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阿毗達摩義論▪P15

  ..續本文上一頁 在《清淨道論》第十八品以下詳論七種清淨。若以七種清淨各別而說:則戒清淨見《清淨道論》第一品,心清淨見第叁至第十一品,見清淨見第十八品,度疑清淨見第十九品,道非道智見清淨見第二十品,行道智見清淨見第二十一品,智見清淨見第二十二品。

  

  17. 十種觀的染,參考 Visuddhi-magga 633 頁以下。(華宇版,下冊331 頁以下)

  

  18. 從生滅智至隨觀智的九種觀智,見《清淨道論》第二十一品,即Visuddhi-magga 639頁以下。(華宇版,下冊341 頁以下)

  

  19. 關于觀的說明,見Visuddhi-magga 672頁以下。(華宇版,下冊391頁以下)

  

  

  20. 關于智者的觀察,參考 Visuddhi-magga 676 頁。(華宇版,下冊396 頁)

  

   四果的聖人共有五種觀察法:一、觀察道,二、觀察果,叁、觀察已斷的煩惱,四、觀察殘余的煩惱,五、觀察涅槃。阿羅漢則無觀察殘余的煩惱。然而有學者對于觀察已斷的煩惱及殘余的煩惱兩種,也是或有或無的。

  

  

  21. 顛倒有叁種:一、想顛倒,二、心顛倒,叁、見顛倒。

  

  22. 關于叁解脫門,參考 Visuddhi-magga 657 頁以下。(華宇版,下冊365 頁以下)

  

  23. 至出起觀,參考Visuddhi-magga 661頁以下。(華宇版,下冊370頁以下)

  

  24. 這些關于聖者的區別,參考 Visuddhi-magga 709 頁以下。(華宇版,下冊448 頁以下)

  

  25. 關于滅定,參考 Visuddhi-magga 702 頁以下。(華宇版,下冊439頁以下)

  

  26. 欲入滅定者,首先要作出決定,在他入定期間的預備工作,共有四種:一、使無損害屬于諸人的資具,二、僧伽的期待,叁、師(佛)召,四、壽限。對于這四種應該預作之事的詳細解釋,參考 Visuddhi-magga606 頁以下。(華宇版,下冊295 頁以下)

  

  

  阿耨樓陀及其《攝阿毗達摩義論》

  

   阿耨樓陀論師的《攝阿毗達摩義論》,是南傳巴利佛教中一部最精拔的作品,字數不多,譯爲漢文大約有五萬五千字光景,文簡義豐,生動地敘述了各種重要的法相,有系統地介紹了全部論藏的哲學理論,是研究整個論藏最好的一個指導手冊,在緬甸、錫蘭、泰國、柬埔寨、老撾等國,現在研究阿毗達摩的人,本論都被列爲必讀之書;有許多人還要把全部背誦下來。在南傳各佛教國家的佛學院裏,也都有這門課。

  

   就本論與覺音最著名的《清淨道論》比較:一部是洋洋數十萬言的大著,一部僅是數萬言的綱要書,其廣略雖然有所不同,其實質可以互相媲美,在不少題材的安排上是相同的。就組織方面說,本論以最精巧的方法,把散在論藏中像機器零件一樣的許多題材聯系起來,有條有理,非常明確,比之《清淨道論》更精密而簡要。顯然,這兩部論著的目的和要求,次序和重點是有些不同。本論是以純理論的分析而簡明地敘述所要敘述的問題;而《清淨道論》是爲了更好地教導宗教實踐方法和證得聖果的道路,重點是放在修習戒定慧方面的。它們也有互相補充的地方:例如對心法,心所法及色法等同樣的論題,有的在《清淨道論》是很簡略的,在本論卻是充分地加以發揮;也有在《清淨道論》沒有說到的問題,本論卻提出詳加討論。在有些問題上,也可看到本論和《清淨道論》有不同的看法和不同的分析。由于本論只能作爲是綱領性的著作,所以對于很多的法相術語,都沒有解釋,如果沒有研究過南傳佛教的人,讀起來是很難理解的;而這些法相名詞的絕大部分,在《清淨道論》中都有很詳細的解釋,可以互相對照閱讀及互相參考研究;直至今天,這兩部論在南傳各佛教國家的研究佛學者仍奉爲主要的論典。

  

   在緬甸的佛典書目提要中列有九部像這樣的綱要書,除《攝阿毗達摩義論》外,其它八部書如下:

  

   一、《入阿毗達摩論》

   二、《色非色分別論》

   這兩部都是第五世紀和覺音同時代的印度佛授所著。

   叁、《谛要略論》,是佛授以後的小護法所著。

   四、《斷癡論》,是錫蘭的迦葉波所著,年代不明。

   五、《名色抄論》亦名《開曼論》,是開曼所著,年代不明

   。

   六、《名色差別論》。

   七、《第一義決定論》。這兩部同是《攝阿毗達摩義論》的

   作者阿耨樓陀所著。

   八、《名行燈論》,是十二世紀末緬甸的薩達摩憍帝波羅所

   著。

  

   在這九部論著中,以《攝阿毗達摩義論》最爲傑出,名傳也最廣,因爲它是整個論藏的概要,真是論中之論。通過這部論,便不難掌握阿毗達摩的普通知識,是成爲研究論藏的一把鑰匙。也正是這個原因,從而産生了許多與它直接的或間接的有關作品。有古典注疏,也有現代學者專題研究的論著。這些對于研究本論是有幫助的。順便在這裏把個人認爲重要古典參考書與現代著作略加介紹。

  

   1.巴利文的著名注疏有下面幾種:

  

   一、《古注》,一說是錫蘭的新離垢覺著,一說是十二世

  紀後半期的舍利弗著,也有說這兩者是同一人。據一九

   六○年錫蘭大學出版的《錫蘭史》則說爲舍利弗的老師

   摩诃迦葉波的作品。

  

   二、《阿毗達摩義廣釋》,是前書作者舍利弗的弟子錫蘭

   蘇門迦羅著,他也是十二世紀後半期的人。這是《攝阿

   毗達摩義論》的古代注釋中一部權威的作品,廣泛地被

   學者們用爲研究本論的主要參考書。緬甸的阿利耶文率

   在奈羅巴帝王時代(一四四二~一四六八)曾給《阿毗

   達摩義廣釋》寫了一部解疏,題名爲《精義寶匣》。

  

   叁、《攝阿毗達摩義略疏》,是緬甸的薩達摩憍帝波羅或

   名卻色達所著。據說他從一一七○~一一八○年曾在錫

   蘭受學。依本書的序文所說,這是應錫蘭的國王毗阇耶

   跋诃二世(一一八六~一一八七)的請求而寫的。

  

   四、《第一義燈注》,是近代的的緬甸學者雷地沙陀著。

   據說本書中含有一些他的獨特見解,許多利學者都認爲

   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

  

   五、《新醍醐疏》,是近代印度學者谷生毗教授著,用天

   城字母寫,由印度鹿野苑摩诃菩提會出版。前面舉出四

   種注疏,都是用舊方法解釋;本書則以新方法解釋,對

   于自修《攝阿毗達摩義論》者很有幫助。

  

  

   2.英文的參考書:

  

   一、《哲學綱要》,是緬甸的蘇仁翁譯,即《攝阿毗達摩

   義論》第一次英譯本。一九一○年由倫敦的巴利聖典協

   會出版,一九五六年再版。這是逐字逐句翻譯的,並附

   有許多可以參考的注釋。由于本書的出版,才引起歐、

   美學者對《攝阿毗達摩義論》內容的注意。

  

   二、《阿毗達摩哲學》上冊,是印度那爛陀巴利學院的院

   長迦葉波著,一九四二年出版,一九五四年再版。本書

   有上下二冊,下冊是介紹南傳七部論及《清淨道論》的

   內容,上冊則完全是敘述《攝阿毗達摩義論》的。作者

   自己在序文中介紹說:“我的書,盡可能使讀者了解巴

   利的術語,並不難深入哲學的精神。重複地對照英文和

   巴利文的術語,並非逐字逐句的翻譯,但著重于全段的

   實質和精神。大部是翻譯,有時只是要略,有時再加解

   釋,盡可能使讀者理解。”本書確是具有這些優點,而

   且是用新的方法翻譯,在每段還附有全部的巴利原文,

   對于研究本論很方便也很有幫助。

  

   叁、《阿毗達摩手冊》,是錫蘭的那拉達著。有逐字逐句

   的翻譯,也有詳細的解釋,並附有巴利原文。我所知道

   的是一九五六年出版,只有前五品,無後四品。

  

   四、《佛教哲學論》,是錫蘭的地

  西爾瓦博士著,我所

   知道的只是一九叁七年出版了的第一卷,闡述本論的前

   叁品。

  

  

   3.日文的參考書:

  

   一、《攝阿毗達摩義論》,水野弘元譯。本書除了逐字逐

   句的翻譯外,還加了很多注,可資參考。見日文版《南

   傳大藏經》第六十五卷。

  

   除了上面所列的重要參考書外,還有許多各種文字所寫的注解和譯本,如僧伽羅文、泰文、緬文的都有。尤其是緬甸文寫的特別多,目前所流行的至少有下面四種:

  

  一、《攝阿毗達摩義蜜注》,摩公沙陀著。

  

  二、《攝阿毗達摩義香注》,巴耶基沙陀著。

  

  叁、《阿毗達摩義有色燈注》,彌欲皮因易著。…

《攝阿毗達摩義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