思的生起在一时,而果的生起在另一时。

  

  14. 六所依:即眼、耳、鼻、舌、身、心所依。

  

  15. 五所缘:即色、声、香、味、触。

  

  16. 五识路:即眼、耳、鼻、舌、身五门。

  

  17. 非色食包摄有触食、意思食与识食的三种。

  

  18. 所知施设等于义施设。义施设是由声施设和名施设所显示的。能知施设等于名施设。

  

  

  19. 这段文是根据原文并参考英译本Compendium of Philosophy作这样翻译,但原文比较难懂,这里再附其他两种译文作为参考。

  

   (一)日文译为:“像这样的东西,虽然在第一义是不存在的,但是作为(第一)义的影的行相,成为心起的所缘。由于那(行相)各自互相比较,各自分别(计度),被命名、被称说、被施设,故名施设。这个施设名为被施设的施设。”

  

   (二)Bhikkhu J. kashyap所写的 Abhidhamma Philosophy对这段文是这样写:“然而我们在实用上认识它们作为表示某些意义的对象。它们被认为彼物,被说为彼物,被知为彼物,被惯用为彼物,被假想为彼物。这便是施设,因为它是被假设的。”

  

  

  20. 这个颂的意思,Abhidhamma Philosophy 是这样写的:“当对我们说一句话的时候,在每个音节上生起一个耳识的认识过程,并且随即通过意门生起表现同样的认识。如是,每个音节的意思和其他的相结合,并在一句话完结时,我们便获得了习俗所取的意义。是名施设。”

  

  

  

  第九 摄业处分别品

  

  --------------------------------------------------------------------------------

  

   <1>修习奢摩他,及毗钵舍那,

   二业处次第,此后我当说。

  

  

   一、止的业处

  

   <2>此中先说奢摩他(止)。当知十遍处、十不净、十随念、四无量、一想、一差别、四无色七种,是摄奢摩他业处(注1)。贪行者、嗔行者、痴行者、信行者、觉行者、寻行者六种,是摄行者。遍作修习、近行修习、安止修习,为三种修习。遍作相、取相、似相,为三种相。

  

   1.四十业处 云何(为十遍等)?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白遍、虚空遍、光明遍,此等名为十遍(注2)。

  

   膨胀、青瘀、脓烂、断坏、食残、散乱、斩斫离散、血涂、虫聚、骸骨,此等名为十不净(注3)。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寂止随念、死随念、身至念、安般(出入息)念,此等名为十随念(注4)。

  

   慈、悲、喜、舍名为四无量,又名四梵住(注5)。

  

   食厌想名一想,四界差别名一差别(注6)。空无边处等名为四无色(注7)。这一切是解释奢摩他的四十业处。

  

  

   2.六行者与四十业处的适不适 于(六)行(注8)者中,贪行者适合于修习十不净及称为身至念的(身体三十二)部分。嗔行者(宜修)四无量及青(黄、赤、白)等四遍。痴行者及寻行者(宜修)安般念。信行者(宜修)佛随念等六(种随念)。觉行者(宜修)死(随念)、寂止(随念)及(一)想、(一)差别。其余一切(六遍及四无色)业处、适合于一切行者。又于诸遍中,大(所缘)唯适合于痴行者,小(所缘)唯适合于寻行者。

  

   这是关于适合(不适合)的差别(注9)。

  

  

   3.三种修习于(三种)修习中(注10),遍作修习于一切(四十业处)中都可以得。近行修习得于佛随念等八(随念)及(食厌)想和(四界)差别的十业处中成就,(但于此十业处中)无安止修习。安止修习得于其余的正三十业处中成就。于此(三十业处)之中,十遍和安般念,(得证)五种禅。十不净和身至念,(得证)第一禅。慈等三(种得证)第四禅。舍(得证)第五禅。这二十六种,是(属于)色界禅的业处。其次四无色是属于无色禅。

  

   这是关于修习的差别(注11)。

  

  

   <4>4.三相 次于(三)相中,遍作相及取相,于一切(四十业处)中都可以适当的方法而得。似相则仅于(十)遍(十)不净,部分(身至念)及安般念(的二十二业处)中获得。此中由于似相(的得证)而转起近行定及安止定。(其进行)怎样?即初学者于地曼陀罗(注12)等,摄取其相(为所缘而修习),那种所缘名为遍作相,而那种(初步的)修习则名为遍作修习。

  

   其次以心摄取彼相,(闭眼亦…

《摄阿毗达摩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