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色有五禅差别,无上(出世间)心也具五禅。“无色属第五”,因为所有无色界禅都只有舍与一境性二支,和色界第五禅一样,所以无色界心是被认为包摄于第五禅中的。
28.“各说十一种”,因为色界初禅等,各各有善、异熟、唯作三种,再加上出世间的四道四果八种初禅等,故有十一种。
29.“二十三”,即色界第五禅的善、异熟、唯作三种,加无色界十二种和出世间的八种第五禅,故有二十三种。
30.“善心三十七”,即欲界八个、色界五个、无色界四个和出世间二十个。
31.“异熟五十二”,即欲界二十三(无因十五、欲界有因八)、色界五、无色界四、出世间二十。
32.“一百二十一”,即不善心十二、善心三十七、异熟心五十二、唯作心二十。
--------------------------------------------------------------------------------PS:本品可参考《附录》之《南传的八十九心》。
第二 摄心所分别品
--------------------------------------------------------------------------------
<1> 心相应所,同生与同灭,
同所缘所依(注1),有五十二法。
一、五十二心所的分类
<2> 如何(是五十二心所法)(注2)?
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此等七法名遍一切心心所(注3)。
寻、伺、胜解、精进、喜(注4)、欲,
此等六法名为杂心所(注5)。
如是当知此等十三法名为通一切心心所(注6)。
痴、无惭、无愧、掉举、贪、见、慢、
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此等十四法名为不善心所。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
身轻安(注7)、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
身柔软性、心柔软性、身适业性、心适业性、
身炼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
此等十九法,名为遍一切净(善)心所。
正语、正业、正命,此三法名为离心所。
悲、喜二法,名为无量心所。
若与慧根(注8)一起,则此等一切共二十五法,
当知为净(善)心所。
<3> 十三通一切,十四为不善,
净有二十五,故说五十二。
二、什幺心所与什幺心相应
彼等心属性(注9),于心中生起,
各各自相应,此后应当说:
七遍行心所,一切皆相应,
杂心所六种,适宜而相应。
十四不善法,独在不善心,
净心所十九,唯善心相应。
<4> 1.与遍一切心心所及杂心所相应的心如何?
先说此等(触、受、想、思、一境性、命根、作意)
七个遍一切心心所,得于八十九心中生起。
其次在六个杂心所中,
先说寻,唯在除去二种五识(注10)的
其余四十四欲界心(注11)和
十一初禅心(注12)共五十五心中生起。
次说伺,于彼等(五十五心)及
十一第二禅心共六十六心(注13)中生起。
胜解,除了二种五识及疑俱心(十一心)外,
在其余(七十八)心(注14)中生起。
精进,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五门转向心(一)、二种五识(十)、
领受心(二)、推度心(三)(共十六心),
在其余(七十三)心中生起。
喜,
于(一百二十一心中)除去忧俱心(二)、舍俱心(五十五)
、身识(二)、第四禅心(十一)(共七十心),
在其余(五十一)心中生起。
欲,
于(八十九心中)除去无因心(十八)、痴心(二)
(共二十心),在其余(六十九)心中生起。
再说,(与杂心所相应的)彼等心生起的次第如是:
<5> 六十六与五十五,十一心与十六心,
七十心与二十心,依次离去杂心所;
五十五与六十六,七十八与七十三,
五十一与六十九,次第与杂心所俱(注15)。
<6> 2.与不善心所相应的心
在不善(心所)中,痴、无惭、无愧及掉举四个,
名为遍一切不善心所,得于一切十二不善心中(生起)。
贪心所,唯于八贪相应心中(注16)(生起)。
见心所,得于四邪见相应心中(注17)(生起)。
慢心所,得于四邪见不相应心中(注18)(生起)。
嗔、痴、悭及恶作四心所,得于二嗔恚相应心中(生起)。
昏沉及睡眠心所,得于五有行心(注19)中(生起)。
疑心所,唯于疑俱心中(生起)。
<7> 痴等四心所,遍一切不善。
贪见慢三种,贪根心中生。
嗔嫉悭恶作,四在嗔根心。
昏沉与睡眠,二在有行心。
疑于疑心中。此十四心所,
于十二不善、相应有五类。
<8> 3.与净心所相应的心
其次在(二十五)净(心所)中,先说遍一切净十九心所,
得于一切五十九净心(注20)中(生起)。
(正语、正业、正命)三个离心所,得于一切(八)出世间
心中决定同时生起。但是在世间的欲界(八)善心中,则有
时各别(生起)。
(悲、喜二)无量,除第五禅(三)心,唯在其余十二大心
(色界心)、(八)欲界善心及(八)欲界有因唯心共二十八
心中,有时各别(生起)。
有人说(注21)在舍俱心中没有悲和喜。
慧(无痴)心所,与十二智相应欲界心及一切三十五大心
(色、无色界心)、出世间心共四十七心相应(注22)。
<9> 净唯在净心,相应有四种:
一十九净法,生于五十九;
三于十六心;二于二十八;
当知慧心所,生于四十七。
三、什幺心与什幺心所相应
<10> 嫉悭与恶作,三离悲喜慢,
有时各别起,昏沉与睡眠,
相应生亦尔。其余四十一;
所说心所法,决定相应起。
我今说彼等,与心之相摄:
在无上心中,摄三十六法;
上界大心中,则为三十五;
于欲界净心,得有三十八;
在不善心中,二十七心所;
于无因心中,则得十二法;
如是相应生,相摄有五种。
<11> 1.与出世间心相应的心所(心与心所相应)如何?
先说在八出世间的初禅心中,摄十三通一切心所及
除去二无量的(其余)二十三净心所共三十六法。
如是
在第二禅(八)心中,除寻(摄三十五法)。
在第三禅(八)心中,除寻与伺(摄三十四法)。
在第四禅(八)心中,除寻、伺、喜(摄三十三法)。
在第五禅(八)心中,与舍俱,而摄彼等(三十三法)(注23)。
在一切八出世间心中(的心所法),依据五种禅,相摄有五类。
<12> 于无上心中,心所立五类:
一为三十六,一为三十五,
一种三十四,三十三二种。
<13> 2.与色、无色界心相应的心所
次于大(上二界)心中,
先说在(善、异熟、唯作)三初禅心中,摄十三通一切心所
及除去三离的其余二十二净心所共三十五法。
然而这里的悲与喜,只是各别相应的(不能同时生起)。
如是
于第二禅心中除寻(摄三十四法)。
于第三禅心中除寻、伺(摄三十三法)。
于第四禅心中除寻、伺、喜(摄三十二法)。
于第五禅十五心(注24)中更无(悲、喜二)无量(摄三十法)
在这一切二十七大心中(的心所),
依照五种禅的差别相应有五种。
<14> 三十五与三十四,三十三与三十二,
以及三十法次第,在大心中有五种。
<15> 3.与欲界净心相应的心所
于欲界净(心)中,
先说(八)善心中的初二种
(喜俱智相应无行、喜俱智相应有行)
摄三十八(心所)法:
即十三通一切心所及二十五净心所。
当知此中(二)无量及(三)离共五(心所),
只是各别相应生起的(注25)。
如是于第二种的二善心
(喜俱智不相应无行、喜俱智不相应有行)中,
(如上三十八法中)除智(摄三十七法)。
于第三的两种智相应心
(舍俱智相应无行、舍俱智相应有行)中,
(有智)除喜(摄三十七法)。
于第四的二善心
(舍俱智不相应无行,舍俱智不相应有行)中,
除智与喜,唯摄彼等(三十六法)。
次于(八有因)唯作心中,其所摄(的心所)如前
(八善心的)四种四双中的一样,
唯再除去(三)离法(注26)。
在(八有因善)异熟(心)中,亦如前(八善心),
唯除(二)无量及(三)离而摄彼等(其余心所)法(注27)。
如是一切,在二十四欲界净心中(的心所法),
依二(心为一组),相摄有十二种(即分为十二双)。
<16> 欲界有因心, 善异熟唯作:
善中三十八, 二种…
《摄阿毗达摩义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