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阿毗達摩義論▪P14

  ..續本文上一頁能)來現于意門,如同以眼所見之時一樣,那種所緣,名爲取相,而那種修習則能等持(于心)。如是等持者,從此之後,于取相以遍作定繼續修習,當那(與取相)類似而脫離所依法的及被稱爲施設並由修習所成的所緣,善能于心中安立靜止的時候,便名爲似相生起。從此以後,即名圓成舍離障礙及稱爲欲界定的近行修習。此後,于那同樣的似相以近行定修習者,便證得色界的初禅(安止定)。此後,能于禅以轉向(自在)、入定(自在)、在定(自在)、出定(自在)、觀察(自在)等的五種自在(注13)而自在(修習),爲了舍離尋等粗支及生起伺等細支而努力者,適宜而次第的證得第二禅第(安止定)。

  

   如是于地遍等的二十二業處中可得似相。在其余(十八業處中)的(四)無量則對于有情施設而轉起(安止定)。

  

   5.四無色定的程序 于(十遍中)除了虛空遍,他以由于放棄(其余九)遍中的任何(一)遍所得的空無邊處而修遍作者,得證第一無色(安止定)。他以第一無色的識無邊而修遍作者,得證第二無色(安止定)。他以第一無色的識無所有而修遍作者,得證第叁無色(安止定)。若于第叁無色以“這是寂靜,這是勝妙”而修遍作者,得證第四無色(安止定)(注14)。

  

   6.關于不得安止的業處 在其余的十業處中(佛、法、僧、戒、舍、天、寂止、死隨念、食厭想、四界差別),若以佛的功德等爲所緣而修遍,當善能把握彼(佛功德等)相之時,則只能安立遍作(定)及成就近行定(不可能得安止定)。

  

   7.顯現神通 爲了顯現神通的人,從色界第五禅──爲神通的足處(基礎)的第五禅出定之後,想念了(在顯現神通時候的)決定等而遍作修習,適當地以色等爲所緣而證(神通)安止(注15) 。所謂神通(是什幺?即如下頌):

  

  

   <5>神變與天耳,以及他心智,

   宿住隨念智,天眼成五種。

  

   至此說境的差別及奢摩他業處法竟。

  

  

   二、觀的業處

  

   <6>其次,在毗缽舍那(觀)業處中,當知(一)攝七種清淨:即戒清淨、心清淨、見清淨、度疑清淨、道非道智見清淨、行道智見清淨、智見清淨。(二)叁相:即無常相、苦相、無我相。(叁)叁隨觀:即無常隨觀、苦隨觀、無我隨觀。(四)十觀智:即思惟智、生滅智、壞智、怖畏智、過患智、厭離智、脫欲智、省察智、行舍智、隨順智。(五)叁解脫:即空解脫、無相解脫、無願解脫。(六)叁解脫門:即空隨觀、無相隨觀、無願隨觀。

  

  

   1.七種清淨 雲何(戒清淨等)(注16)?即(一)別解脫律儀戒、根律儀戒、活命遍淨戒及資具依止戒的四遍淨戒。(叁)以相(特相)、味(作用)、現起(現狀)、足處(近因或直接因)而把握(理解)名色,名爲見清淨。(四)把握彼等名色之緣,名爲度疑清淨。(五)(在度疑清淨)以後,(瑜伽者)于前面所述的有緣的及有過去等差別的叁界諸行(名色),簡括以蘊等的理法,以聚(而思惟它們的叁相),即以滅盡之義爲無常,以怖畏之義爲苦,以不實之義爲無我。或以(時分的叁)世,以一期相續、以刹那(滅)、由思惟智而思惟(諸行的無常、苦、無我)叁相。其次由生滅智以緣及刹那而(數數)隨觀于彼等(諸行)的生滅。(如是有如下頌所說的十種觀的染生起:)

  

   <7>光明喜輕安,勝解與策勵,

   樂智及現起、舍欲成十種(注17)。

  

   <8>由于能夠把握(理解)光明等(十種)觀的染是障礙,(而知此爲)道、(此爲)非道之相的區別,名爲道非道智見清淨。(六)脫離了(觀的染)障礙的(瑜伽者),繼續觀叁相而行道,如是他獲得從生滅(隨觀)智至隨順(智)的九種觀智(注18) ,名爲行道智見清淨。(七)如是行道(的瑜伽)者,(他的)觀己成熟,(知道)“現起要生起(道的)安止定了”,便斷有分,生起意門轉向心之後,緣于無常等任何的一相,便轉起二叁(刹那)名爲遍作、近行、隨順的觀心。這(末後的一)個到達頂點的(觀),名爲隨順(觀)、行舍(觀)及至出起觀。此後便轉起(一刹那)以涅槃爲所緣的種姓心,超越凡夫的(種)姓而成聖者的(種)姓。此後無間而生起知苦谛、斷集谛、證滅谛及修道谛的(聖)道(心),入安止路。從此轉起二叁(刹那)的果心之後,隨墮入有分。于是再斷有分,(次第)轉起諸觀察智(注19)。

  

   <9>智者善觀察:道果與涅槃,

   或者亦觀察:斷煩惱殘余(注20)。

   如是應漸次,修習六清淨,

   而得四種道,名智見清淨。

  

   這是關于清淨的區別。

  

  

   <10>2.叁解脫門 此中,由無我隨觀脫離堅固的我執,故名空隨觀解脫門。由無常隨觀離顛倒相(注21),故名無相隨觀(解脫門)。由苦隨觀脫離渴愛的願望,故名無願隨觀(解脫門)(注22)。

   (這叁種導至解脫的觀,以任何一種都能獲得道心。)是故此道由于觀的程序不同而得叁種名稱:(一)若從至出起觀(注23)而觀無我(所得的道),名爲空解脫道;(二)若從觀無常(所得的道),名爲無相解脫(道);(叁)若從觀苦(所得的道),名爲無願解脫道。如是果(心),依據在道的路線,由于道的程序不同(亦得空、無相、無願叁種名稱)。在(證)果定的路線中,只是在上面所述的方法的那些觀,生起各自之果,但由于觀(共同的)自性,故使在(道的路線及果定的路線的)一切處而同得(道、果的)一切叁種名稱。

  

   這是關于解脫的差別。

  

  

   <11>3.出世間的四種人 修須陀洹道已斷除見、疑及斷惡趣行(不生惡趣)者,(在世間)最多(再受)七番(生死),名爲須陀洹(預流)。修斯陀含道已,而使貪、嗔、癡更薄弱者,名爲斯陀含(一來);(他僅)一番來此世間(生死)。修阿那含道已,斷除殘余的欲貪與嗔恚者,名爲阿那含(不還);他是不複還來于此(世間)。修阿羅漢道已,舍斷(一切)殘余的煩惱者,名阿羅漢;(他是)漏盡者及出世間的最上應供者(注24)。

  

   這是關于人的差別。

  

  

   <12>4.滅定 此等果定,一切人都能得其隨(于道的)各自之果。滅定則唯阿那含與阿羅漢可得入定(注25)。此(滅定)中,即次第的入初禅等的大(上二界)定及出定,並在其處觀各處的諸行之法(無常、苦、無我),直至無所有處。從此(無所有處出定)之後,(首先)作出決定(在他入定期間的)預備工作(注26),然後入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那裏經過二(刹那)安止速行之後,便斷絕他的心相續(而成無心),是名入滅定。在出定之時,如果他是阿那含,便轉起一回阿那含果心,若是阿羅漢,則轉起一回阿羅漢果心,便墮入有分,此後則轉起觀察智。

  

   這是關于定的差別。

  

  

   <13>若于佛教中,欲求行道樂,

   應修此最上,止觀二修習。

  

  

   攝阿毗達摩義論攝業處分別品第九竟。

   ──攝阿毗達摩義論畢。──

  

  

   [注 釋]

  

  1. 參考 Visuddhi-magga 110 頁以下。(華宇版,上冊172 頁以下)

  

  2. 見《清淨道論》第四、第五品。

  

  3. 見《清淨道論》第六品。

  

  4. 見《清淨道論》第七、第八品。

  

  5. 見《清淨道論》第九品。

  

  6. 見《清淨道論》第十一品。

  

  7. 見《清淨道論》第十品。

  

  8. 這裏的“行”是性格的意思。

  

  9. 參考 Visuddhi-magga 101 頁及107 頁以下。(華宇版,上冊 162~163 頁、169 頁以下)

  

  10. 在叁種修習中,遍作修習──是初學者預行的禅定,爲安止定的准備工作。近行修習──是到達安止定以前的一個欲界速行心,因爲近于安止,故名近行定,約等于北傳的近分定。安止修習──是屬于色、無色界的速行心,約等于北傳的根本定。參考 Visuddhi-magga 137~138頁。(華宇版,上冊216~217頁)

  

  11. 參考 Visuddhi-magga 111 頁以下。(華宇版,上冊173 頁以下)

  

  12. 曼陀羅( Ma兩ala)是圓相的意思。“地曼陀羅”即以地作成的圓相,爲地遍業處修習的對象。參考 Visuddhi-magga 123 頁以下。(華宇版,上冊196 頁以下)

  

  13. 關于五自在的解釋,見 Visuddhi-magga 154 頁以下。(華宇版,上冊234~235頁)

  

  14. 關于四無色定,詳見《清淨道論》第十,說無色品。

  

  

  15. 顯現神通的過程是這樣的:瑜伽行者從任何業處證得色界第五禅的時候,他便出定,預作了爲現某種神通所必要的各種想念之後,于是再入定而現神通。

  

   這裏,在他作各種想念以前所得的禅,名爲足處(基礎)第五禅或爲神通基礎的第五禅;在顯現神通時候的禅名爲神通禅。

   參考《清淨道論》第十二種變品及第十叁神通品;《長部》第二經──沙門果經。

  

  

  16.…

《攝阿毗達摩義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